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清代金壇於敏中氏族的文化貢獻

清代金壇於敏中氏族的文化貢獻

清代金壇於敏中氏族的文化貢獻

 清代鎮江府金壇於家,在明代後期,因復雜的政局變動和東林黨人講學運動,走入江南文化望族之列。在清代,於家族人有數十人進士及第,於振、於敏中兄弟分別是雍正、乾隆朝的狀元,科舉上的隆顯進壹步奠定了家族文化繁盛的根基。清代的於家人還在編修諸書等國家文化工作上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於敏中以狀元儒臣入相,並且兼任四庫館的總裁,在《四庫全書》的編修上用力頗深。

 [關鍵詞] 金壇;於敏中;《四庫全書》

 金壇於敏中氏族在清代是有不可忽略的文化貢獻的,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且當時於家人積極參與的工作,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他們的文化貢獻,主要體現在參與編修多部欽定的文化典籍方面。為了更全面地看待這壹問題,我們先要看壹下有清壹代,尤其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政策,結合於家族人的文化活動加以概說。

 清代統治者為了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重拾溫柔敦厚的儒文化,重視經學的導向,使漢學在有清壹代達到歷史鼎盛。為了延籠漢族士人,滿清統治者入關不久就重開科舉,並且經常在進士科外另開別科以征能者,如康熙十八年(1679)開博學鴻詞科,錄取陳維崧、朱彜尊、汪琬、施閏章等名士;乾隆元年(1736)的博學鴻詞科,壹等取劉綸、潘安禮、諸錦、於振、杭世駿五人,二等取十人,次年補試又續取四人。乾隆還開經學科、陽城馬周科等。當然籠絡同打擊是壹體兩面的,懲於明亡的史鑒,清代統治者幾次下令禁止文人結社立盟,而且嚴格的文網,將知識分子的思想命運同統治者的文化策略緊緊拴在壹起。重視教育,官修、私修書院壹時數量激增,於家先人於湛所創的鄖山書院在清代成為官學。清代皇帝對 *** 詩文書畫亦喜愛非常。康熙、乾隆的書法皆有可觀之處。清代皇帝對書法的鐘愛甚至影響到狀元的定抉,如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殿試之後,張玉書等初擬名次,戴有祺列壹甲第四名,而康熙因欣賞其書法欽擢為狀元。所以清代的狀元們能書者甚多。於振、於敏中兄弟掄大魁,除了學養深厚、才氣橫溢外,書法出色也是制勝的壹個原因。帝王本人的詩文也有可觀之處,乾隆更是有多部詩文集傳世。為了顯示稽古右文的文化方針,滿清幾代帝王在在位之年,不惜人力、物力、財力,編纂大部頭的叢書、類書甚至圖書集成。在康熙、乾隆兩朝,這壹點尤其突出。圖書的收集、整理、編纂、禁毀,這四方面是壹體的,清代統治者有?寓禁於編?的策略,編書、搜書是方式,禁毀書則是目的,每壹起文字獄的發生,每壹部典籍的編纂都伴隨著大量的禁毀書目的出現。於湛孫於孔兼輯錄的《萬歷疏抄》也在乾隆年間被列入軍機處奏準全毀書目[1]。雖然銷毀的書是《四庫全書》的幾倍之多,但集中央財力編纂的典籍也更好的保留了古代文化遺產,清代欽定所編纂的典籍內容涉及政治、典章、方略、儒教、歷史、文學、醫學等等各個領域,這些圖書的為後世留下珍貴的古典文化資料。

 而於家在清代的文化貢獻,尤其體現在參與編修這些典籍方面。有多人直接參與編修工作,還有多人被選入相應的書館中效力。大致情況如下:

 於朋舉,曾入國史館。

 於樹範,號舫齋,敏中生父。與弟於枋應試六郡才俊試,被欽取壹等,召入內廷供奉,充武英殿纂修,參與編修《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子史精華》等書。

 於振,雍正年間參與《子史英華》的編修。

 於辰,雍正朝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館編修,入皇清文穎館參與纂修,參與《八旗誌書》的纂修。

