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有自己民族的文字。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
南宋時,曾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土俗字”,但使用範圍不廣,多使用漢字。
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
1957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的政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準了《壯文方案》,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擴展資料: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彳+童)”。解放後稱“僮”。1965年10月12日,經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準,改族名為“壯族”。
壯族人民曾多次發動反封建、反壓迫的農民起義,廣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國的發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廣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壹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裏串門。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壹年壹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
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並送到分手處。
解放後,1952年12月9日在廣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春改為自治州。
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廣西省地區為範圍的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4月1日建立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人民網—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