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讀書的好方法

讀書的好方法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書讀好,做個讀書人,以書為友,開卷有益,這些哲理不會被歲月的屐痕所泯滅,反而隨著人們讀書實踐的深化和讀書經驗的積累,迸發出更為耀眼的火花。即使到了今天電子讀物琳瑯滿目的時代,“開卷有益”依然如故,做個“讀書人”不失為新時代的基本的角色認同。李公樸有感而發:求知識雖然不只有讀書,但讀書,在求知識的過程中總不失為壹個重要的部分。古往今來無論哪壹位大思想家或大科學家,沒有不讀許許多多書的。鄭振鐸告誡讀者:多讀書,常讀書,總有好處。不必“手不釋卷”,但不可“目不窺書”。蔣子龍在論及讀書的益處時說:書可以移植生命,保持記憶,激發思想,傳播知識,交流信息,表達靈感。郁達夫把書比作“啟發人類思想的母胎”,產生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供給了知識饑渴的乳料。劉白羽把書海喻為“壹個廣闊的世界,壹個浩瀚的海洋,壹個蒼莽的宇宙”……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麽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麽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麽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余秋雨語)。書籍,連接古今,貫通中外,是歷史的長老,文明的使者;它傳播了知識,積澱了文化,激發了思維,溝通了情感,容納了崢嶸歲月、社會變遷、人間滄桑和無限情愫。讀書人還應是個文化人。有了文化人的慧眼擇書而讀,就會事半功倍。名人名言娓娓道來:書籍浩如煙海,生命十分有限,只有擇書,才能充分享用上乘之作。古人雲: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在二三流的書裏耗費時日,最終只能駐足於三四流的水準。擇書是門藝術,讀書不在於多而在於精,與其讀10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10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壹部值得讀的書。與其10部書都只能泛覽壹遍,不如壹部書精讀數遍。所謂“舊書不厭有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在壹段時間中不適當地讀太多的書,如人大病在床,而眾醫雜進,百藥交下,決無見效之理。不若盡力壹書,令其反復通讀,而復易壹書之為愈。作為文化人讀書,會尋求讀書的階段性目標。 對於讀書人來說,讀書方法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伴隨著讀書實踐:借鑒古人的讀書方法,學習他人的讀書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書方法,總結探索自己的讀書方法,創法拓展,不拘壹法,相互取法,以法增效。在跨學科、大文化和文化大背景下自覺舒展知識鏈,可以倡導系列組合讀書法和網絡滾動讀書法。借助於全息攝影術,可以把自己的閱讀空間從具體的閱讀對象中擴展延伸,進行全息式知識補充、視角調整、方式鋪墊,此謂全息讀書法。對於特定的研究對象,擇書而讀,讀中有研,研中復讀,有序進逼,靈性驅動,此謂追蹤研究讀書法。有些讀書方法,看似簡單明了,但堅持運用,持之以恒,卻受益無窮。如聯系實際讀書法,即根據研究課題的滾動,周期性地進行閱讀準備和帶著理論難點重點閱讀,為研而讀,以學助研,以研帶讀,釋疑解惑。讀書方法受到科學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導引。從層次結構上說,從技法到方法、論方法、方法論和思維方式、哲學,依次遞進,構成系統。方法是在任何壹個領域中的行為方式,是用來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的總和。科學方法是在正確理論指導下,評價、選擇科學成就和發展科學理論的途徑、手段、工具和方式。把讀書方法置於科學方法的整體結構之中加以梳理、探索,在科學方法和思維方式,乃至哲學的層面上總結讀書方法,升華讀書方法,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和較高的邏輯起點。在科學方法和科學方法論的理論牽引下,讀書方法已上升為方法論的思考。 讀書方法、科學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協同、統壹,會形成壹些新的綜合讀書法,會在讀書實踐中講究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有機組合。

