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春秋皇帝的書房叫什麽

春秋皇帝的書房叫什麽

問題壹:春秋末期大王上早朝的地方叫什麽 壹般是沒有壹個指定的地方的。當時政局混亂,群雄割據,各國的政體和制度大多都不壹樣,正常來說上朝是在正殿,處理政務多數在寢宮,這裏指君王自己的寢宮,並不是嬪妃的寢宮。其實壹直到明、清時期,定都北京之後皇帝才有正式理政的地方,像是南書房、乾清宮之類的。

問題二:古代太子在哪裏讀書 文華殿是明朝皇太子讀書的地方。明清兩朝的皇帝春秋兩季也在這裏講學。

問題三:清朝皇室子弟平時是怎麽讀書的?都讀什麽書啊?聽說清朝皇帝都是博覽群書的賢者,家教甚嚴 清宮中的上書房(道光之前稱尚書房)就是皇子皇孫和近支宗室子弟讀書的地方,位置在乾清門的東側,設立於雍正元年。清宮對皇子皇孫的讀書有嚴格規定,年齡到了六歲,比須進入上書房讀書,而且無論冬夏,每天卯刻也即清早五點就進入書房,壹直到申時也就是下午的三點多才放學。壹年四季,除了過年(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皇帝及皇太後生日的當日及前壹日,以及皇子皇孫自己的生日外,即使除夕也要到上書房讀書,只是除夕這壹天讀到早上八點即可放學。教授皇子皇孫的老師有兩種,漢文老師稱為師傅,由翰林出身而且有資望的大臣充任,師傅之上還有總師傅,“或壹人,或二三人,無定制,有事則至,非日日入直也。”教滿文、蒙古文及騎射的老師稱為諳達,由八旗中精通弓馬、嫻熟滿語、蒙語的人充任,諳達之上也有總諳達。總諳達和總師傅都由皇帝派滿漢重臣充任。

讀的書壹般是:《四書》、《五經》、《性理綱目》、《大學愆義》、《古文灃鑒》等書。”雍正八年曾任上書房行走的顧成天在為《樂善堂全集》作的序中說:“竊見自《孝經》、四子、《易》、《書》、《詩》、《春秋》、《戴禮》、以及《左》、《國》、《史》、《漢》、唐宋諸家之文。

可以說,清代的皇子們應該是歷代王朝裏皇子們中學文最好的了

問題四:急!求古代宮殿名稱(明清時代) 紫禁城裏的建築:

殿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交泰殿

欽安殿 奉先殿 養心殿 皇極殿

太極殿 養性殿 英華殿 寶華殿

體元殿 體和殿 武英殿 南薰殿

文華殿 傳心殿

乾清宮

寧壽宮(祭祀場所)

齋 宮

翊坤宮

坤寧宮(康熙皇後赫舍裏,皇後鈕祜祿氏(之後好像就改為祭祀場所,不住人了))

長春宮(乾隆的孝賢皇後,鹹豐的慈禧(這個女人怎麽到處都住過!))

承乾宮(順治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鹹豐雲嬪、婉貴人)

永和宮(康熙孝恭仁皇後,道光靜貴妃,鹹豐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光緒瑾妃)

景仁宮(康熙出生地,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後、鹹豐婉貴妃、光緒珍妃)

慈寧宮(孝莊太皇太後)

鹹福宮(嘉慶,鹹豐守孝時居所,慈禧,道光的琳貴人(莊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等)

永壽宮(順治皇貴妃董鄂氏、恪妃,康熙的敏妃,乾隆朝孝聖憲皇太後,嘉慶如妃)

延禧宮(康熙宜妃,道光恬嬪、成貴人,光緒後改為倉庫)

鹹安宮(禁錮太子胤i)

景陽宮(藏書院,不住宮人)

鐘粹宮(鹹豐皇帝幼年與養母孝靜皇後(即恭親王奕忻生母)居住,鹹豐孝貞顯皇後,光緒隆裕皇後)

壽安宮(魏忠賢的相好客氏,乾隆母親孝聖憲皇太後)

壽康宮(乾隆朝孝聖憲皇太後、嘉慶朝穎貴太妃、鹹豐朝康慈皇太後)

建福宮(供奉皇後神位)

重華宮(乾隆為皇子時婚後居住)

儲秀宮(慈禧(無語了,這人喜歡換著住?))

