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鄰父請薪文言文翻譯

鄰父請薪文言文翻譯

1. 翻譯《枯梧樹》鄰父有

枯梧樹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閥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為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翻譯:有壹位老者與人為鄰,有壹棵枯死的梧樹,那老者說那棵死梧樹不吉利,鄰居就馬上把樹砍了,老者就請求給他當柴火。那鄰居很不高興說了:“做鄰居的這麽陰險,怎麽能做鄰居啊!”這是太過狹隘了,要和不要枯樹當柴火,這壹點不能懷疑枯梧樹吉利還是不吉利。

2. 枯梧樹 翻譯

枯梧樹

呂氏春秋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閥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通‘悅’)

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

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為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翻譯:有壹位老者與人為鄰,有壹棵枯死的梧樹,那老者說那棵死梧樹不吉利,鄰居就馬上把樹砍了,老者就請

求給他當柴火。那鄰居很不高興說了:“做鄰居的這麽陰險,怎麽能做鄰居啊!”

這是太過狹隘了,要枯樹當柴火和不要,這壹點不能懷疑枯梧樹吉利還是不吉利。

3. 枯楊生花文言文翻譯

枯楊生華 kū yáng shēng huā成語解釋枯:幹枯;華:同“花”。

枯萎的楊樹重新開花。比喻老年女子嫁了做官的丈夫,好景不長 成語出處《周易·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

成語繁體枯楊生華 成語註音ㄎㄨ ㄧㄤˊ ㄕㄥ ㄏㄨㄚˊ 感 *** 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 義 詞枯樹生花 成語例子東漢·班固《漢書·敘傳》:“枯楊生華,曷惟其舊。橫雖雄材,伏於海塢。”

英語翻譯The old man married a young lady.。

4. 曲突徒薪文言文翻譯

原文: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竈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裏***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

註釋:⑴過:拜訪。⑵傍:同“旁”,旁邊。⑶不者:如果不這樣的話。⑷嘿(m ò)然:不說話的樣子。嘿,同“默”。⑸息:同“熄”,滅。⑹灼(zhuó )爛者:被火燒傷的人。灼,燒。⑺而不錄:卻不邀請。而,卻;錄,錄用,此處指邀請。⑻鄉(xià ng)使:當初如果。鄉,同“向”,從前;使,假如。⑼寤:同“悟”,醒悟,覺悟。

譯文:有壹個過訪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爐竈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積著柴草,便對主人說:“把煙囪改為拐彎的,使柴草遠離(煙囪)。不然的話,將會發生火災。”主人沈默不答應。不久,家裏果然失火,鄰居們壹同來救火,幸好把火撲滅了。於是,(主人)殺牛置辦酒席,答謝鄰人們。被火燒傷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勞依次排定座位,卻不邀請提“曲突”建議的客人。有人對主人說:“當初如果聽了那位客人的話,也不用破費擺設酒席,始終也不會有火患。現在評論功勞,邀請賓客,(為什麽)提‘曲突徙薪’建議的人沒有受到答謝、恩惠,而被燒傷的人卻成了上客呢?”主人這才醒悟去邀請那位客人。

5. 文言文+翻譯

(壹)楚莊王謀事而當①,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

申公巫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②之不肖而議於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於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註釋:①當,妥當。②不谷:古代姓自稱的謙詞。

逮:及,達到。 王:稱王。

足:意動用法,以己為足,認為……足夠。 莫之若:沒有誰比得上他。

幾:接近,幾乎。 楚莊王謀劃壹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後,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

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後面露憂色,這是為什麽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孔子辭(1)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駕,辭(2)而行。孔子布衣也,萬乘②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取舍不茍也夫! 註釋:①廩丘,齊國地名。

②萬乘,指萬乘大國的君主。 致:招引。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把……作為。 辭(1):推辭。