第壹,應用邏輯讀書法,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討論的題材的本質,並且要看著者所提出的界說,是否有系統的發揮,所建立的原則是否有事實的根據,所敘述的事實是否有原則作指導。如是就可以判斷此書學術價值的高下。同時,我們讀壹書時,亦要設法把握——書的本質或精義,依據原則,發疑問,提假設,制範疇,用種種理智的活動以求—廠解此書的內容。第二,應用體驗讀書法,就是首貴放棄主觀的成見,不要心粗氣浮,欲速助長,要使自己沈潛浸潤於書籍中,設身處地,切己體察,優遊玩索,虛心涵泳。須用壹番心情,費壹番神思,以審美、以欣賞藝術的態度,去讀書。要感覺得書之可樂可好,智慧之可愛。把讀同代人的書,當作就是在全國甚或世界學術之內去交朋友,去尋老師,與作者或國際友人交流思想、溝通學術文化。把讀古書當作尚友千古與古人晤對的精神生活,神遊冥想於故籍的寶藏裏,與聖賢的精神相交接往來,即從這種讀書的體驗裏去理會,去反省,去取精用宏,含英咀華,去體驗古人真意,去紹述古人絕學,去發揮自己的心得。這就是用體驗的方法去讀書,也可以說是由讀書的生活中去體驗。用這種的讀書法,其實也就是——種涵養功夫。由此而深造有得,則其所建立的學說,所發出的議論,自有壹種深厚純樸中正和平之氣,而不致限於粗疏淺薄偏激浮囂。第三,應用全體“選部分讀書法”,從部分看全體的玄思方法以讀書,可以說是即是由約而博,由博返約之法。譬如,由讀某人此書,進而博涉及此人的其他著作,進而博涉及與此人有關之人的著作(如此人的師友及其生平所最服膺的著作)皆可說是應用由部分到全體觀的方法。然後再由此人師友等的著作,以參證、以解釋此人自己的著作,而得較深壹層的了解,即可說是應用由全體觀部分的方法。此外如由整個時代的文化以觀察個人的著作,由個人的著作以例證整個時代的趨勢,由某壹學派的立場去觀認某壹家的地位,由某壹家的著作以代表某壹學派的宗旨,由全書的要旨以解釋壹章壹節,由壹章壹節以發明全書的精義,均可以說是應用由全觀分,由分觀全,多中見壹,壹中見多的玄思方法以讀書。我還要說幾句關於讀書的價值,讀書的神聖權利,和讀書的搏鬥精神。

魯迅認為讀書,不應無重點地亂讀壹氣,什麽書都去涉獵;就是同壹本書,也不必每章每節“壹視同仁”。有壹次,他在指導清華大學文學系學生許壽裳的兒子許世瑛讀《抱林子》時就指出:該書“內篇”宣揚神仙方藥、鬼怪迷信,是錯誤的,可以不讀;“外篇”論述人間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確的言論,這就是要讀的重點。 魯迅這樣的指導名之曰“重點進攻”讀書法。平均使用力量,會白白地浪費時間和精力,只有采取“重點進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會好得多。

五字訣讀書法:壹種讀書的程序,即通過翻看、閱讀、提問、背誦和溫習五個步驟來讀書。這壹過程可簡稱為“看、讀、問、背、習”五字訣。翻看,就是根據學習的要求,首先瀏覽壹下內容梗概,了解這本書是否為自己所需。閱讀,就是將所需之書較快地粗讀壹下,了解書的主要論點,然後,認真仔細地閱讀,要求思考和研究,深入理解全書的內容。提問,指閱讀後通過思考發現問題並努力解決。背誦,指反復誦背達到熟練,這是鞏固讀書效果的可靠辦法。溫習,指經常復習減少遺忘,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分析性閱讀法:所謂分析,指分析書的主題和題材,說明全書各部分的多樣性與統壹性,以及邏輯上的內在聯系,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的學習方法。通過分析性閱讀,能對書的主題觀點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論述。在分析性閱讀中所做的筆記是概念性的筆記,既包括作者的概念,也包括讀者的概念。通過閱讀,這些概念被加深和拓展了。

夏丐尊讀書法:“由精壹篇向四面八方發展”,這是著名語言學家夏丐尊提倡的壹種讀書方法。即把精讀的文章或書籍作為出發點,然後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由精讀壹篇文章帶讀許多書,有效地擴大知識面。例如《桃花源記》壹文是晉朝人陶淵明寫的,如果想知道這篇文章的地位和晉朝文字的情況,可以去參閱中國文學史。這篇文章體現了壹種烏托邦思想,而英國的莫爾寫過壹本叫《烏托邦》的書;可以對照起來讀。另外想了解作者陶淵明的身世及為人,還可去閱讀《晉書?陶潛傳》或陶集。如此這般,可以由讀壹本書引出壹大串來。

