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在文言文中有如下幾種常見的義項:道歉、推辭、告別、感謝、告訴、雕落。
如果不考慮語境,《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中的“謝”,理解成“感謝”也未嘗不可。但如果聯系上下文看,劉邦“距關,毋內諸侯”,想在關中稱王,惹怒了項羽,準備以四十萬大軍來攻打劉邦,項伯私下答應劉邦,回去替他說情,並且告訴他,第二天要早壹點來“謝”。
這時還不能肯定這個“情”能不能說下來,要說“感謝”,實在是早了壹點。所以,我們就應該把它理解為“道歉、謝罪”,這樣文意就通了:項伯的意思是,壹方面他自己為劉邦說情,另壹方面,劉邦也要親自去賠禮,說軟話,才有可能解除這次危機。
同樣,《孔雀東南飛》中“阿母謝媒人”壹句,如果不考慮上下文,把這個“謝”理解為“感謝”也合乎情理:自家有女兒,別人來給說媒,做母親的當然要“感謝”了。但再看下文,這樣理解就有問題了,“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她“豈敢言”,不敢作主,那麽前面顯然就不是感謝了,而是推托,婉言謝絕。
2. 歸納文言文中謝字的用法、要全、每個用法舉壹個例基本字義1. 對別人的幫助或贈與表示感激:~~。
~儀。~忱(謝意)。
~恩。~意。
面~。致~。
感~。2. 認錯,道歉:~過。
~罪。3. 推辭:~絕。
閉門~客。4. 雕落,衰退:~頂。
~世(去世)。雕~。
新陳代~。5. 告訴,詢問:“使人稱~:‘皇帝敬勞將軍。
’”6. 遜,不如:“錦江何~曲江池?”7. 古同“榭”,建在臺上的房屋。8. 姓。
詳細字義 〈動〉1. (形聲。從言,射聲。
本義:向人認錯道歉)2. 同本義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 自謝曰。——《戰國策·趙策》長跪而謝。
——《戰國策·魏策》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驚謝曰。
——清· 周容《芋老人傳》3. 又如:謝咎(引咎自退;悔過;謝罪);謝錯(認錯賠不是);謝室(待罪之室)4. 用言辭委婉地推辭拒絕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 黯伏謝不受命。——《史記·汲黯列傳》謝媒人。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楚而謝。—— 唐· 李朝威《柳毅傳》謝客矣。
——明· 宗臣《報劉壹丈書》子退而休之,謝醫卻藥。 ——宋· 蘇軾《蓋公堂記》5. 又如:謝醫(謝絕醫療);謝金(謝絕禮金)6. 辭去官職 [resign] 若此兒不救,便當回舟謝職,無復遊宦之興矣。
——《南齊書·王僧虔傳》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唐· 王維《送張五歸山》7. 又如:謝老(告老還鄉);謝事(卸去官職);謝政(致仕退休);謝役(辭去差使);謝職(卸去官職)8. 告辭;告別 [take leave;leave] 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
——《史記·李將軍列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史記·魏公子列傳》故不復謝。
不報謝?過謝侯生。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9. 又如:謝了擾(告辭);謝別(告別,辭別)10. 告訴,告誡 [tell;warn] 謝漢使。——《漢書·李廣蘇建傳》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11. 以言辭相問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為我多謝問趙君。——《史記·趙廣漢傳》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12. 感謝 [thank] 休謝之。
——《三國演義》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史記·項羽本紀》且謝曰。
——唐· 李朝威《柳毅傳》雖死必謝。13. 又如:謝承(感謝;答謝);謝荷(感謝);謝候(致謝並問候);謝私(感謝私下幫助)14. 逝去 [farewell] 詔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齡謝世,顯號未加。
——《魏書·彭城王勰傳》15. 又如:謝賓客(死亡的委婉說法);謝世16. 酬謝 [thank *** . with a gift] 婚禮不許多用盤盒豬羊糖餅,不許厚禮物謝媒。——明· 海瑞《禁約》受人十萬,謝客數千,又重饋部吏。
——《潛夫論》17. 又如:謝土(修建完畢,祭祀土神的禮義活動);謝犒(酬謝;犒勞);謝銀(酬謝用的銀子);謝竈誥(祭竈王爺的青詞)18. 衰敗,衰落 [decline;wane] 宿覺名未謝,殘山今尚存。—— 宋· 葉適《宿覺庵》花之既謝。
——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19. 遜讓;不如 [modestly decline] 既鯨鯢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訴其本懷,避賢謝拙。——《宋書·王宏傳》20. 又如:謝拙(自謙愚笨而辭職)21. 避免,避開 [avoid] 必以儷辭為文,何緣《十翼》不能壹致,豈波瀾既盡有所謝短乎?——章炳麟《文學總略》22. 又如:謝短(避其所短) 常用詞組1. 謝病 xièbìng [excuse oneself on grounds of illness]托病謝絕會客或自請辭職 常為謝病。
