虘的讀音為[cuó],部首為“虍”,總筆畫為11畫。
虘又叫做虍,是壹個多音字,既可以讀作hǔ,在《康熙字典》中解釋為“虎貌”,也指與虎相關的花紋或物品;又讀作hū,在古代又指壹種獸的名字,字形就像壹只戴角的虎。除了以上兩種讀法,虘在某些方言或少數民族語言中也有不同的讀音和用法。例如,在壹些地方,虘被讀作cuó,意為謹慎小心,也有壹些地方將其讀作zuó,有獸名、山名等不同的含義。
在虘字的字形演變過程中,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等字體都存在對虘字的刻畫和表述。在甲骨文中,虘字表現出壹個戴角的動物形象,其頭部有壹只角,下面有身體和腿,字形簡單明了。在金文中,虘字的形象更加具體,除了原有的角和身體,還增加了尾巴和身上的花紋等細節。
虘的用法:
1、作為名詞
表示與虎相關的花紋或物品。例如,在古代的建築和器物中,常常可以看到以虘為裝飾的花紋和圖案。同時,虘也常被用於形容虎的威猛和雄壯,例如“虘鳴驚人”,就是用虎的威猛形象來形容聲音的震撼和響亮。
2、作為動詞
虘表示以虎為名,指聲名赫赫,威震四方。這種用法多出現在古代的詩歌和文獻中,表示壹種英勇和豪邁的精神。例如,“虘世獨立”,就是以虎的威猛形象來形容壹個人的堅強和獨立,表達了壹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3、作為形容詞
虘表示虎的形態特征,指頭部有角的樣子。這種用法多出現在描述動物形態的文獻中,例如在《山海經》中,就有“其狀如虘”的描述,指的是壹種頭部有角的動物形象。通過對虘字的學習和了解,也可以加深對古代文化、語言和文字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