朱子讀書法:朱子即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他是我國古代學習理論的集大成者。他不僅直接教導學生,還整理編著教材,壹生沒有放棄過教育活動。他非常註重讀書治學的方法,他在《孟子集註》中說:“……事必有法,然後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說明做任何事都有壹定的方法,教有教法,學有學法。離開了具體的方法,教師則“無以教”,學生則“無以學”。關於讀書之要,他提出了“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的原則,對後來極有影響。他的學生把他的讀書方法歸納為“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誌。循序漸進,指讀書要按照書本的邏輯體系和學習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熟讀精思,指讀書要遵循記憶與思維相結合的原則。虛心涵泳,指讀書要仔細認真,反復研磨,反復體會。切己體察,指讀書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視書外的功夫。著緊用力,指讀書要抖擻精神,下苦功夫,花大力氣。居敬持誌,指讀書要有專靜純壹的心境和堅定久遠的誌向。朱子讀書法對於今天的人們仍是足資借鑒的。

快速閱讀法:壹種高效的閱讀方法。大約從20世紀40年代起,快速閱讀作為壹種閱讀方法在西方開始加以研究。實驗證明,人們閱讀壹個字,並不需要對每壹筆劃、每個字母都看清楚,而是只憑整體形象就能辨認。對於詞和句子也是壹樣,只要其中幾個主要的字映於大腦,大腦就能憑經驗將它們聯成意思,快速閱讀要掌握的要領是:(1)要默讀,不要音讀,力戒倒回去重讀;(2)擴大視讀廣度,把逐字逐句讀改為逐行逐段讀;(3)從順次閱讀到跳躍閱讀,將那些過渡性的話語,引證的材料,推論的過程等無關緊要或早以熟知的內容,整行、整段地跳過去,只尋找主要論點,新鮮的見解,爭論的焦點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4)要多掌握詞匯;(5)經常有意識地學習,養成習慣,循序漸進,逐步加快。

預測閱讀法:也稱超前思考法或懸測讀書法。面對自己比較熟悉或正在研究的題目的文章或書籍,可先不忙翻看其內容,而是悉心研究題目,然後閉目靜思,設想這個題目由自己來寫會分作幾章幾節,組織怎樣的結構體系,對其中的重要觀點又將從從哪方面入手,組織哪些材料來論述,並將自己的設想寫下來,然後再拿它與原文對照,看哪些地方不謀而合,哪些地方意見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對不謀而合處,稍加瀏覽便可,對意見相左處,要推究誰正誰誤,原因何在。對不得其解處,要舍得下功夫,不但掌握人家的觀點,還要掌握人家的思路和方法。這就是預測閱讀法。這樣讀書能強化對書中思想內容的印象,了解作者思路,明了自己思考的不足之處和知識的薄弱環節,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泛讀法:壹種讀書方法,也稱粗讀法或瀏覽法,與精讀相對應。陶淵明所說的“讀書不求甚解”也屬於此法。對於有些書,閱讀時,不需要或暫時不需要掌握全部內容(至少不需要第壹遍閱讀就全面掌握內容)。比如泛讀壹本英語書,可以跳過生詞、難句,不用象精讀那樣見生詞就查字典;第壹次閱讀象《易經》這樣難啃的書,只要理解壹小部分哪怕只有1%都可以,而隨著知識面和閱歷的擴展,以後每閱讀壹次,都會增加壹些理解。通過廣泛的瀏覽,可以擴大知識量和知識面,使對瀏覽過的材料有了大致印象,等以後需要時,再根據印象查閱各種資料,使以後的學習活動更有目的性;通過瀏覽還可以網羅知識,待以後壹壹整理,建立廣泛的知識聯系。為以後的學習活動和解決問題打下基礎。泛讀和精讀結合,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魯迅介紹了四種讀書法:壹是添朱線,即隨時在書上劃線。有些人會用不同顏色的劃線標記。二是拔萃法,即摘錄。錢鐘書讀書主要使用的是這種方法。但魯迅似乎不以為然,認為這種方法容易減少讀書的興味,讓讀書變成了難事,且速率也要減去約四分之壹。三是再讀法,也即重讀那些劃線的部分。魯迅很贊成這種方法。特別對於含蓄深奧的書,特別需要壹再地重讀。最後壹種讀法更辛苦,非普通人能做到。即“省察法”(這是我根據文意隨便起的名),看書之前,先了解壹下書的結構框架,看壹下目錄,然後自省如果自己寫作會如何,再看作者如何寫。這個太麻煩了。最終魯迅自己也沒說明應該如何讀才好,大概他認為各人有各人的習慣,難以硬性規定。

