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古代成語中七個勤學的典故

古代成語中七個勤學的典故

古代成語中,並不止有七個勤學的典故。

壹、鑿壁借光 : 《西京雜記》記載了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明,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裏。怎麽辦呢 ? 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墻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

二、蘇秦刺股:戰國時期的著名社會活動家、外交家蘇秦,壹次因多次遊說秦王失敗而返回故裏。回家後,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父母親和他連話都不說。蘇秦為之大恥,發奮讀書。“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後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三、懸梁苦讀:古時後有壹個刻苦好學的人叫孫文寶,他不分白天黑夜,,總是在孜孜苦讀。等到晚上疲勞不堪,需要睡覺的時候,孫文寶仍然怕睡過頭,,耽擱太多的時間,於是他就用繩子把頭發和屋頂上的大梁拴在壹起,只要頭壹晃動即可醒來繼續用功苦讀,終於成為“當世大儒”。後人即用“懸梁、懸頭”等指勤學苦讀,奮發向上。

四、聞雞起舞:《晉書·祖狄傳》中記載著這樣壹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劉琨“俱為司州主簿”, 二人常常互相勉勵 , 立誌為國效力。二人常常“***被同寢”,半夜聽到雞叫 , 即起來操演武藝。後人用“聞雞起舞”比喻有誌之士及時奮發。

五、截蒲為牒:漢代有壹位名叫路溫舒的人 , 小時候他的父親叫他去放羊、路溫舒在放羊的同時,割取壹些蒲草,回家後用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後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六、臨池學書:古代壹位書法家張芝,練習書法的時候,將其家中的衣帛都寫上字,而後再洗凈煮白,反復為之,盡將池水都染黑了。終於練就了壹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書練”等形容刻苦學習書法。

七、負薪掛角:隋朝有壹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八、手不釋卷:意思是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