毓慶宮(康熙特為太子允i所建,乾隆12歲到17歲間壹直居於此宮,此後改為皇子讀書所)

景福宮(順治孝惠皇後,乾隆歸政後居所)

花園

禦花園 建福宮花園 寧壽宮花園 慈寧宮花園

軒、堂、齋

絳雪軒 頤和軒 古華軒 玉粹軒

三友軒 樂壽堂(乾隆,慈禧太後)

ぴ逄 遂初堂

浴德堂 內閣大堂 大佛堂 養性齋

位育齋 倦勤齋 抑 齋 漱芳齋

含清齋

樓、閣、亭

角 樓 閱是樓 雲光樓 萃賞樓

延趣樓唬梵宗樓 慈蔭樓 吉雲樓

寶相樓 佛日樓 梵華樓 弘義閣

體仁閣 文淵閣 暢音閣 延暉閣

符望閣 雨花閣 景祺閣

萬春亭 千秋亭 浮碧亭 澄瑞亭

禊賞亭 矩 亭 擷芳亭 聳秀亭

碧螺亭 西井亭 東井亭 禦景亭

玉翠亭 凝香亭 浮碧亭 澄瑞亭

臨溪亭 箭 亭慈寧宮 太後

坤寧宮 皇後居住的地方

養心殿 皇帝大多住在這裏。同治、光緒兩朝,東曖閣是慈禧與慈安“垂簾聽政”之地。

中和殿 皇帝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 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太和殿 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

乾清宮 皇帝的寢宮,順治、康熙年間也兼作聽政、召見大臣之處。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陽、冬至、萬壽等節日,皇帝在這裏舉行朝禮和賜宴。

交泰殿 在清代,皇後在元旦、千秋(皇後生日)等節日接受大臣朝賀的地方,後存放皇帝行使權力的25方寶璽。此外,這裏還有銅壺滴漏裝置和清代造的自鳴鐘。

從雍正開始皇帝基本上就不住乾清宮了,而是養心殿。

交泰殿的功能沒有變 相當於皇後辦公室。

坤寧宮由於皇帝都不在乾清宮了 所以皇後自然不能住了 也就改成祭祀用的場所了

皇後在內東路隨便找個地方住(住的位置不固定 完全是皇後自己喜歡住哪就住那)其他的地方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慈寧宮住太後 太妃(寡婦大院)南三所依然是皇子住的地方。

東西六宮住嬪妃什麽的 唯壹有所區別的就是現在的寧壽全宮(外東路)在雍正的時候並沒有大規模修建。

寧壽全宮主要是乾隆修的 給自己養老的地方。

另外說壹點 清朝皇帝壹......>>

問題五:哪個皇帝最有才 中國古代史上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 NO.1 南唐後主 李煜我先不寫他的名字.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才情的壹位皇帝.他的作品膾炙人口.他最後 因為他最出名的壹首詞而丟了性命. 沒錯, 他就是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的主人公,南唐後主,李煜. 不管妳是否有文學修養,我想,只要讀過李煜的這首《虞美人》 ,恐怕未有不為之動容的. 鮮少有詩詞能像虞美人這樣,把作者如此鮮活地帶進讀者的腦海裏,壹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如此真實. 因為這首詞,忘卻了他的諸般不是,甚至國破家亡也可以原諒.他信手拈來的文字,胡亂地 組合了壹下, 就把心中的苦悶壹古腦地訴說了出來. 他很天真地, 很認真地想著故國的樓閣, 我堅信,他絕對沒有卷土重來的勇氣,甚至想也沒想過.他只是個詩人,只會聽天由命.他 不懂政治,他之所以想念他的國家,是因為他懷念那裏的自由,而此刻他卻像籠中鳥壹樣, 呆滯地看著窗外的天空,任羽毛漸漸脫落. 李煜是個徹頭徹尾的弱者,政治頭腦幾乎等同與壹個三歲頑童.宋朝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 他還幻想著太祖仁慈,賜他壹塊安隅之地.後來作了俘虜,最寵愛的小周後屢屢被太宗強留 宮中,他既不敢怒,更不敢言,只是欲哭無淚.甚至連思念故鄉也不允許,那心中的惆悵, 是何等的淒慘?如此,讀者再讀那首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壹番滋味在心頭. 心中可有感慨? 清沈雄在《古今詞話》中說, 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 .正是李煜國破家亡的命運,才塑造了他文壇宗師的地位,其後的宋詞無不受他的影響.至於其清新工麗之言,更是 空前絕後,可以說,以是絕唱了.再品壹首...《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 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壹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 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NO.2 宋徽宗 趙佶 太祖趙匡胤恐怕怎麽也想不到, 自己戎馬壹生打下來的基業, 最後卻被 幾塊石頭 (花石綱) , 幾個盜匪(農民起義) ,壹次偷獵(金滅遼,然後趁勢南下) 就輸了個精光. 和陳後主壹樣,趙佶同樣享受了皇帝可以得到的所有享受.不同的是,趙佶自幼聰明,心地 也算善良,知道百姓疾苦,多少也有幾分家國社稷之念,最後被金國俘了去,也不至於狼心 狗肺地忘了故國之思. 從陳後主,到宋徽宗,無不是帝制的悲劇,本來可以流芳百世的人物,結果卻遺臭萬年.後 人對他們除了嘲諷外,多是同情,不像桀紂那樣,壹昧地批評,原因就是愛才之心,人皆有 之,不忍,不願. 宋徽宗當了二十五年皇帝,正是宋朝到了積貧積弱極點的時候,社會矛盾愈演愈烈,民變時 有發生.天朝氣數已盡,本來就在茍延殘喘了,經花石綱那麽壹鬧,再加上小人當政, 更加劇了滅亡速度. 《水滸傳》中說他這浮浪子弟門風幫閑之事,無壹般不曉,無壹般不會, 更無壹般不愛; 即如琴棋書畫, 無所不通, 踢球打彈, 品竹調絲, 吹彈歌舞, 自不必說 ; 在治國上,他昏庸腐朽,重用奸邪,實屬庸碌之才;在外交上,他軟弱無能,屈辱忍讓,最 後當了俘虜;在生活上,他揮霍無度,窮奢極欲,他篤信神靈,多次向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光 問道,以求長生不老之術,還自號為教主道君皇帝 .身為國君,還偷雞摸狗,從皇宮挖 了壹條地道直通妓院,去私會名妓李師師.宋徽宗還喜歡踢球,愛好古玩玉器等等.《水滸 傳》雖然是小說,但其所述大多有跡可......>>

