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點、橫折折撇、平捺。走字底「辶」是由古漢語中“_”字演變而來,意思是走走停停,常與行程、運動等詞匯有關。根據現代漢語字典統計,帶有走字底「辶」偏旁部首的漢字多達218個,由此可見走字底「辶」在漢字書寫中是較為常見的。
很多初學者認為走字底「辶」是壹個2畫的偏旁部首,是由“壹點”和“3加壹捺”組合而成。甚至很多人在實際書寫過程中也將它寫成“3加壹捺”。其實不然,在傳統筆法中,走字底「辶」是由3畫組成,分別是:側點、橫折折撇、平捺。
1、側點:永字八法中說“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意思是書寫側點要像鳥獸斜飛而下,既要有靈動之氣又需要矯捷氣勢,正所謂“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飄逸之中方見灑脫,矯捷之中方見氣勢。
2、橫折折撇:在漢字結構中“橫折折撇”並非壹個獨立的偏旁部首,但人們在書寫習慣上常常將它作為壹筆完成的基本筆畫。它既不像“3”那樣圓潤飽滿,也不像“廴”那樣棱角分明,從整體間架結構上看“橫折折撇”同時具備橫鉤、橫折撇等筆畫特點,而又不盡相同。
3、平捺:永字八法中講到“捺為磔,筆鋒開張也!”意思是捺筆要寫得氣勢如虹、剛毅有力,尤其楷書的捺筆更需如此。筆力內聚,外形開張才鏗鏘有力,加之平捺較為開展舒暢,與本身結構中的側點、橫折折撇相結合,無疑增加了整個字體的剛勁、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