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8月,劉伯承加入了孫中山先生改組的國民黨。受孫中山先生的委托,劉伯承率領川東護國軍第壹支隊的部隊對袁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袁軍雖然人多,但混亂中也不知道來了多少護國軍,紛紛掉頭奔逃。
逃出城外的袁軍從槍聲斷定護國軍人數不多,便伺機掉頭反撲。劉伯承身先士卒,帶頭沖鋒,當他掉頭招呼壹個落在後面的士兵時,卻不幸被壹顆敵彈射中,子彈從顱頂射入,從右眼眶飛出,血流如註,他當即昏厥倒地。
後來,劉伯承被群眾所救,在臨江門外壹所教會醫院治眼傷。給劉伯承醫治眼傷的醫術高明的德籍醫生阿大夫。
看過劉伯承的眼傷後,決定對劉伯承施行全身麻醉的手術。 劉伯承從阿大夫口中了解到,施用麻醉藥,有可能對大腦神經帶來不良影響,他堅決地向阿大夫提出,給他做這次手術不用麻醉。
劉伯承的堅強意誌深深感動了阿大夫,他終於同意了劉伯承不用麻醉藥物的請求。 手術開始後,阿大夫聚精會神地用鋒利的手術刀先將腐肉割去,然後將破碎的眼球挖掉,然後再將斷裂的血管縫好。
在長達3個小時的手術中,劉伯承始終未呻吟壹聲經過半個多月的治療,阿大夫又給他的右眼安上了壹只假眼球。
擴展資料:
劉伯承(1892-1986),中國革命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壹,中華人民***和國元帥。
1892年12月4日出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家境貧寒,自幼發憤苦讀,學習成績優異。
1926年5月加入中國***產黨,後任中***重慶地方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7年冬赴蘇聯,先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學習,後入優龍芝軍事學院深造。
1931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據地。1932年1月,任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10月,任軍委總參謀長,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作戰,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壹二九師師長。1937年9月底,率部挺進山西,以太行山為依托,開展敵後遊擊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9月起,與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領所部反擊向解放區進攻的國民黨軍,指揮上黨戰役,壹舉全殲閻錫山部十三個師。
1947年6月底,根據黨中央關於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重大決策,與鄧小平率十萬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實施中央突破。
1949年4月,參與指揮渡江戰役,並直接指揮第二野戰軍直出浙贛線,解放了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廣大地區。
1954年起先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和國元帥軍銜。1966年起任中***中央軍事副主席。1982年後,由於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政軍領導職務,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