問題六:皇帝寵幸妃子後“去”和“留”是什麽意思? 意思就是留不留皇帝留在妃子體內的 *** ,換句話說就是要不要讓這個妃子懷孕了。如果同意那就說留,如果不同意就會讓嬤嬤按住妃子的某個穴位使 *** 流出,再喝壹碗避子湯藥。

嬪妃進禦之事,是內廷的壹件要務,如在外廷皇帝上朝壹樣重要。對於

皇帝來說,後者可以免去,而前者壹日不可或缺。後宮有專人負責辦理、記

錄寢妃進禦之事。

周代已有負責君主陰事的陰令。漢代的掖廷令“晝漏不盡八刻,白錄所

記推當禦見者”。就是在夜晚來到之前,記上當日誰侍禦寢。東漢以後這件

〖文章來源: 春秋中文網 中國深宮實錄――深宮女性生活 47iTgH〗

任務由宦官負責。各個朝代,宮中都有壹本備忘錄,專記皇帝禦幸之事,以

備日後查考。如同外廷大臣克盡職守壹樣,負此職的宦官也是壹絲不茍。

北魏文成帝偶然登樓四望,見平城宮內有壹位美人。文成帝問左右的人,

“此婦人佳乎?”眾人壹致贊同。於是,文成帝走下白樓,向美婦人走去。

二人宿於齋庫。該女李氏因此懷孕。

日後皇太後查問,恰有守庫者在庫墻上記下了當時的時間和事件,兩相

核對,無差錯,李氏懷的這個胎得到了承認。由此可知,皇帝辦事固然隨心

所欲,記錄者也能捕捉到蹤影,守庫者本不負責此職,事關重大,也得及時

記錄。

明代,文書房宦官負責記錄皇帝每晚寢宿所在及所幸宮嬪名字。女官彤

史,負責記錄後妃宮女被幸於皇帝的寢所。看來,明代是雙重記錄,宦官與

女官,各根據皇帝、後妃宮女的形跡,分別記錄。

明神宗最初偶然禦幸宮女王氏,事後隱諱不言。後來王氏有了身孕,太

後急於抱孫,查驗了文書房的記錄,然後向神宗說起此事,神宗不願承認。

太後遂命人將內起居註拿來讓他看,神宗才不得已承認了。神宗這種態度是

因他不再對王氏感興趣,但明代慣例,宮女被幸後懷孕就要進封為妃。他不

願封王氏,只想蒙混過去。

後妃宮女的佩物――環,在皇帝的禦幸制度中有壹定的意義。“環”與

“還”同音。後妃在侍寢時尋問皇帝何時回去不直言,而是用佩玉鳴佩環,

問:“何時大刀頭”?這又拐了壹道彎,因環系於刀頭,使用刀頭代指環。

如後妃宮女遇月經,不能侍寢時,也不能直言,而是以丹註面,灼然為識。

蜥蜴因其特有的用途被稱為“守宮”。蜥蜴被用朱砂餵養於器皿中,因

以朱砂為食,身體盡赤,食滿七斤以後,將其搗成碎末。用這些赤色粉末塗

在或點在宮女肢體上,可以終身不滅,但有房事時則滅。李賀《宮娃歌》中

有句詩“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

下朝後走向後宮的皇帝,腳步有些徘徊,打不定主意去找誰,今夜宿在

何處。風流皇帝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後宮女子多至四萬,不知道怎樣安

排她們為他服務。後來,玄宗想出了壹個辦法,每天將壹群宮嬪集中在壹起,

讓她們投骰子,投中者中最優勝者,當夜侍寢。私下裏宦官把骰子稱為銼角

問題七:最有才皇帝是誰 當然是康熙大帝

最博學的帝王當屬清朝康熙皇帝玄燁。

康熙身上有著三種血統、三種文化和三種品格。他的父親是滿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親是漢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誨,又向蘇麻喇姑(蘇墨爾,孝莊隨嫁貼身侍女)學習蒙古語,向滿洲師傅學習騎射,跟漢族師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與奮進,受到了滿洲文化的影響;高遠與大度,得益於蒙古文化的熏陶;仁愛與韜略,來自漢族儒學的營養;後來,他的開放與求新,則是受了耶穌會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悠久而又新進、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具有當時最高的文化素質。這為他展現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奠定了基矗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5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余字,從無間斷”。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後來他要求皇子讀書,讀滿百遍,還要背誦,這是他早年讀書經驗的傳承。

康熙繼位後,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康熙帝重視史籍,下令編纂《清文鑒》(滿文字書)、《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皇輿全覽圖》等,開壹代整理與雕印文化典籍之風。他還有《禦制文集》(三集)、《禦制詩集》、《幾暇格物編》等傳世,留下1147首詩詞。

康熙皇帝對醫學很有興趣,也很有研究。他說自己“年力盛時,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把箭”,可見他體格強艦長於弓馬。他也得過幾場大病,使他很早留心醫藥學。康熙40歲那年得了瘧疾,中醫藥未能治愈,耶穌會士洪若翰、劉應進金雞納霜(奎寧)。康熙服用後,很靈驗,病好了。他召見洪若翰、劉應等,在西安門內賞賜房屋,後這裏成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瘧疾,康熙賜金雞納霜治好了他的玻此後,康熙便對西藥發生興趣,命在京城內煉制西藥,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試制藥品,親自臨觀。他提倡種痘以防天花。關外的遊牧族群,特別怕患上天花。順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原因之壹是蒙古貴族可以不入京朝覲,減少出天花的機會。他破除因循,推廣種痘,命先給自己子女及宮中女子種痘,還給蒙古49旗及喀爾喀蒙古部民種痘,這就使千萬人因種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劇。