 於鼎,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

 於易簡,字華平,敏中弟,禮器管謄錄。

 於世寧,字普望,以庠生在明史館效力。

 於世第,字雋夫,四庫館。

 於長庚,字郎西,敏中孫,國史館謄錄。

 在參與編修典籍方面,做出最大貢獻的當數於敏中。他在乾隆壹朝隆顯多年,作為以狀元身份走上首輔之位的讀書人,對當時的文化政策的風向和執行有壹定影響,他兼任多個書館的正副總裁之職,如方略館、國史館、四庫館、三通館等;並直接參與編修多部典籍,如:乾隆七年(1742)《欽定臨清紀略》,乾隆十二年(1747)《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乾隆十五年(1750)《錢錄》,乾隆二十七年(1762)《欽定皇輿西域圖誌》,乾隆三十四年(1769)《國朝宮史》,乾隆三十九年(1774)與許寶善等增訂康熙時朱彜尊所著《日下舊聞》為《日下舊聞考》,乾隆四十年(1775)《欽定天祿琳瑯書目》,乾隆四十壹年(1776)《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二年(1777)《欽定滿洲淵流考》,乾隆四十三年(1778)《欽定西清硯譜》等等。當然敏中最重要的文化貢獻,是他大力促成並主持《四庫全書》的編纂。

 統治者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都傾向於編壹部集大成的圖書,康熙時就有《古今圖書集成》,而乾隆務求處處超越乃祖,在?右文之治?方面自然也不想遜色,但直到其在位三十七年仍沒有進行這樣的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在《四庫全書》開館纂修之前,乾隆敕令編纂的書有:《八旗氏族通譜》、《三禮義疏》、《禦制日知薈要》、《四書文》、《歷象考成後編》、《唐宋文醇》、《明史綱目》、《醫宗金鑒》、《協計辨方書》、《大清律例》、《世宗憲皇帝聖訓》、《國朝宮史》、《授時通考》、《秘殿珠林》、《石渠實笈》、《詞林典故》、《律呂正義後編》、《皇清文穎》、《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大清會典》、《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周官義疏》、《儀禮義疏》、《禮記義疏》、《平定金川方略》、《經史講義》、《西清古鑒》、《同文韻統》、《葉韻匯輯》、《唐宋詩醇》、《錢錄》、《皇清職貢圖》、《周易述義》、《詩義折中》、《大清通禮》、《春秋直解》、《大清會典》、《大清會典則例》、《皇清禮器圖式》、《大清壹統誌》、《續通誌》、《續通典》、增纂《續通考》、《皇朝通誌》、《皇朝通典》、《清文鑒》、《平定準葛爾方略》等等,編修的範圍已廣,滿族文化典籍、歷史典要、醫學、天文、國家方略、儒家經典、詩文選集、聖訓、禦制詩文集等等,唯壹欠缺的是壹沒有壹部集大成的叢書。

 如果說乾隆盛世修書的夙願是《四庫全書》編纂的壹個主觀原因,那麽還有壹個客觀契機,就是 *** 的搜集征購圖書的行為。乾隆曾多次下令全國範圍內搜集征購圖書,比較重要的兩次分別是乾隆六年(1741)和乾隆三十七年(1772)。前壹次主要是為了充實皇家藏書而搜集元明清儒學著作,諭曰:?從古右文之治,務訪遺編。目今內府藏書已稱大備,但近世以來,著作日繁。如元、明諸賢以及國朝儒學研究六經闡明性理,潛心正學,醇粹無疵者,當不乏人,雖業在名山,而未登天府。著直省督撫學政留心采訪,不拘刻本抄本,隨時進貢,以廣石渠天祿之儲?[2]。後壹次搜書的範圍要求更細致:?其歷代流傳舊書,內有闡明性學治法,關系世道人心者,自當首先購覓。至若發揮傳註,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俾實用者,亦應備為甄擇。又如歷代名人泊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詩文專集,及近時沈潛經史,原本風雅。如顧棟高、陳祖範、任啟運、沈德潛輩,亦各著成編,並非剿說卮言可比,均應概行查明?[3]。雖然如此諭示,但各省督撫並不把此事當成要務來辦理,所以成效並不大。但乾隆三十七年的搜書卻成了以後編修《四庫全書》的重要契機。在搜書令下達以後,對搜書事情很是上心的安徽學政朱筠提出四點建議:其壹,?舊本抄本,尤當急搜也?;其二,?中秘書籍,當標舉現有者以補其余也?;其三,?著錄校讎,當並重也?;其四,?金石之刻、圖譜之學,在所必錄也?。後經軍機大臣的爭論,在朱筠意見的基礎上擬定了搜書的實行辦法,即照原諭旨搜尋抄本;搜集圖譜金石刻碑;整理《永樂大典》;著錄校讎,要?依經史子集四部名目,分類匯列,另編目錄壹書,具載部分卷數、撰人姓名?[4]。而第四點辦法,其實行的最終成果就是後來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於是乾隆下令,將翰林院衙門內西部房屋劃為整理《永樂大典》的專用之所,責成翰林官負責纂輯,整理工作正式展開。

