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查良鏞——金庸:將“鏞”拆成了“金庸”兩個字。
3.蔣偉——丁玲:覺得原名筆畫太多、男性化,便從字典中摸了壹個“玲”字。
4.舒慶春——老舍:“老”含有壹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壹貫、永遠“忘我”。
5.管謨業——莫言:本名是管謨業,中間的“謨”,左右兩部分拆開來,便是莫言二字;經常亂說話,給父母親帶來很多麻煩,所以自己取名莫言,就是希望少說話;壹名作家如果老說話,就沒有精力來寫好小說。作為作家,就應該少說話,用筆來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6.周樹人——魯迅:壹是母親姓魯;二是周魯是同姓之國;三是取愚魯而迅速的意思。
7.沈德鴻——茅盾:他在青年時期,由於不滿時政,思想及其矛盾,於是便以“矛盾”為筆名,表達了自己當時的矛盾心態和對當局的不滿。葉聖陶擔心“矛盾”表達過於直露,因此而受到牽連迫害,於是提筆在“矛”上加了壹個草字頭,變成了“茅盾”。
8.李堯棠——巴金:在法國留學時,有壹個姓巴的同學自殺了,為了懷念以“巴”作姓。朋友為他取了壹個筆畫少、容易記住的名字叫“金”,於是“巴金”這筆名就誕生了。
9.潘正偉——大理潘正偉:大理潘正偉中的大理有兩層含義,壹是大德至理之意,二是指大理地名之意。
10.萬家寶——曹禺:本姓萬的繁體“萬”,拆開便是草禺,草字不取,取曹,故名曹禺。
11.張心遠——張恨水:從南唐後主李煜《相見歡》詞“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東去”中截取出來的。
12.朱自華——朱自清:感於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為了惕勵自己不隨流俗合汙,改名自清。“自清”兩字出自《楚辭·蔔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13.戴朝宗——戴望舒:取自屈原《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即神話中驅月駕車的神,後來成為月的代稱。
14.陳喆——瓊瑤:出自《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15.葉紹鈞——葉聖陶:名紹鈞,有詩曰“聖人陶鈞萬物”,就取“聖陶”為字。
15.熊耀華——古龍:取自於唐代詩人李賀詩《湘妃》中的“幽愁愁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
16.劉玉瓚——劉白羽:出自唐代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詩中的“白羽”不是柔軟的鵝毛,而是箭鏃之羽,這個筆名寄寓了作家以歷史名將為楷模,征戰疆場,報效祖國的鴻鵠之誌。
17.章垿——徐誌摩:詩人兒時抓周,家裏來了壹個誌恢和尚,在其頭上撫摩壹圈說:“此兒將來必成大器。”這話正合徐父心意,於是便讓兒子又名“誌摩”,意為誌恢和尚摩過頭頂。
18.趙振開——北島:身為壹個南方人,壹直生活在北方,曾出詩集《陌生的海灘》,外表很冷、很獨立,故朋友芒克覺得此名甚是合適。
19.郭開貞——郭沫若:故鄉在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是經過當地的兩條河流,用“沫若”為筆名,借以懷念故鄉。
20.嗣穈——胡適:受《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影響,改名為胡適。
21.楊季康——楊絳:“季康”連讀就是絳。絳是雙彩虹,雙彩虹外面壹個黯淡的,也就是霓虹的霓,裏面的就叫虹。
22.沈乃熙——夏衍:三歲喪父,筆名乃其父字“雅言”之諧音。
23.蔣海澄——艾青:因為在法國的時候,法國人搞不懂中國人的名字,誤讀為蔣介石,左翼青年艾青勃然大怒,就在“蔣”的草字頭下面打了壹個“×”,又取“澄”的家鄉口語諧音為“青”,在住宿登記時填上“艾青”。
24.周紹儀——周立波:“立波”為英語liberty(自由)的漢語譯音,寄寓了他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25.查良錚——穆旦:將“查”姓上下拆分,“木”與“穆”諧音,得“穆旦”(最初寫作“慕旦”)之名。
26.林派光——秦牧:意在抨擊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推翻“秦”即國民黨政府,建設田園牧歌式的和平生活。
27.王衛國——路遙: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故名路遙。
28.龔佩瑜——舒婷:媽媽嫌原名不諧音,於是改名為龔舒婷。她的第壹首詩《致橡樹》用名“舒婷”,從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筆名。
29.蔣本滸——麥家:壹是因為塞林格的《麥田裏的守望者》,受這部小說的影響,他開始寫小說;二是因為家裏原來種麥子,麥子的家鄉,不忘本的意思。
30.陳開紅——雪漠:第壹,它有雪壹樣的詩意;第二,它像大沙漠壹樣厚重、博大、包容。
31.張海鵬——馮唐:出自《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32.查海生——海子:有人說海生就是大海的孩子;在內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散落著許多內陸湖泊,是沙漠中水草豐美的地方,當地人稱之為“海子”。
33.聞多——聞壹多:在清華讀書時,同學給他起綽號“one two”(壹、二)或“widow”(寡婦)。他曾對同學表示想改壹個簡單的雙名,不要光叫“多”。同學半開玩笑地建議他在“多”前面加個“壹”字。他聽後十分高興,說既好寫又易記,遂改名“壹多”。
34.許地山——落花生:許地山小時候,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們為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不求虛榮,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
35.孫樹勛——孫犁:希望自己像壹張犁壹樣,深深地紮進土壤,通過犁地發現無盡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