之:代詞。 辭(2):告辭。

顯:顯揚,顯耀。 茍:茍且,不嚴肅,馬虎。

孔子會見齊景公,齊公送給他廩丘作為他的奉養之地,孔子推辭不接受,回去告訴弟子說:“我聽說君子有功勞才接受俸祿。如今我遊說齊景公,景公沒有實行我的主張就賞賜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讓弟子急忙駕車,告辭後就走了。孔子是平民,萬乘大國的君主很難與他有同等的品行,夏禹、商湯、周王的輔佐大臣也沒有他顯耀,這是由於他在取舍上不馬虎啊! (三)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壹朝之賈。”

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壹旦而馬價十倍。 比:副詞,接連地。

之:代“賣的是駿馬”。 還:通“環”,環繞。

顧:回頭看。 有個賣駿馬的人(註意:定語後置),接連在市場上站了三天,沒有人知道他賣的是駿馬。

(他)便前往拜見伯樂說:“我有駿馬要賣掉它,接連在市場上站了三天,沒有人理我。希望您環繞著馬察看它,離開時再回頭看壹下它,我願意付給妳壹天賣馬的錢。”

伯樂便繞著圈看看馬,假裝要走了又回頭看看馬,壹天那馬的價錢(就漲了)十倍。 (四)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或聞諸曹案典,多有受賂者,乃遣人以財物試之。

有司門令史受饋絹壹匹,太宗怒,將殺之。矩進諫曰:“此人受賂,誠合重誅。

但陛下以物試之,即行極法,所謂陷人以罪,恐非導德齊禮之義。”太宗納其言,因召百僚謂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貞觀元年卒,贈絳州刺史,謚曰敬。 務:致力。

受:接受。 誠:確實,的確。

因:於是。 廷:當廷,名作狀。

唐太宗剛剛即位的時候,致力於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壹次,聽人說,在辦理案件的官署、部門裏,有很多官員受賄,於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給主事官員)用財物試驗壹下(這件事的真假)。

主管的官吏通過屬下接受了贈給他的絹帛壹匹,唐太宗非常憤怒,要下令殺掉他,裴矩進諫說:“這個人接受賄賂,確實應該嚴懲。可是,是您用東西引誘人家,所以,即使對他處以極刑,在性質上也還是屬於誣陷人家犯罪,這恐怕不是倡導德行、合乎禮儀的行為。”

唐太宗於是采納了他的建議,並因此而召集百官,對百官們說:“裴矩竟然能夠當廷辯駁,不肯當面順從(我)。如果每壹件事都能夠這樣處理的話,還用擔心不能治理好國家嗎!”貞觀元年裴矩辭世,贈官至絳州刺史,謚號敬。

(五)木之生,或孽①而殤,或拱②而夭;幸而至於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沈汩沒③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余,或仿佛於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後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

而荒江之濆④,如此者幾何,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⑤所薪者,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註釋:①孽(niè)聶):樹木的嫩芽。

②拱(gǒng鞏):指樹有兩手合圍那般粗細。③汩(gǔ古)沒:沈沒。

④濆(fén墳):水邊高地。⑤野人:村野之人,農民。

殤:未成年而死。 為:被。

患:災禍。其:其中的。

強:勉強。 薪:動詞,打柴。

樹木的生長,有還在幼苗時便死了的,有長到兩手合圍粗細時而死了的。幸而長成可以用作棟梁的,也就被砍伐了。

不幸而被大風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斷了,有的腐爛了;幸而能夠沒有折斷,沒有腐爛,便被人認為是有用之材,於是遭受到斧頭砍伐的災禍。其中最幸運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沈埋,不知經過幾百年,在水沖蟲蛀之後,有形狀好似山峰壹樣的,就被喜歡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