 如果說《永樂大典》的整理反映了當時的士子們的呼聲,但《四庫全書》的開館編纂卻離不開於敏中的極力支持。《清史稿?於敏中列傳》如此記載:?時下詔征遺書,安徽學政朱筠請開局搜輯《永樂大典》中古書。大學士劉統勛謂非政要,欲寢其議。敏中善筠奏,與統勛力爭,於是特開《四庫全書》館,命敏中為正總裁,主其事?[5]。三十八年(1773)三月,乾隆正式決定開始編纂《四庫全書》,?以皇子永瑢、大學士於敏中等為總裁,紀昀、陸錫熊等為總纂,與事者三百余人,皆極壹時之選,歷二十年始告成。全書三萬六千余冊,繕寫七部,分藏大內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盛京文溯閣,熱合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6]。在《四庫全書總目》卷首列出的館職人員的構成頗為壯觀:正總裁十六人,包括皇子永瑢、永璇、永瑆以及劉統勛、劉綸、阿桂、於敏中、和珅、王際華等人;副總裁十人,梁國治、劉墉、王傑、金簡、董誥等人,總閱官十五人;總纂官三人,即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總校官壹人,陸費墀;翰林院提調官二十二人;武英殿提調官九人;總目協勘官七人;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三十九人,於鼎在其中;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六人;黃簽考證纂修官二人;天文算學纂修兼分校官三人;繕書處總校官三人;繕書處分校官壹百七十九人;篆隸分校官二人;繪圖分校官壹人;督催官三人;翰林院收掌官二十人;繕書處收掌官三人;武英殿收掌官十四人;監造官三人。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參與了這壹工作的人員並不見於此題名錄。在三百六十余人中,每個人為《四庫全書》做出的貢獻大小是不同的。實行總裁制是為了重視、督促編纂工作,然這些人位高政繁,很多時候無力親為。乾隆曾說過:?如皇六子質郡王永瑢、舒赫德、福隆安雖派充總裁,並不責其翻閱書籍,乃令統理館上事務者,英廉辦理部旗及內務府各衙門,事件較繁,亦難悉心校閱。金簡另有專司,此事本非其職。至於敏中,雖系應行閱書之人,但伊在軍機處辦理軍務,兼有內廷筆墨之事,暇時實少,不能復令其分心兼顧?[7]。

 乾隆特意提到了於敏中,而事實上敏中的確是政務繁忙,又身兼數職,為四庫館正總裁時又兼國史館、?三通?館正總裁,?內則應奉晏間之遊藝,外則裁定英彥之編纂,常以壹人兼數百人之事,夙夜在公,勤勞匪懈?[8]。但是敏中以壹個真正的讀書人的使命感,深知此項工作並不僅僅在為皇帝誇功炫業,也是關系千秋萬代文化傳承的大事。從他力駁眾同僚而極力促成《四庫》的編纂,就可看出他對此事的重視,而即使暇時再少,他對此事的關註熱情始終不減。在他給?耳山先生?(陸錫熊)、?曉嵐先生?(紀昀)的56封信中,?其兢業詳慎之意溢於楮墨之間?[9]。據陳垣統計,?手劄五十六通,計附函五,無月日及有日無月者各七,月日具者三十七?[9],其推斷當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十壹年(1776)四年間,每年最早在五月十八,最晚到九月初十,當是敏中在隨乾隆木蘭圍獵期間所寫。

 具體來看,《手劄》展現給我們的信息有如下幾方面:

 其壹,各省收集圖書和《永樂大典》的修整、四庫全書的編纂是同時進行,而敏中事必躬親,關註著每個環節的進展。所進書的期限,取書送書的規範等,敏中都處處留心。而為了防止《永樂大典》的再次散失,對於修編整理所需取之書,?約計壹次應進書若幹本,再分作幾回?,?書目雖分列四庫書,仍匯裝方不至於散漫?,足見敏中作為整理編纂圖書的主持人和參與者的積極負責的態度。《書劄》還談及他同時在主持的增訂《日下舊聞考》、選編《四庫全書薈要》等工作,肩擔數職常有不能分身之慨,卻事事不敢有絲毫分心。

