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這是理解詞語的重要手段)
2、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3、通過想象理解詞語
4、查找工具書理解詞語(工具書包括字典和書下註釋)
5、運用動作理解詞語(此方法適用於低年級)
6、采用詞語說話理解詞語
7、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詞語(如果學生讀出了相應的語氣,也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8、還有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
低年級語文詞語教學方法:
詞語是壹篇文章最基本的語言單位,文章中的許多詞語都是作者精心挑選,反復推敲而來的,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折射著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簡單地以詞解詞,應該根據詞語的不同特點,采用各種方法,多方面全方位地對詞語進行朗讀、理解、感悟,並以此為切入點,加深對文本的體會。下面我結合壹些教學實踐談談低年級詞語教學的幾種常用方法。
壹、聯系上下文幫助會意。
這是學生學習詞語最基本的方法。兒童學習語言是壹種無意識的印象記憶,他們把各種語言現象常常是以完整的語言模式接受下來。例如父母說的某壹句話,反復說了幾遍,他們就能在另外的場合把這句話給自己派上用場,復述出來。義務教材基於這壹觀點認為漢字的教學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同樣的道理,詞語的教學也不能脫離具體可感的語言環境,應該在課文的閱讀過程中進行。對於新接觸到的詞語,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的來回的閱讀過程中,通過聯系上下文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大到壹本書,小到壹個詞語,道理都是壹樣的。而且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大量的課文與課外讀物的的閱讀過程中獲得大量的詞語。大綱明確要求“要逐步培養學生結合上下文加深理解詞義的能力”。要使學生養成這樣壹種習慣,每學壹個詞語都要讀讀課文出現詞語的句子,並結合上下文去思考、體會它的意思。如:“江上架著壹座鐵橋”的“架”和以前學過的“吵架”、“打架”、“壹架飛機”有不同的含義。
二、借動作、表情幫助釋義。
做動作、表情是壹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學生對壹個詞語的理解除了含糊性外,還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和表情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做動作、表情讓學生領會詞語的意思。例如:上學期梁佩紅和簡誌麗兩位老師執教的《比本領》壹課,她們緊緊地抓住了文章的訓練點,重點理解能表現梅花鹿和金絲猴心理變化的詞語,“得意洋洋、垂頭喪氣、團團轉”。老師組織了兩輪表演,盡管第壹次表演學生兒戲般地簡單了事,但在評價當中卻能說出哪個環節表現不足,於是第二次的表演就更生動了。既激發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只有合作才能幹好事情”這個道理的理解。
三、壹字多詞實現詞語的積累。
積累詞語、豐富詞匯,對小學生來說有很大意義。它不僅有助於學生閱讀理解文章,而且對提高寫作水平也有很大幫助。豐富的語匯,為語言的表達提供了堅實的客觀基礎。口頭組詞訓練是積累詞語的壹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在生字教學中,我壹般都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好生字,學生字時進行口頭組詞比賽。每當這個時候,學生表現特別活躍,壹個生字能組幾個甚至十幾個詞,其中還有很多成語,例如“現” 的組詞有:現金、現在、發現、現有、……“屋”的詞語有“屋子、房屋、屋頂、新屋、愛屋及烏……”我選了幾個常用的寫出來讀幾遍。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會有學生提出來,理解之後,學生的詞庫中又多了壹些他們書本上沒有的詞語。
四、用詞說句話,實現詞語的運用。
西方有句名言:“只有打鐵的人才能成為鐵匠。”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在說話、造句的過程中理解並學會運用詞語,也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詞語的壹種方法。閱讀和說話,是具體語言環境的兩個不同方面。壹個詞語讓學生多造幾個句子,可以幫助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這個詞語幾個方面的意義。因此在閱讀文章或者講解詞義時、比較詞語時,都可以進行造句訓練,這也是學習詞語的壹個非常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記得上《燕子媽媽笑了》這壹課時曾經出現這樣壹段小插曲,在讀了課文看了圖片以後,我以為學生能領會“躺”和“掛”意思,於是要求用這兩個詞語各說壹句話,問題就出來了,有壹個學生居然說:“我把爸爸掛在椅子上。”在座的老師都笑了。說真的,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在我們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詞語,學生表面上是能了解,可實際上到了運用這關頭才能看出是否能夠掌握。
五、詞語替換實現方法的指導。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壹些不大理解的詞語,可教給學生找近義詞,采取替換的方法來理解。如“這是油田逐步形成的奧秘。”這壹句中“奧秘”這個新詞難以理解,如果指導學生找出它的近義詞“秘密”,就會豁然開朗。
詞語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理解,還要讓學生學會積累,並會運用。“理解——積累——運用”這壹詞語教學模式,雖然看似有些老套,但只要我們為它註入新的內容,還是可以獲得有效的成果的,為閱讀與寫作鋪好“路基”。多手段進行理解詞語教學;多層面地進行詞語積累;多角度地進行詞語運用地訓練。如果持之以恒地訓練,壹定會有實效。
參考資料:
/s/blog_6f9475420100n0p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