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西方首次叫中國“China”是什麽時候?

西方首次叫中國“China”是什麽時候?

歐洲壹些國家稱中國為“China”、“Chine”是源於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壹詞則是由

“China”壹詞派生來的,而不是“China”是從“c

hina”派生的。說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無中生

有,挑撥離間。隨便問問妳身邊的美國人或英國人就會得出答案。

Chinese硬譯是“秦人”。就像早先的華人自稱“唐人”,

絕不會有人說這其實是蔑稱“糖人”。歐洲從羅馬帝國時就知道

中國,那時中國是“大秦”。俄國知道中國比較晚,那時已經是

北宋。但和他們更臨近的是遼。所以他們稱中國“契丹”。把自

己稱作“瓷人”的中國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國人稱作“瓷人”的

外國人是別有用心。問問任何壹個說英語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語裏叫“china dolls”。真正罵人的話是“C

hina-man”。聽見別人這麽稱妳再抗議不遲。至於稱我

們“秦人”,雖然使巫婆、任丁他們顯得更“正宗”,但沒什麽

不好。秦帝國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皇朝,當時世

界上最強盛國家。如果歐洲也是和俄國人壹樣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個中國,管咱們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氣得肝兒疼。

至於字尾,加州人、德州人這些“外來戶”倒是“an”結尾了,

也不知為什麽當年參與美利堅立國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給他們了。就連當年最被歧視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實在是顛倒了耶!

詞語作為表達思想的載體,常常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留有

歷史變遷的痕跡,“支那”壹詞的稱呼也是壹樣。據考證,“

支那”原是“Cina”〔d?in?〕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

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

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據對Cina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1.認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

中國絲(梵文Cina)指稱中國;2.認為Cina是秦國的“秦”的

梵文譯音,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

時期的中國的稱呼;3.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

思;4.認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

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

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

壹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d?in?〕

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

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支那”、“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壹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

稱呼,中國人壹般不這樣使用。

作為壹衣帶水的近鄰,日本與中國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漢字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受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

影響極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隨著中國王朝的更叠,對中國的稱

呼主要有“唐國”、“大宋”、“大明”、“清國”等。

Cina進入日本後,大多數音譯為“支那”。日本辭書《廣

辭苑》解,“支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於‘秦’的

轉訛),初出現於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後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支那”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等無意義上的

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軍必讀的《宇內混同秘策》壹書中用“支那”指稱中

國,並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中國人,但“支那”壹詞尚未直接與

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壹起。

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

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

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壹直把中國尊

為“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

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從此,“支那”壹詞在日

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

”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甚至19世紀到第壹次世界大戰

前的荷蘭字典中,對“支那”的解釋是:“支那,即愚蠢的中

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對“支那”的

解釋也大同小異。

日本等外國用“支那”蔑稱中國,在海外的華僑中引起強

烈反感。有些留學生和華僑投書日本報紙,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支那”壹詞,改用“中國”,並引起了壹場關於中國國號

稱謂的爭論。1908年,印尼華僑曾向統治印尼的荷蘭殖民當局

提出抗議,反對“支那”的侮辱性稱呼。在中日簽訂二十壹條、

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後,中國國內爆發了更為強烈的抗議“支

那”蔑稱的運動。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國稱為“支那”,但遭到日本的拒絕。到1930年,

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壹項決議,並由當時的中

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

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壹詞稱呼中國,而日

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支那***和國’,

認為‘支那’壹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

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

寫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和國”為“中

華民國”,但社會上壹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

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支那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支那

人”。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後不

許再用“支那”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後發

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支那之

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壹律不得使

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二戰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支那”逐漸變成死詞,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會上,至今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仍故意稱

中國為“支那”;極個別人把面條叫成“支那面”。日本出版

的壹些地圖上把中國東海叫成“東支那海”(只不過把“支那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寫),廣大僑胞對此極為反感。有位在東

京開飯館的僑胞為要求取消“支那”稱呼,數十年如壹日不懈

抗爭,他在餐館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憤寫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國叫‘支那’,將使我們回憶起日本侵略中國,侮辱

中國人的那段歷史……”有人憤怒地質問說:把中國叫成“支

那”,如同過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東方人把日本稱呼

“倭”,為什麽不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

日本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支那”稱呼為自己辯解。

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支那”壹詞,

原因之壹是當時正處於“支那”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但從19

05年後,“支那”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

支那”壹詞,而是用“中國”。另壹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

命者,他認為“支那”等同於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支那”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後改稱“中國”。

“中國”壹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指京師、京都;後

來指漢族、華夏族居住地,當時中原漢族以外稱為“四夷”,

“東方壹隅為中國,余皆夷狄”。漢族、華夏族居中,稱“中

國”,即中央之國,是地理概念。大約到19世紀中葉,“中國

”壹詞才作為國家概念出現,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國作為國號

固定下來,1911年10月11日,革命軍在咨議局議定13條重要方

針,其中第二條即為:“稱中國為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

民***和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國人

民從此站起來了!”從此,中華人民***和國成為新中國的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