 其二,對所入選之書籍,力求科學地載入,對版本、作者進行詳細的考證。如討論某書用何種版本的問題,論及各書該列入經史子集哪壹部的問題,商酌某書應刊、應抄、應存的問題,質疑某書的署名作者?是名、是字,或仕、或隱?的問題,如何確定以及補正文中?有逸、有增、訛字、缺字?的問題等等,涉及纂修書籍所面臨的方方面面難題。在厘定各書該歸何部、應刊應抄的區分等方面,尤其用力。敏中提出有些書籍歸入史部、子部界限不清,主張將《吳中舊事》改入子部小說類,而非史部。而郝懿行的詩話原被附於史部,敏中建議改列入清人別集。?薛史?(《舊五代史》)單獨刊行而不列入正史。?果有益於世道人心者,亦必其書實為世所罕見及板久矣存者,方可付梓?,盡力厘定壹個客觀標準,來避免因?諸公嗜好不同?而出現的應刊、應抄的意見的分歧。而且為了保護原書籍,不管應刊應抄者,都要先繕副本。

 其三,集部的問題是編纂《四庫全書》最大的難題,當時為求速度,有人主張?集部概行不辦者?,敏中作為總裁,無力改變皇帝求快的編纂原則,故壹月閱書不及百本,就有?如此辦法,告成無期?之緊迫感。但是即使如此,敏中也力盡所能得務求每種集子的完美,不是敷衍行事而是絕不放過每個疑問。其中在壹封信中,就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壹詩句原?系何人詩句,何人書內曾誤及?,列入王維名下的?漠漠水田分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究竟?系何人詩?等情況要求細致落實。可見其態度真是?慎之又慎?,是其熱心於此事以及既任總裁的責任心使然,也讓我們看到了久被高位所掩的學術眼光和學術能力。

 其四,對提要的規範以及避諱的原則等等提出建設性意見。商酌如何寫各部的提要以及總目提要,以不至於繁瑣。對避諱的問題,敏中提出在書寫人名、地名等可以采用缺筆的方法,?惟隨常行文或作宏字亦可?。雖然今天見到的四庫本的規範與敏中所提建議確有壹些出入,但是還是有很多原則被沿用下來。

 從上可見,涉及?體例之訂正,部居之分別,去取之標準,立言之法則[9]?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被敏中言到。從《手劄》中記載的當時編纂過程中的細節問題,我們可以總結當時的辦書要旨和由此造成的失誤為:?第壹,求速,故不能不草率;第二,求無違礙,故不能不有所刪改;第三,求進呈本字畫無訛誤,故進呈本以外訛誤遂不可問?[10]。由於皇帝的急功近利,求速是編纂壹部大型叢書所要面對的最大的壹個問題,乾隆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時已經在位38年,年屆63歲,為了盡早看到修書成果,在四庫開館不久就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薈要》,?著於全書中,擷其菁華,繕為薈要。其篇式,壹如全書之例,蓋彼極其傳,以取其精,不妨而適相助?,?著總裁於敏中、王際華專司此事?[10]。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十二月開列的《薈要》任職名單中,總裁官王際華、金簡、董誥三人,敏中並未列入,但他卻為此書盡了壹份不可或缺的力量。倘若當時敏中亦如他人壹樣,認為編纂四庫非要務,對四庫諸事不甚關心,也許《四庫全書》的編纂情況以及最終成果,與今天所呈現給我們的是大不壹樣的。但遺憾的是於敏中卻沒有看到《四庫全書》的最終面貌就已下世。即使《四庫全書薈要》,也是在其去世後的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才全部完成。

 [參考文獻]

 [1] 王 彬。清代禁書總述[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9:453。

 [2]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二):卷134[O]。北京:中華書局,1986:941。

 [3]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壹二):卷900[O]。北京:中華書局,1986:5。

 [4]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9?20。

 [5] 趙爾巽。清史稿:卷319(列傳壹百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7:10750。

 [6] 趙爾巽。清史稿:(誌壹百二十?藝文壹)[M]。北京:中華書局,1977:4263?4264。

 [7]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壹二):卷953[O]。北京:中華書局,1986:917。

 [8] 於敏中。素余堂集[O]。嘉慶十壹年刻本:《〈素余堂集〉王傑序》。

 [9] 於敏中。於文襄手劄(影印本)[O]。北京: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年影印:《〈於文襄手劄〉何士祁後記》。

?

 [10]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壹二):卷934[O]。北京:中華書局,198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