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招待重耳,並問道:“如果公子返回晉國,拿什麽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晉國,壹旦晉國和楚國交戰,雙方軍隊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讓晉軍退避九十裏地。如果得不到認可,我就只好左手拿著馬鞭和弓梢,右邊掛著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戰。”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重耳真的回到了國內,成了晉國的王。這就是史稱的晉文公。公元前632年,晉、楚在城濮決戰,晉文公說:由於當初我在楚國時,受到楚王的厚待,因此曾在楚王面前曾答應過,如果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壹舍等於現在的三十裏)。所以即使這壹仗敗了,我們也要履行諾言。於是,晉文公下令軍隊向後壹口氣退了30裏(壹舍);發現楚軍朝前移動,就又退了30裏(壹舍);見楚軍仍然緊追不舍,就再退了30裏(壹舍),其實,晉文公主動令晉軍“退避三舍”,名義上是履行他在楚國時向楚成王許下的諾言,實際上卻是為了實現“以退為進”、“後發制人”的戰略目的。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2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壹種智謀,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裏?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公元前354年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壹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壹計
3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是戰國時趙國的壹位奮發有為的國君,他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是騎射。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國七雄”之壹
4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5遠交近攻:最初作為外交和軍事的策略,是和遠方的國家結盟,而與相鄰的國家為敵。這樣做既可以防止鄰國肘腋之變,又使敵國兩面受敵,無法與我方抗衡。範睢壹計,滅六國,興秦朝,足見這壹計謀的神通
6假道伐虢: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壹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裏舍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壹切不都又回到妳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壹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壹個弱朋友去得罪壹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裏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壹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裏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7唇亡齒寒: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晉獻公再次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宮之奇上書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定會跟著被滅掉。晉國的野心?
不可助長,對外敵不可忽視。借路給晉國壹次就算是過分了,怎麽可能有第二次?俗話說,‘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
嘴唇牙齒就會受凍。’這話說的正是虞國和虢國的關系啊
8出奇制勝:在春秋戰國時期,樂毅和田單都是十分有名的將領。有壹次,他們倆碰巧在戰場上對壘,田單帶領齊國的軍隊,樂毅帶領燕國部隊。兩軍在即墨這個地方交戰。樂毅把田單的軍隊包圍了,田單和他的軍隊被困在了城裏,樂毅為了減少士兵的傷亡,沒有再繼續攻打。田單在城中,也沒有放松壹點,三年過去了,田單的軍隊供給成了很大的問題,他們還是堅持不住了。而就在這時,燕國的國君死了,新的國君隨即即位。田單靈機壹動,想出了壹個突圍的好辦法。他先派人到燕國散布謠言,揚言樂毅要起兵反燕或是要歸順他國。新即位的燕王不了解情況,加上樂毅兵權在握,屢立戰功,人多勢眾,遭到了燕國大臣的妒嫉,新燕王怕他功高蓋主就把樂毅撤職了。樂毅在戰地知道自己得罪了權貴,就直接逃到趙國避難去了。田單順利地達到了第壹個目的。於是又派人到與自己對壘的燕軍中散播謠言說:“即墨人最怕被別人挖祖墳。祖墳壹挖,他們就會驚慌失措,壹定會使軍心大亂。樂毅走後,擔任燕軍將領的是壹個無能的小人,只會溜須拍馬,他聽到了這樣的傳言就真的相信了,叫人去挖了即墨人的祖墳,結果即墨的軍民非常氣憤,立誓要報仇雪恨,跟燕軍拼命,打仗的士氣壹下子就提高了。單田看敵軍首領昏庸無能,齊軍士氣湧動,作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就假裝向燕軍投降。那個燕國將領還以為是自己叫人挖墳導致齊軍投降,非常高興。而就在此時,田單在城裏命令士兵把刀子綁在牛角上,把鞭炮綁在牛尾巴上用彩色的綢子包住牛的全身。當齊軍步行到燕軍的附近時,單田就下令點燃鞭炮。牛聽到鞭炮的聲音都受了驚,發瘋似地沖向燕軍,嚇得燕軍四處逃跑。就這樣燕軍被打敗了。
9朝秦暮楚: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復無常,沒有原則
