我想說的是,關於英語讀物,尤其是第壹年給孩子接觸的時候,最好不要上來就讀英文原版繪本(picture book),而是先進行分級閱讀(level reading)。
有很多家長也許不知道,繪本和分級閱讀不是壹個東西。
有的家長,壹說到英語啟蒙和英語環境創造,就是想到繪本買買買!因為他們認為,繪本裏面圖片多、色彩飽和度高,寶寶肯定喜歡。
其實,繪本用英文說是Picture book,拆詞可以理解為是媽媽給孩子講故事, 既然是故事,更多是壹種心靈的影響,親子感情的加深。
所以,從語言層面來說,語言的難度是使用的範圍,是沒有太嚴格的限定的。也可以這麽說:繪本當中,會出現壹些生僻單詞、低頻單詞。因為,在講繪本故事的過程中,如果媽媽不認識單詞,是允許查字典的。
如果寶寶不理解單詞,寶媽是可以用母語來解釋的(雖然我壹直建議用英語學英語,但是家長總是忍不住用母語解釋英語啊)。
那麽,繪本中為什麽會出現生僻單詞呢?
因為原版繪本針對的是母語為英語的孩子,這些生僻單詞,對於這些孩子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是咱們中國的孩子不是母語使用者,而是外語學習者,低頻生僻單詞太多,影響正常的閱讀過程了,就成了打斷和幹擾的。
那麽,分級閱讀相較於繪本閱讀,有什麽不同和有什麽優勢呢?
分級閱讀,就是按照少兒兒童不同年齡段的智力和心理發育程度為兒童提供科學的閱讀計劃,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讀物,提供科學性和有針對性的閱讀圖書。
分級閱讀起源於發達國家,在香港、臺灣地區發展了十幾年,分級閱讀概念產生於對少年兒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學分析。
少年兒童在不同的成長時期,閱讀性質和閱讀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分級閱讀的概念,其實來自國外。外國的專家出於培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的目的,結合孩子們的認知發展水平、心理發育程度和智力狀況而專門編寫的。
其實和中國的《語文》課很相似,為了能夠從易到難、螺旋上升地逐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分級閱讀的文字內容多少、篇幅長短、閱讀難度、詞匯分類和句子語法,都是有嚴格而科學的限定和規定的。
國外為什麽會有分級閱讀的概念?為什麽說分級閱讀比繪本閱讀更科學和值得借鑒?
著名的語言學家凱瑟琳.斯諾從壹項美國的90年代初做的調查中發現:成人的閱讀能力下降,已經導致了整個社會系統的運作的障礙。
於是,他帶領由18名著名的學者組成的早期閱讀委員會,經過三年的研究系統,整合了很多經驗,建立了美國早期閱讀系統的理論,特別是兒童閱讀的目標體系。
由此可見,源自英美的分級閱讀體系,是從壹個社會的生存發展和系統運作的角度來設計的,其科學性和嚴謹性當然值得信賴。
單拿單詞作為舉例,在級別比較初級的分級閱讀裏面,出現的單詞,壹定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高頻單詞。單詞的重復性非常高,並且是有意設計的重復,在語言學裏面,稱之為“復現”(“反復出現”的意思)。
比如下面的圖片的分級閱讀裏面,壹本書的3個句子都是同壹個結構,每個句子替換壹個單詞,(come and look at this. Is it a big monster?/ giant?/ dinosaur?)這樣對於孩子來說,親切感很強,理解起來容易,也非常容易得到學習的收獲感和成就感。
國外的英語分級閱讀起步早而且很細致,我們國人直接搬過來,其實都可以直接受益的。建議孩子在2歲左右開始,4歲之前,除了英文兒歌童謠啟蒙、親子遊戲啟蒙之外,全部使用分級閱讀。
閱讀量是120-160本左右,經過1年左右的分級閱讀的接觸之後,可以開始調整比例:壹半是繪本,壹半是分級閱讀。
為什麽呢?經過壹年左右(寶媽妳能堅持住嗎?)以及近乎140本左右的分級讀物,寶寶基本可以接觸到1000-1500個單詞了,註意,這裏的單詞,是我上面的文章?寶寶英語啟蒙,搞不定1000個單詞都不算數!中說的聽力單詞,聽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有了詞匯的積累,妳和孩子壹起讀繪本,孩子已經能夠根據圖片的畫面,來猜測妳講的內容的意思了。相反,如果壹開始上來就是繪本的故事,裏面的低頻單詞和高難單詞很多,想猜,都無從開始。
所以,第壹年可以開始從分級閱讀開始,第二年可以把分級閱讀和繪本的比例壹半壹半,第三年基本就可以給寶寶讀更多的繪本故事了。
第壹種分級方法:
A-Z分級法(Guided Reading Level)
該方法將圖書按A-Z進行分級,***26級,從A到Z難度遞增。它是由凡塔斯和皮內爾兩位閱讀專家(Fountas&Pinnell)開發的壹套圖書分級系統。
在其官網上已有32000種圖書被分級。
A-Z分級法的主要測試標準包括:全文詞匯數量、高頻與低頻詞匯數量與比例、句子長度、復雜度、句義明晰度、句式、印刷規格、每頁詞匯數、插圖信息量、思想深度、主題熟悉度等。
其中客觀因素靠電腦分析,主觀因素如圖例、句子復雜度、思想內涵等則靠訓練有素的分級閱讀專家進行分析。采用電腦軟件和專家分析相結合的辦法,從而避免了藍思fenji分級法的“機械化”。
第二種分級方法:
藍思(Lexile)的分級法
藍思(Lexile也譯作“萊克賽爾”)的分級的結構,已經經過了將近40年時間的發展了,是壹個非常科學和客觀的壹種衡量方式。
壹方面會對讀者本身的閱讀水平進行測量,另壹方面也會對文本的壹個難易程度進行測量,是兩方面同時進行的。
萊克賽爾的分級結構是從幼兒園小朋友開始壹直往上。對文本這壹塊,萊克賽爾分析結構就指出了這樣壹個觀點,希望小朋友在看壹本書的時候,至少理解75%這樣的標準。
該分級法國內已有不少介紹,它由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發展中心制定,在藍思分級標註中,藍思(Lexile)是衡量讀者閱讀水平和標識出版物難易程度時使用的單位。
簡單來說,壹個藍思(Lexile)是壹個難度單位,讀懂壹本初級低幼讀物與讀懂壹本百科全書之間差距的千分之壹被定義為1個Lexile,藍思最高分值為1700L。
藍思分級法的特色可以概括為:
壹,能夠對出版物難易程度和讀者閱讀水平用同壹套分值體系進行檢測,十分方便讀者了解自己水平,並據此去尋找難度適中的讀物。
二、分級標準精確、量化、可操作性強,其意義不僅在於“課外閱讀”,更是壹個語言發展、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綜合訓練工具,是壹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模式。它讓學習語言、閱讀和寫作,變得目標清晰、有章可循。
三、其缺點在於它主要是針對語言能力的提高而設計的,不涉及讀物的思想性、藝術性等主觀要素,只關涉語言難度的水平判斷、不涉及價值判斷。精確和量化就像壹柄雙刃劍,優點同時就是缺點,因為思想深度等主觀要素是無法量化評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