6. 鄰叟滑稽文言文翻譯

原文:先姚安公言,雍正初,李家窪佃戶董某,父死,遺壹牛老且跛,將鬻於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臥。牽挽鞭箠皆不起,惟掉尾長鳴。村人聞是事,絡繹來視,忽劉某鄰叟憤然至,以杖擊牛曰:渠父墮河,何預於汝,使隨波漂流充魚鱉食,豈不大善。汝無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渠生奉養,病醫藥,死棺斂,且留此壹墳,歲需祭發,為董氏子孫無窮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者何為?蓋其父嘗墮深水中,牛隨之躍入,牽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聞之大慚,自批其頰曰:我乃非人,急引歸。數月後病死,泣而埋之。此叟殊有滑稽風,與東方朔救漢武帝乳母事,竟暗合也。

譯文:先父姚安公說:雍正初年,李家窪佃戶董某,父親死後留下壹頭牛,老而且跛腳,將要賣給屠宰的店鋪。不料牛逃到他父親墳墓的前面,伏在地上,直僵僵地躺臥,牽拉按打都不起來,只是搖著尾巴長聲鳴叫。村裏人聽說這件事,絡繹不絕地來觀看。忽然鄰居老叟劉某氣憤憤地到來,用棍棒打牛說:“他的父親掉在河裏,同妳有什麽相幹?讓他隨著波浪漂流淹沒,充作魚鱉的食糧,豈不大好?妳無緣無故地多事,讓他抓著妳的尾巴上岸,使他多活十幾年,以致他活著受奉養,病了須醫藥,死去要棺木盛斂,而且留下壹個墳頭,每年需要祭祀掃墓,成為董氏子孫無窮的拖累。妳的罪可大了,走向死亡這是妳的本分,牟牟地叫著為了什麽!”原來董某的父親曾經掉人深水中,牛跟著跳進去,牽住它的尾巴才得以出來。董起初不知道這件事,聽說以後大為慚愧,自己打著耳光說:“我不是人!”趕緊拉了牛回家。幾個月之後,牛病死,董哭泣著把它埋了。這個老叟很有滑稽之風,同東方朔救漢武帝乳母的事竟然暗合。

7. 楊繼盛七歲失母文言文翻譯

壹、原文:

楊繼盛七歲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繼盛經裏塾,睹裏中兒讀書,心好之。因語兄,請得從塾師學。兄言於父,聽之學,然牧不廢也。年十三歲,始得從師學。家貧,益自刻厲。

貶狄道典史①。其地雜番②,俗罕知詩書,繼盛簡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經師教之。鬻③所乘馬,出婦服裝,市田資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63363538諸生。縣有煤山,為番人所據,民仰④薪二百裏外,繼盛召番人諭之,鹹服曰:“楊公即須我曹⑤穹帳,亦舍之,況煤山耶!”番民信愛之,呼曰“楊父”。

(節選自《明史》卷二百九,有刪改)

註釋:①典史:知縣下屬最低級官吏。②雜番:指漢人和少數民族雜居。③鬻[yù]:賣。④仰:依賴、依靠。⑤我曹:我們。

二、翻譯:

楊繼盛七歲時母親去世。繼母妒嫉他,讓他放牛。楊繼盛經過裏塾,看見裏面的兒童都在讀書,很是羨慕。於是告訴了哥哥,請求自己也能夠跟著私塾老師壹起學習。哥哥對父親說了,父親讓他學習,但還要放牛。楊繼盛十三歲時,才能夠從師學習。家庭貧困,學習越發刻苦自厲。

後來他被貶為狄道典史,狄道這個地方漢人和番人雜居,習俗落後很少有人了解詩書。楊繼盛從他們的子弟中選拔優秀的壹百多人,聘請三經老師教他們。他賣掉所乘的馬匹,賣出夫人的服裝,買田資助這些學生。這個縣有座煤山,被番人占據,農民(只得)依賴二百裏外的柴薪(生火做飯)。楊繼盛召集番人並說服他們,他們都心悅誠服地說:“楊公即使需要我們的氈帳,我們也舍得,何況是煤山呢?”番民非常信賴愛戴他,稱他為“楊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