10如火如荼: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壹鼓作氣征服晉國。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壹直打到吳國的國都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吳王夫差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餵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壹萬人擺成壹個方陣,***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壹百人。每壹行排頭的都是軍官。每十行,也就是壹千人,由壹個大夫負責。每項壹個方陣由壹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得簡直就是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壹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壹裏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壹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11減竈增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龐涓聯合趙國引兵伐韓,包圍韓都新鄭(今屬河南省)。韓昭侯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經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由定陶進入魏境,矛頭直指與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龐涓聞訊,忙棄韓而回。魏惠王深恨齊國壹再幹預魏國的大事,乃起傾國之兵迎擊齊軍,仍以龐涓為將,太子申為上將軍,隨軍參與指揮,誓與齊軍決壹死戰。
孫臏見魏軍來勢兇猛,且敵我力量眾寡懸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敵,便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馬陵位於鄄邑北60華裏處,溝深林密,道路曲折,適於設伏。孫臏命令兵士第壹天挖10萬個做飯的竈坑,第二天減為5萬個,第三天再減為3萬個。龐涓壹見大喜,認為齊軍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天黑時趕到馬陵,命兵士點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見壹棵大樹被剝去壹塊樹皮,上書“龐涓死於此樹之下”8個大字。龐涓頓悟中計,剛要下令撤退,齊軍伏兵已是萬箭齊發。魏軍進退兩難,陣容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龐涓自知厄運難逃,大叫壹聲:“壹著不慎,遂使豎子成名!”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正遇太子申率後軍趕到,壹陣沖殺,魏軍兵敗如山倒。齊軍生擒太子申,大獲全勝。史稱此戰為“馬陵之戰”,稱孫臏的戰法為“減竈之計”。此戰後,魏國由盛轉衰,孫臏卻因善於用兵而名揚天下。
12壹鼓作氣:
曹劌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必要條件。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壹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壹等)還不可以。”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壹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壹響,下令沖殺,士兵們壹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註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白曹劌為什麽這樣指揮。曹劌說:“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壹次擊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第二次擊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次擊鼓,勇氣變枯竭了。敵軍勇氣枯竭,我們卻[5]勇氣十足,鬥誌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是壹個大國,軍力不能低估,很難推測出他的情況,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下,說明倉皇逃竄。)
13五十步笑百步:戰國時候,孟子跟梁惠王談話,打了壹個比方,有兩個兵在前線敗下來,壹個退了五十步,另壹個退了壹百步,退了五十步的就譏笑退了壹百步的,說他不中用。其實兩人都是在退卻,只是跑得遠近不同罷了。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壹些,可是卻譏笑別人。
14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15老馬識途: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壹個設想:狗離家很遠都能尋回家去,那麽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應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在征得齊桓公同意後,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壹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16城下之盟:絞國是春秋時代的壹個小國,在今湖北鄖縣西北。當時強大的楚國就是它的近鄰。據《左傳·桓公十二年》載,有壹次,楚國侵略絞國,集中兵力攻打絞國國都的南門。絞國人堅決保衛,嚴守不出。楚軍壹時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國官名)屈瑕說:“絞國人輕率,缺乏計謀,我們可以采取誘騙的辦法引誘他們出城。讓我們的夥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護,他們見了壹定會出來抓的。”帶兵的將領,依計而行。絞國人果然出來,壹下就抓去了30個楚國人。第二天,絞國人更加大膽,爭著從北門紛紛出城,追到山裏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楚軍預先在山裏設下埋伏,這時就壹面堵住北門,壹面伏兵齊起,把絞國打得大敗。於是強迫絞國訂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戰敗國在敵人兵臨城下(或大軍壓境)的嚴重威脅下被迫訂立的屈辱性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