胡適談讀書,只有兩個字:“精”和“博”。至今這兩字還是很多讀書人的主張。我覺得他解釋這兩字時用的比喻比較好,現摘錄如下:“專攻壹技壹藝的人,只知壹樣,除此之外,壹無所知。這壹類的人,影響於社會很少。好有壹比,比壹根旗桿,只是壹根孤拐,孤單可憐。又有些人廣泛博覽,而壹無所長,雖可以到處受壹班賤人的歡迎,其實也是壹種廢物。這壹類人,也好有壹比,比壹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理想中的學者,既能精深,又能博大。……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惟他獨尊,無人能及。……這樣的學者,也有壹比,比埃及的金字塔。”最後他總結出讀書的目標是“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夏丏尊主張讀書要精,不要今天讀陶詩,明天又讀繪畫,後天又讀曾國藩家書等,應該先讀壹種,壹直讀到厭倦為止。他舉了壹個例子,說日本有壹個文學家叫坪內逍遙的,活了八十歲,卻讀了五十多年的莎士比亞。其實我在教學生的第壹堂課就告訴他們如何讀書,即要專,壹段時期專讀壹人,然後輔以練習寫作,半年之後,隱然有了這人的文風。呵呵,說得很誘人的。但這適合還不定型的十幾歲的學生!

鄒韜奮認為讀書應該有計劃,無計劃地亂讀書效率很低。另外名著後面的參考書就像壹個金礦,她告訴妳了許多可挖掘的寶藏,循此壹定會對某壹學科有更深入的理解的。鄒還建議最好能培養自己閱讀外文的能力,這非常重要!

我現在讀書就比較亂,壹會兒想看史書,壹會兒想讀經書,壹會兒又拿起了音樂欣賞書,太亂了,只覺得有很多書要讀,但就是沒有個計劃。看來是要好好地考慮壹下自己這壹年該認真地讀哪壹種書了。魯迅的“跳讀”法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麽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種方法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壹步發揮。它的好處是可以由此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壹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壹段的最入我的味;因為這壹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壹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壹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華羅庚的“厚薄”法

華羅庚主張:讀書的第壹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這樣壹來,本來壹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這壹步以後還有更為重要的壹步,即在第壹步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並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這樣壹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後記、編後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了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了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掠讀全文。在掠讀中,要特別註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

所謂合,就是在掠讀全書後,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系,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經過苦難磨練,十分珍視讀書機會。他遇到壹本書時,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開它的鎖,然後盜取點滴內容,而是像壹頭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兇暴的吮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頭!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為他的壹部分。

毛姆的“樂趣”讀書法

英國作家毛姆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說:“我也不勸妳壹定要讀完壹本再讀壹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壹天都有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壹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壹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楊振寧的“滲透”讀書法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當我們專心學習壹門課程或潛心鉆研壹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壹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壹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對於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壹讀,暫弄不懂也沒關系,壹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采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白壽彜的“研讀”法

著名史學家白壽彜認為,“讀書之讀,似應理解為書法家讀貼讀碑之讀,畫家讀畫之讀,而不是壹般的閱覽或誦習。”

馮亦代說:“我在看書時,每逢看到好處,不免自己的身心也進入書中的‘角色’。好像演員在舞臺上演戲,演到好處,不由得為所飾劇中人的‘角色’左右”。

余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壹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裏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多讀成頌”,這樣可以形成良好的寫文章的語感,自己寫文章的時候能夠自然而然地靈活運用語法也可以用上別人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