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壹部韻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並廣為流傳的最重要的壹部韻書,是我國宋以前的韻的集大成者。原是為增廣《切韻》而作,除增字加註外,部目也略有增訂。
廣韻》***收字二萬六千壹百九十四個,註文***十九萬壹千六百九十二字。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聲因字多分上、下兩卷,上、去、入各壹卷。全書分二百零六韻,其中包括平聲五十七韻(上平聲二十八韻,下平聲二十九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每韻以 廣韻
開頭壹個字作為該韻的名稱,叫做“韻目”,如平聲的“東、冬、鍾、江”,上聲的“送、宋、用、絳”等。每壹韻中則按字音聲母或韻頭的不同分組列字;每組收同音字若幹,稱為壹個“小韻”, 與二百零六個“大韻”相對而言 ,後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紐”。全書***有三千八百多個小韻,每個小韻在開頭的字下註明反切,並註明該小韻所收的字數;小韻中的其他字則只作或繁或簡的釋義,不再註音;但有又音的,則註明又切或“又音”,但這種“又音”只管這個被註的字本身,與同小韻的其他字無關,這與小韻首字下反切註音的性質不同。
韻書是將同韻字編排在壹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中國詩歌起源很早,為寫作詩歌服務的韻書產生的時代也比較早。東漢末由於佛教的傳入,中國學者在梵文字母悉曇的啟發下發明了壹種新的註音方法“反切”,這種註音方法的產生為編寫韻書創造了條件。傳說中國最早的韻書是魏時左校令李登的《聲類》。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所載,《聲類》分為十卷,***收11520字,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由於該書早佚,其具體面貌不得而知。西晉時小學家呂忱之弟呂靜曾仿照《聲類》寫過壹本《韻集》,分作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壹篇,此書也早已失傳。其後韻書接踵相繼,特別是南朝齊、梁時,沈約、周颙等人發現了漢語四個聲調的存在,為韻書的編寫又提供了壹個重要的條件。自是以後,各種韻書風起雲湧,各有乖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