康熙帝命耶穌會士巴多明將西洋《人體解剖學》書籍翻譯成滿文、漢文。他曾命將壹只冬眠的熊進行解剖,並親自參加。

康熙又喜愛、研習自然科學。他學習和研究自然科學的壹個動因,是曾經因為不懂自然科學而在處理政事時遇到困難。欽天監楊光先狀告湯若望,朝廷會議展開了壹場關於天算歷法的大爭論。當時,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門前觀測日影,但在九卿中沒有壹個懂得天文歷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他想:自己不懂,怎麽能判斷是非呢?因此發憤學習。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壹月二十八日,白晉、張誠等6位法國科學家在乾清宮受到康熙帝的召見,他們獻上了從法國帶來的30件科技儀器和書籍作見面禮。這些非同尋常的禮品,令康熙帝“天顏喜悅”,當即決定讓他們入宮,擔任自己的科學顧問。從此開始了外國科學家在清朝宮廷從事科學活動長達數十年的局面。

白晉等人入宮後,與康熙相處很融洽,工作也很順利。他們對康熙熱衷科學的態度給予了高度評價,曾把他......>>

問題八:為什麽皇帝的兒子叫太子 皇帝也稱天子, 既天命之子,而古人是思想裏,除了天最大,那就是太陽了,所以將繼承皇位的人稱太子, 取太陽之子,寓意為太子為皇上以外最尊貴的人

問題九:大學土在古代是什麽官 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明清時流行的中堂壹稱,壹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

起源

唐景龍二年(708年)置修文館(後改弘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757年)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後,皆由宰相兼領。天寶二年(743年)又曾置崇賢館大學士,亦由宰相兼領,貞元四年(788年)廢。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

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賢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

明朝

到了明初,明太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殺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二千余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禦奉天殿,敕諭文武群臣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1] 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壹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之職。《明史?職官壹》載:“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 ……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建文中,改大學士為學士。”

明成祖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職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政務自此始,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仁宣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

清朝

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

南書房、軍機處的興起

康熙時,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被大部剝奪,決策多由南書房作出。康熙於大臣中簡任若幹入值南書房,參與機務。但南書房不是正式機構,也不能行文或指揮其他衙門。

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軍機章京若幹人,成為權力中樞,皇帝的詔令多由軍機處發出。但有清壹代,正式詔書等均以內閣名義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所以內閣仍是清代名義上正式的宰相機構。

三殿三閣大學士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 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壹樣,均為正壹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壹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後至清亡,就再沒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學士。

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