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陸務觀”讀音考辨

“陸務觀”讀音考辨

陸遊名和字的淵源,壹種說法是出自北宋詞人秦觀。南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記載陸遊降生之時,母親曾夢見秦觀,故以秦觀之名為陸遊之字,復以其字為陸遊之名。另壹種說法是本自《列子·仲尼篇》:“務外遊不如務內觀。外遊者足取於物,內觀者足取於身。”兩種說法中,當以後者更為可信。表面看秦觀與陸遊的名字只是對換了位置,但秦觀名字卻並非源自《列子》。秦觀本字太虛,後改字少遊。秦觀父親因傾慕壹同師事胡瑗的王觀,遂給兒子取名為觀(見秦瀛《淮海先生年譜》)。太虛為字,顯示秦觀早年“強誌盛氣”“好大見奇”的個性,後來秦觀因仰慕漢朝馬少遊,遂改字為少遊(見陳師道《秦少遊字序》)。

《列子》“務外遊”之“遊”,按理似應寫作“遊”,邊旁從“辵”,義為遊覽、觀覽(陸地上的),區別於浮水的“遊”。陸遊的兄弟陸淞、陸濬、陸涭,皆以水旁字取名。但唐宋時期“遊”“遊”不分,今存《四部叢刊》影宋本《列子》、明正統道藏本《沖虛至德真經解》等,諸本皆作“遊”(參楊伯峻《列子集釋》卷四,中華書局1979年版)。不僅如此,先秦典籍中“遊”“遊”已可互通,凡行走之“遊”都可寫作“遊”,例如《墨子》用“遊”處十二次,都是有關行走、交往的意思;用“遊”處僅壹次,壹本也作“遊”(參郭錫良等編著《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陸務觀”之“觀”字,我們現在念作平聲ɡuān(音同官)。“觀”是壹個多音字,現代漢語對其作了規範化處理:壹,“觀”作動詞,義為觀看、觀覽,或作名詞,義為景觀、觀點,則念作平聲ɡuān(音同官);二,“觀”作名詞,義為樓觀、宮觀、道觀等,則念作去聲ɡuàn(音同慣)。這種規範化處理是必要的,我們也應該用規範化的讀音來念古代的人名地名。但是,現代漢語的歷史畢竟短暫,規範化處理與古代實際語音狀況往往發生沖突,這時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尤其在面對復雜紛繁的古代語言材料時,更不能壹概“以今度古”。“陸務觀”便是這樣壹個例子。

陸務觀的“觀”,在宋代原是念去聲ɡuàn(音同慣),有陸遊自己的話來作證,劉克莊《後村詩話》載:史相力薦放翁,賜第,其去國自是臺評。然王景文乃雲:“真翁(指史浩,筆者按)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陰陸務觀。”放翁見詩亦笑雲:“我字務觀,乃去聲,如何把作平聲押了?”陸遊說自己的“觀”是念去聲的。南宋韋居安《梅詩話》卷中亦雲:陸放翁名遊,字務觀。觀字,系去聲……《後村詩話》載史相力薦放翁……近時方蒙仲有《奉題劉後村文稿》數首,內壹絕雲:‘昔聞秦七與黃九,後有幼安與務觀。’觀字亦作平聲,想後村見之亦發壹笑。(清嘉慶宛委別藏本)清代査慎行《得樹樓雜鈔》、胡鳴玉《訂訛雜錄》、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等都同意這壹說法。

如果“以今度古”,對古代語音材料繩之以現代規範,那麽“陸務觀”的讀音問題就會陷入困境。壹方面陸遊自己說念去聲,另壹方面念去聲的“觀”現在解釋為樓觀、道觀,這樣“務觀”兩個字義為“務道觀”“從事樓觀”,就說不通了。著有《陸遊研究》的歐明俊先生在《秦觀陸遊名字考釋》(《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1期)壹文中,針對這壹困境提出四種可能性:“1 陸遊將‘觀’字讀錯了;2 陸遊並沒有說明‘務觀’取義於《列子》,而是另有他義,‘觀’字讀去聲是對的,因此,‘務觀’不可能源自《列子》,後人的理解是錯的;3 陸遊的自述是劉克莊的編造,錯在劉克莊而不在陸遊;4 如認定‘觀’字讀去聲是對的,則陸務觀既不可能源自秦觀,也不可能源自《列子》,只能取義於觀闕、道觀的‘觀’,這樣理解於意義上又解釋不通。”其實,歐明俊先生的四種假設都不成立,歐先生陷入困境的原因就是“以今度古”。以下筆者不揣淺陋,試加以辨正說明。

