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稷下避雍”是什麽意思?

“稷下避雍”是什麽意思?

滿清的避諱,始自於康熙年間。順治朝世祖福臨當朝時,“不令天下避諱”(見陳垣先生《史諱舉例》)。康熙帝玄燁登基後,避諱制度驟然嚴格起來。當時的避諱用字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是康熙皇帝的名字,朝廷規定:以“元”字代替“玄”字,以“煜”字代替“燁”字。“燁”字不常用,“玄”字卻是個常用字。當時寫字刻書,均嚴格地執行以“元”代“玄”的規定,如《老子》壹書,“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壹語,被改為“元之又元,眾妙之門”。紅學界公認與《紅樓夢》創作幾乎同時的《儒林外史》,描寫王冕放牛,遇見兩個“穿元色直襟”衣服的人,“元色”就是“玄色”,亦即黑色。《千字文》開頭的“天地玄黃”改成了“天地元黃”,中藥鋪裏的“玄參”,也被改成了“元參”,壹直沿用至今。此外,玄帝、玄宮、玄機、玄門、玄女、玄神、玄真、玄天、玄論等詞,都相應改為“元”字。二是涉及到“虜”、“胡”、“戎”、“蠻”、“夷狄”等漢人稱呼少數民族的蔑稱,壹律在避諱之列。朝廷修書或大臣奏本時,金朝時的“金賊”,必須改寫成“金人”,遼朝時的“虜將”,相應改寫為“遼將”,宋朝時的“胡虜之地”,也只能寫成“異地”。魯迅先生對此曾詳加考證。

滿清避諱制度執行的最為酷烈的是雍正乾隆年間,“雍乾之世,避諱至嚴”。為避雍正的名字胤禎,雍正兄弟名字中的“胤”字,壹律改為“允”字;著名詩人王士禎,死後十年,還被改名為王士正,後又欽命再改為王士楨。就連明朝的亡國崇禎皇帝,也被改為不可理解的“崇正皇帝”;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居然被改為莫名其妙的趙匡允;天下的地名,凡涉及諱字的,壹律相應改動,如真定、真陽、真寧,都相應被改為正定、正陽、正寧。

乾隆皇帝比起乃父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幾乎是個避諱狂。不僅他自己的名字弘歷要避諱,他的父親、祖父的名字也要避諱,他的兒子的名字還要避諱,最莫名其妙的是,就連死了上千年的歷史上的皇帝名字還要避諱,弄的普天下搖唇鼓舌者苦不堪言。修《四庫全書》時,因為沒有避諱漢武帝劉徹的名字,乾隆親自對四庫館臣嚴加痛斥,嚴令更改;他鐘愛的嫡長子、皇位繼承人榮親王永璉夭亡,朝廷專門頒旨規定避諱“璉”字;他的第八個兒子儀慎親王永璇,因刊刻《高宗聖訓》,“誤書廟諱,罷王俸三年”(見《清史稿》),遭到嚴譴。

雍正、乾隆兩朝,利用避諱制度,大搞文字獄,史不絕書。乾隆四十四年王錫候篡改《康熙字典》為《字貫》案,本人被斬立決,子孫七人被判監斬候,妻子媳婦被賜給功臣為家奴。同年,馮王孫著《五經簡詠》“不避廟諱”案,乾隆皇帝欽命“照大逆淩遲”處死,“以正人心而神法紀”。也是這壹年,壹個賣藥糊口的老百姓智天豹,謊稱遇到神仙顯聖,傳授《本朝萬年歷》壹部,要獻給皇上,邀求富貴,結果拍馬拍到了老虎屁股,落得個被腰斬的悲慘下場。乾隆四十五年,小商人劉莪將《聖諱實錄》印刷販賣給應試的童生,以謀升鬥,養家糊口,刊印中不慎將“廟諱”及“禦名”“全體寫刊”,結果也被斬首了事。同年,壹個年老多病的生員吳英,寫了壹通《上陳時務策》,叠用“弘”字未避,被“照大逆罪淩遲處死,子侄五人被判斬監候,妻妾及年幼子孫十余人被賞予功臣為奴。此外,還有乾隆二十二年彭家屏《大彭統記》案,乾隆三十二年齊周華詩文案,乾隆四十四年石卓槐《芥圃詩抄》案,乾隆四十六年吳碧峰刊刻《孝經對問》案,本人都被朝廷砍了腦袋,親屬株連者也均被嚴懲。這些犯人多數是潦倒書生、小商小販、市井貧民,根本不存在什麽“大不敬”的念頭,更談不上犯上作亂,而乾隆皇帝卻無限誇大其嚴重性,濫殺無辜,在社會上造成了壹種恐慌氣氛,以維系皇權的至高無上。

由於乾隆奉行的極為嚴酷的文化政策,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極大的破壞,乾隆朝篡修的《四庫全書》,好多文章因避諱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所以魯迅先生憤怒地指出,“清人篡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從諱例數量上分析,有清壹代,***壹百八十四例,康雍乾三代就占了壹百七十例,占總數的百分之九十強。

三代統治時間長達壹百三十八年,由於執行嚴酷的避諱制度,給中國文化史造成了壹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