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的本義:擊刺中的矛。
組詞:?給予?、?賦予?、?予以?、?授予?、?賜予。多音字,單壹結構,總筆畫4畫,最早見於戰國文字,讀yú時同“余”,後指任意索取。讀yǔ時,意思是給。予,會意字,尚未見於甲骨文中。
在字形上,文字中的“予”字形構造和含義不明,小篆中的“予”字則是由兩個三角相互交疊和下面壹筆組成,整個字像伸出的肘腕,像兩個人互相給與什麽東西,表示“予”字和“與”字同義,都是“給與(使別人得到)”的意思。之後,隸書中的“予”字,兩個三角形已開始訛變,由此發展成為楷書中的“予”字。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亅部 予。
《唐韻》:余呂切,《集韻》、《韻會》:演女切,《正韻》:弋渚切,並音與,賜也。《詩·小雅》:君子來朝,何錫予之。《周禮·春官》:內史掌王八枋之灋,七曰予,八曰奪。通作“與”。
又《博雅》:大予,樂名。註:漢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樂為大予樂。
又《廣韻》:弋諸切,《正韻》:羊諸切,並與“余”同,我也。郭忠恕《佩觿集》:予讀若余。本無余音,後人讀之也。顏師古《刊謬正俗》:曲禮,予壹人。鄭康成註:余予古今字。因鄭此說,學者遂皆讀予為余。
《爾雅》:卬,吾,臺,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則予之與余,但義訓我,非同字也。《說文》:予,相推予也。余,詞之舒也。各有意義,本非古今字別也。歷觀詩賦,予無余音。
又吳棫《韻補》:予當讀與。《詩》“或敢侮予,將伯助予。”《楚辭》“目眇眇兮愁予,何壽夭兮在予。皆無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