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名片是如何發明的?

名片是如何發明的?

“名”在新華字典裏有八種解釋:人或事物的稱謂,起名字,做某事時用來作依據的稱號,叫出,聲譽,有聲譽的,占有,量詞。“片”有六種解釋:平而薄的物體,切削成薄的形狀,少,指較大地區內劃分的較小地區,量詞,***文所用的楷書字母。縱觀“名片”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名片就是印有人名或企業稱謂的平而薄的物體。通俗的講,也就是印有名字的卡片。在金山詞霸裏輸入“名片”就會出現:“business card”、“calling card”兩種解釋。在美國的傳統解釋裏“business card”是指“壹種印刷或刻有人名和所在單位,包括類似頭銜、地址和電話號碼等信息的小卡片。”“calling card”指“刻上某人全稱的卡片,也叫“visiting card”。 在我國,名片最早出現在封建社會。這與社會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名片源於交往,而且是在文明時代的交往,因為名片離不開文字。原始社會文字沒有形成,就沒有名片,人們是結繩記事的;奴隸社會,出現了簡單的文字,但是人們都被禁錮在土地上,文字也沒有在下層普及,也沒有名片形成的條件。 到了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發展,秦始皇統壹中國,統壹全國文字,分封了諸侯王,鹹陽成了全國的中心,各路諸侯王每隔壹定時間就要進京述職,諸侯王為了拉近與朝廷當權者的關系,於是開始出現了名片的早期名稱“謁”,所謂的“謁”就是拜訪者把名字和其他介紹文字寫在竹片或者木片上(當時紙張還沒有發明),作為給被訪者的見面介紹文字,也就是現在的名片。 後來到了東漢末期,由於東漢蔡倫發明的紙張開始普遍采用,“謁”又被改為“刺”了,“刺”變成了便於攜帶的紙張。 唐宋時期,由於科舉制度的出現,“刺”又被“門狀”代替了。科舉考生為了將來被提攜,於是四處拜訪前科及第,位高全重者,並拜為師。在拜訪老師之前,要先遞“門狀”。 到了明代,科舉考試平民化,讀書成了壹般人改善生活的唯壹出路,識字的人增加,人們交往的機會也增加了,學生見老師,小官見大官都要先遞上介紹自己的“名帖”。 清朝才正式出現了“名片”的稱呼。由於西方的不斷入侵,與外界交往增加,和國外通商也加快了名片的普及。清朝名片,官越大,用的名片越小,以顯示地位。早期的名片與進現代名片的主要區別就是用手寫而不是印刷。 到了近代,名片主要用於商業上,名片在早期,只用於少數特權階層的交往,只有到了近代,才開始走向平民化。 民國時期,中西商業交往頻繁,並開始接受西方文化,名片沿用了西方廣泛應用的黃金分割來制作長方型名片。由於電話沒有普及,名片的內容很簡單,由於當時社會的不安定,名片作為時髦的高檔消費品,只用於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但是已經開始用鉛字印刷了。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計劃經濟盛行,人們流動少,壹切服從國家安排,名片使用減少,蓋有單位圖章的介紹信開始流行,並取代名片。壹張介紹信可以重復使用,並且蓋過章的介紹信值得信賴,名片由於內容少,很少用。導致了名片使用的式微。 改革開放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人們重新關註經濟利益和市場,全國出現了大批的業務員。他們四處尋找商機,介紹信就顯得極為不方便,更重要的是介紹信有公事公辦的味道,無法體現交往者的個人感情。名片使用開始復蘇。從此拉開了中國名片復興的序幕。 到了九十年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科技發展。表現在電腦的普及和通訊條件的改善。新興公司不斷成立,電話號碼不斷升位,通訊工具不斷更新,網址和郵箱地址的出現,企業CI統壹標識的出現,都促使名片不斷的變化,名片進入了大眾化消費時代。市場的需求,使得電腦名片印刷進入了黃金時代。 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電腦名片是國內名片市場的絕對主力。除此之外,還出現了采用紙張以外的介質(金屬、塑料)制作個性化的名片。 未來名片的發展趨勢就是更加富有個性化。比如立體名片、數碼名片、電子名片、和彩色相紙名片、彩色激光名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