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謚的讀音:jìng mì。
靜謚英語:[peaceful;quiet],意思:形容靜寂無聲或形容憂愁的樣子。亦是詩歌中升華心境的壹種“靜”的境界。出自:安寧平靜.三國,魏,嵇康《琴賦》:“竦肅肅以靜謐,密微微其清閑。”
唐,郭子儀《享太廟樂章·廣運舞》:“河海靜謐,車書混同。”造句:如果可以瞬間插上翅膀,請給我壹雙翅膀,讓我飛翔在這青山綠水間,聆聽這純美的聲音,閉目靜享周遭的靜謚。
靜(拼音:jì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此字本義是安靜,引申為平定、鎮撫,後世多寫作“靖”。
由本義還引申為靜止、恬淡、平和等義。謚,讀作shì。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後評給的稱號。如謚號等。另外也有叫做、稱為的意思,如“身死無名,~為至愚”。
靜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疾郢切,?音穽。《說文》:審也。從靑,爭聲。註:徐鍇曰:丹靑明審也。又《增韻》:動之對也。《易·坤卦》:至靜而德方。又《書·堯典》:靜言庸違。傳:靜,謀也。
又《詩·邶風》:靜言思之。傳:靜,安也。又《鄭風》:琴瑟在禦,莫不靜好。又《詩·邶風》:靜女其姝。傳:靜,貞靜也。又《廣韻》:息也。《禮·月令》:百官靜事毋?。又《韻會》:澄也。又《廣韻》:和也。又《韻會》:通作靖。亦通作靚。亦通作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