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維信先生的葡語緣
範先生原是河北安平縣滿字村的孩子,從小喜歡文學。到北京上學後,因受到北師大附中雁行先生--壹位古文學修養深厚的特級教師的薰陶,範先生對文學更為鐘情。高中畢業時,由於成績優秀,校方要保送他到北師大修讀歷史或中文,但範先生卻對葡語發生了興趣,第壹誌願擬報讀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校方急了,班主任及教導主任均勸他要考慮學校的聲望。範先生雖備受批評,但下了決心便怎麽也不放棄。班主任最後心軟了,反而去幫他說服其他老師。
北廣在六十年代開設的是我國首個葡語班,***有廿壹個學生,所用參考書只是兩寸見方的葡日小字典《葡和字典》。因學習條件太艱苦,有些同學讀不下去,最後走了。但範先生卻堅持了下來,他那年二十歲。
範先生的葡語老師是壹位從莫斯科來的巴西女老師,三十多歲,精通葡英法意俄五種語言。女老師把學生當孩子壹樣教導、循循善誘。文革前壹年,女老師返回了巴西。1981年,範先生訪巴西,抽暇去看望她。在會面中,範先生的朋友對女老師說:“老師,您是在中國教授葡語的第壹人,葡語事業如果在中國有所發展,這豐碑上將有您Mara的名字。”
Mara女士當年確是銜命來華教學,範先生的不少同學是因為服從安排才學習葡語。但範先生卻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因想到當年葡國人乘帆船到澳門確實不簡單,隱約感到葡語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意義。
1960年,中國開始了三年困難時期,大家生活很苦,但這更砥礪著同學們刻苦求學的意誌。在文革時,不準翻譯小說,範先生為了練習,暗中譯了就撕掉。改革開放後,可以光明正大地翻譯了,範先生便上了癮,不停譯小說。他最早譯巴西若熱·亞馬多(Jorge Amado)的作品。1987年,亞馬多應文化部邀請來京訪問,在下榻的香格裏拉飯店設宴,只邀請作家、翻譯暢談。知道範先生即將赴裏斯本大學進修,便問:“聽說妳要去葡萄牙,妳認識葡國的作家嗎?”範先生答:“兩眼壹抹黑,壹個也不認識呀!”亞馬多便主動給他向葡萄牙十多位作家及評論家寫推薦信,信內皆寫上:“請像接待我壹樣接待我這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