先秦時期,觀有遊(遊)覽、遊賞之義,念去聲ɡuàn(慣)。例如《詩經·唐風·有杕之杜》:“彼君子兮,逝肯來遊。”毛傳曰:“遊,觀也。”唐陸德明《毛詩音義》:“觀,古亂反(ɡuàn)。”又《詩經·小雅·鶴鳴》:“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毛傳:“何樂於彼園之觀乎?萚,落也。尚有樹檀而下其萚。”鄭箋:“之,往。爰,曰也。言所以之彼園而觀者,人曰有樹檀,檀下有萚,此猶朝廷之尚賢者而下小人,是以往也。”唐陸德明《毛詩音義》:“古亂反(ɡuàn)”《毛傳》中的“觀”字單獨作動詞用,與“遊”義略同,可解釋為“往而看”,念去聲ɡuàn。又如《尚書·夏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陸德明《音義》:“觀,舊音官,又官喚反。”目前規模最大的《漢語大詞典》中“遊觀”也有二義,壹為“猶遊覽”,壹為“供遊覽的樓臺”。

除了遊覽、遊賞之義外,當“觀”用作呈示、示範的時候,古時也念去聲。

《左傳·宣公十二年》:“觀兵以威諸侯。”《左傳》卷四十三:“楚子遂觀兵於坻箕之山。”《經典釋文》卷十九註曰:“舊音官。註雲:示也。讀《爾雅》者,皆官奐反,註同。”《爾雅》卷二“觀、指、示也。”晉郭璞註:“國語曰:且觀之兵。”陸德明音義:“觀,施音館;謝音官。註同。”宋邢昺疏:“示,謂呈見於人也。”

《周易》第二十卦為《觀》卦,其中“觀”就有兩種讀音,朱熹《周易本義》區分得很清楚:“觀,官奐反(ɡuàn),下大觀、以觀之‘觀’,《大象》‘觀’字並同。觀者,有以示人,而為人所仰也。”關於“下觀而化也”朱熹又雲:“觀,如字(ɡuān)。下‘觀天’,《大象》‘觀民’之觀,六爻‘觀’字,並同。”“卦以觀示為義,據九五為主也;爻以觀瞻為義,皆觀乎九五也。”清人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概括道:“自上示下,讀去聲,義觀示;自下仰上,讀平聲,義觀瞻。”也就是說,當“觀”字義為呈示時念去聲ɡuàn,義為瞻仰時念平聲ɡuān,前者被看,後者看他人。作名詞用的樓觀、道觀的觀,之所以念去聲也是因為它們被人觀看,《伊川易傳》雲:“凡觀視於物,則為觀(平聲);為觀於下,則為觀(去聲)。如樓觀謂之觀者,為觀(去聲)於下也。人君上觀天道,下觀民俗,則為觀(平聲);修德行政為民瞻仰,則為觀(去聲)。”陸遊對《周易·觀卦》的二讀,當然是很清楚的,他說自己“不道渾無排遣處,病觀周易悶梳頭”(《遣懷》),“癡人未害看周易,名士真須讀楚辭”(《小疾謝客》),平日閑居時常研讀《周易》。清胡鳴玉《訂訛雜錄》卷二“大觀壯觀等語”條以《周易》之例與陸遊的務觀並論:大觀,音貫。《易·觀卦》“大觀在上”本義雲:“觀者,有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仰也。”予謂凡視之,平聲;有以示人,使之來觀,去聲。如《左傳》“觀兵於周疆”、《國語》“耀德不觀兵”、《漢書》“觀之珍寶”之類,又奇觀、壯觀、舊觀,並應去聲。杜詩:“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埃。”此壹征也。宋王景文詩雲:“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陰陸務觀。”放翁見之笑曰:“我字務觀乃去聲,如何把做平聲押了?”此雖戲語,亦可為用字不詳出處者戒。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附余錄》卷四“觀”字條也舉古音以證明陸遊之說:《漢書·高帝紀》:“縱觀秦皇帝。”師古曰:“觀,工喚切。”王介甫詩“傳觴三鼓罷縱觀”、“萬人同遊觀”之“觀”,去聲。秦觀字少遊,陸遊字務觀,皆去聲也。王景文:“詩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陰陸務觀。”放翁見之笑曰:“我字務觀乃去聲,如何把做平聲押了?”(清嘉慶刻本)錢大昕這裏將秦觀之觀壹概論之,則太絕對了,因為秦觀之觀並非取自《列子》,未必是遊觀的觀,所以也可以讀平聲。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編修《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對“觀”的讀音做了初步的規範化處理。《廣韻》卷壹“上平二十六桓”收論“觀”字,註雲:“又音灌,視也。”(余乃永《新校互註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廣韻》卷四“去聲二十九換”也收錄“觀”字,註雲:“樓觀,《釋名》:‘(觀)也,觀者於上觀望也。’《說文》雲:‘諦觀也。’《爾雅》:‘觀,謂之闕。’亦姓,又音官。”可見,在宋代的官方韻書裏,義為視、看的“觀”字,既可念平聲又可念去聲,那麽陸遊沿用古音說務觀的“觀”念去聲,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冠明先生已撰有《秦觀陸遊名字解詁》(《中華文史論叢》第二十二輯)壹文,指出“觀”在古代的復雜讀音,並舉出唐宋詩期近體詩歌為例,根據平仄規律,證明“遊觀”之“觀”應讀去聲,與縱觀、奇觀、壯觀之觀聲同。陳先生所舉詩歌,如王安石《杭州呈勝之》詩:“遊觀須知此地佳,紛紛人物敵京華。”《癸卯追感正月十五事》詩:“傳筋三鼓罷,縱觀萬人同。”楊萬裏《過弋陽觀競渡》詩:“三年端午真虛過,奇觀初逢慰道塗。”陸遊《南省宿直》詩:“猶喜眼中多壯觀,時看雲海化鰻鵬。”上列五七言詩均為律詩,依照詩律平仄相對原理,“觀”都應讀去聲。

