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小篆部首540個

小篆部首540個

篆書540部首對照表見《說文部首》。

資料擴展:

篆體,為漢字古代書體之壹,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其實是不可信的。壹種文字的產生是要經過壹個較長的醞釀發展過程的,不可能由壹個人在短時期能完成。

廣義上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上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壹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壹文字漢字書寫形式。壹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大篆: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壹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裏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