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食鴨子的做法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時(420-589)《食珍錄》中,已有炙鴨的記載。元代的《膳正要》中有了燒鴨的說法。
唐代《朝野僉載》就有記載。那個時候還是烤活鴨子的做法,實在不人道。
到了宋代烤鴨已經是很流行的吃食了,比如《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都有“燠鴨”、“炙鵝鴨”的記載,《宋氏養生部》還提到壹種烤鴨的做法:“炙鴨,全體用肥者,熬汁中烹熟,將熟油沃,架而炙之。”
順便壹說,“烤”字據說是1946年齊白石創造的字,《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裏都沒有這個字,在此之前都用“燠鴨”或“燒鴨”的稱呼。
關於烤鴨的來源,壹般的說法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宮內後廚創立了用炭火烤鴨的做法,及至遷都北京,這壹做法也被帶到北京,並在民間流傳,那時候還叫“金陵片皮鴨”。
這壹說法和北京最早的便宜坊烤鴨店的歷史大抵契合:來自山東榮城的幾位老板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在北京的米市胡同創辦老便宜坊,清鹹豐五年(1855年)老便宜坊的烤鴨廚子又在前門外鮮魚口另起爐竈,創建了鮮魚口便宜坊,成為現在現代便宜坊烤鴨的起源地。
擴展資料:
北京烤鴨的制作:
上世紀30年代便宜坊還在《京報》、《益世報》上登載過廣告:本坊自金陵移平三百余年,首創燜爐燒鴨燒雞,精制各種菜譜,屢承中外士媛交相贊許,認本坊所燒雞鴨為中國第壹美味,深合衛生美旨,是以歐美雜誌,均有記載。
廣告說的清楚,便宜坊的做法是“燜”,即爐子有門,秫稭燃燒將爐內加熱到壹定溫度後滅火,再將鴨子放入爐內並關閉爐門,憑借余溫將鴨子燜熟,這樣鴨肉的油脂和水分損失少,肉質細膩腴美。
北京另壹家知名的烤鴨店是全聚德,創始人楊全仁是經營生雞生鴨出身,積累資本後開了這家烤鴨店,並請到清宮禦膳房的孫師傅,帶出了宮內的掛爐烤鴨技術。爐子沒有門,用果木(多用棗木或梨木),以明火烤炙鴨身,期間用挑桿兒規律的變換鴨子的位置,使之受熱均勻,這樣烤出來的鴨肉皮脆肉嫩。
過去鴨子在烤之前,夥計還會拎著鴨子讓客人檢驗新鮮程度,並且用銀簽子紮紮鴨身,檢查鴨的肥瘦,現在去店裏吃海鮮前要先看看是否新鮮壹樣,如今去烤鴨店吃鴨子已經沒有這道工序了。
北京烤鴨之所以膾炙人口,除了做法外,更重要的是選用了北京本地產的填鴨,通體白色且肥大,脂肪含量高烤出來自然好吃,不夠現在人們追求健康飲食,端上餐桌的鴨子都是瘦肉型的了。
所謂填鴨,即養鴨人將蓧麥面和其他飼料混合捏成短條狀,每天定時將這些條狀飼料填進鴨腹中,這些鴨子基本上喪失了自己進食的能力,也少運動,光長肉了。鴨子烤好後,師傅會當著客人的面兒熟練快速的將鴨肉片下裝盤,鴨架則可以用來熬湯。
北京填鴨是制作烤鴨的主要原料,據考,北京鴨的祖籍是南方,明初隨漕運來北京,繁殖於京東潮白河壹帶,故叫過“白河蒲鴨”、“白色麻鴨”、“白燕鴨”等名稱。後來遷至京西玉泉山放養,逐漸育成今日之良種。用人工填餵法育出的稱北京填鴨。
北京填鴨生長期較短,只需60~65天,就發育成5~7斤重,45天之前的雛鴨自由取食,最後15~20天則由人工填餵,每6小時壹次,每晝夜填餵4次。合格之鴨,經宰殺、退毛、取內臟、洗凈、灌水、吹鼓、塗料等壹系列工序,方可火爐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