陳先生主張今人應該根據陸遊的說法,將務觀之“觀”讀成去聲。筆者認為這倒不必。現代漢語的二分法比較簡明清晰,不易造成實際語音應用的混亂。既然已經規範化處理了,就不用再恢復古音,只是在處理古代語言材料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忌簡單化地“以今度古”。

我們所謂的規範現代漢語,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現代漢語。1958年2月11日,中華人民***和國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漢語拼音方案》。以此為基礎的《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對漢語多音字的讀音作了規範化處理。而在1949年以前,漢語多音字的處理是比較寬松甚至隨意的。

筆者查閱了民國時期相關字典,“觀”字平、去聲可隨意讀,例如民國四年(1915)十月初版、民國二十六年(1937)四月普及本第六版的商務印書館《辭源》丁種下冊酉七見部十五畫“觀”:觀(姑剜切,音官,寒韻;又去聲,翰韻,義同。)(壹) 視也。(二) 所觀之象也。(三) 示也。(四) 示人之象也。(五) 意識也。(六) 比擬也。(七) 鑒也。(八) 遊也。(九) 闕也。(十) 道觀也。(十壹) 多也。(十二) 與勸通。按自第壹至第八,平去聲通用;第九以下,皆讀去聲。又如民國三年(1914)二月初版、民國二十三年(1934)十壹月國難後第四版的陸爾奎《新字典》“觀”:觀(姑剜切,音官,寒韻;又去聲,翰韻,義同。)(壹) 視也。(二) 所視之象。(三) 示也。(四) 示人之象也。(五) 意識也。(六) 遊也。(七) 闕也。(八) 臺上構屋曰觀。(九) 道觀也。(十) 多也。按壹至六,平去聲通用;七以下,皆讀去聲。這兩部字典都指出“觀”字“平去聲通用”的義項,其中《辭源》第(八)義項的“遊也”與《新字典》第(六)項的“遊也”,就是“陸務觀”的“觀”字之義,平去皆可讀,可見是從宋代《廣韻》那裏壹直延續下來的。這樣的處理方式固然延續了古代傳統,但畢竟容易造成實際語言運用的混亂。

綜上所考,我們認為當代人應依照規範現代漢語的讀音,把“陸務觀”的“觀”字念成平聲ɡuān(音同官),這是問題的壹個方面。但同時,我們也要承認宋人筆記所載陸務觀念“觀”字為去聲是可信的,陸遊並沒有念錯;古代“觀”字平去聲通用的現象也是很常見的,是得到官方韻書認可的,這是問題的另壹方面。把這兩個方面理清之後,先前的困境便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