——《史記·春申君列傳》應侯(範雎)因謝病。——《國策·秦策》2. 謝忱 xièchén [gratitude;thanksfulness] 感謝的忱意 承蒙協助,謹致謝忱3. 謝詞 xiècí [thank-you speech] 在正式場合作的表達謝意之辭4. 謝頂 xièdǐng [be balding] 歇頂 有的老年人謝頂,有的老年人不謝頂5. 謝恩 xiè'ēn [thank *** .(esp.the emperor or a high official)for his favor (or kindness)] 感謝別人的恩德(多指臣子君主) 6. 謝候 xièhòu [express appreciation (for *** .'s kindness or hospitality)] 答報致謝並加問候的意思7. 謝絕 xièjué [decline] 婉辭,推辭 謝絕回答有關個人的問題 謝絕壹項正式的邀請8. 謝客 xièkè(1) [refuse to meet visitors or guests]∶婉言拒絕會見賓客(2) [express thanks to guests]∶向賓客致謝9. 謝禮 xièlǐ [honoravium] 向人致謝送的禮物。
也叫“謝儀”10. 謝靈運 Xiè Língyùn [Xie Lingyun] (385—433) 南朝宋詩人,曾任永嘉(現在浙江省永嘉縣)太守,喜歡遊覽,擅長寫山水詩,有《謝康樂集》11. 謝幕 xièmù [answer a curtain call] 演出結束後,演員在臺前向觀眾敬禮,表示謝意12. 謝媒 xièméi [(of bride and bridegroom) express their thanks to the matchmaker] 舉行婚禮後男女雙方向媒人致謝 13. 謝卻 xièquè [decline] 謝絕;婉言拒絕14. 謝世 xièshì [pass away;die] 逝世15. 謝天謝地 xiètiān-xièdì [thank goodness, thank heaven] 迷信說法,謂感謝天地神靈的佑護。後多用來表示滿意或感激之意16. 謝帖 xiètiě [a note of thanks] 舊時受禮後道謝的回帖17. 謝孝 xièxiào [visit and thank relatives and friends for their presence at funeral] 舊俗,孝子到吊唁的親友家行禮致謝,特指服滿後拜訪吊唁的親友,表示感謝 18. 謝謝 xièxie [thank] 感謝的表示。
感謝,尤指對接受別人給。
3. 就是有壹個賣鞋子的文言文《鄭人買履》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譯文 有壹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寸,然後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的時候,他忘帶了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寸了。”
於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妳為何不用妳的腳去試試鞋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4. “鞋”字何人所造元末明初的學者陶宗儀所編纂的《說郛》當中有壹篇引唐·留存《事始·鞋》的文章,間接證明了至少從唐代就有鞋的說法,而從古文上來說這個字應該是古代就有。
“鞵,生革醍也。――《說文》。字亦作鞋。” 說文今文和古文有很大不同,後面四個字很可能是今人備註的。
舉個例子,在《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裏面有這樣壹段對賈寶玉的描寫
寶玉即轉身去了。壹時回來,再看已換了冠帶:頭上周圍壹轉的短發,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攢至頂中胎發,總編壹根大辮,黑亮如漆,從頂至梢,壹串四顆大珠,用金八寶墜角(64);身上穿著銀紅撒花半舊大襖,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65)、護身符(66)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綾褲腿,錦邊彈墨襪,厚底大紅鞋。
《水滸傳》 董超去腰裏解下壹雙新草鞋,耳朵並索兒卻是麻編的,叫林沖穿。
還有宋·夏元鼎《絕句》:“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證明“鞋”這個字,在宋代也已經存在了,而根據上文所述,可以大致推斷,“鞋”這個說法或,應當是出自唐代以後。
《康熙字典》裏註明“鞵”在《玉篇》裏是說“同鞋”也就是說,在南北朝年間,“鞋”這個字就已經出現,這個“鞵”字的註解在康熙字典的1390-1391之間,當然是後人的有頁碼的版本。可是《玉篇》這本書在宋代被重修過,現存的不是原本,而日本的殘片我沒看過。所以,孤證不立,也很難說這個“鞋”字就是出現在南北朝時代。但是唐代左右,這個應該是能夠確定的。
現行的很多書籍是後人翻譯簡化的,所以這個“鞋”字還真沒考據過,俺也只是在《康熙字典》裏約略見到,而這個《康熙字典》是可以查到網絡原圖版的。
5. 閱讀文言文潘純,字子素,廬州人也,回答4《潘純傳》
徐顯
潘純,字子素,廬州人也。少有俊才。遊京師,壹時文學之士、貴卿之家爭延致之。每宴集,輒雲“潘君不在,令人無歡。”聞其至,皆倒屣出迎,及談笑大噱,壹座為傾。嘗著《袞卦》以諷切當世。其初之辭曰“出門即袞,永無咎也”。其上曰:“以袞受爵,亦不足貴也。”或以達於文宗皇帝,欲系治之。亡徙江湖間,遇有以君事為滑稽士解者,事乃得釋。
因客江南,值京師所與遊者平章事吳公可堂、治書侍禦史廉公亮、秘書卿達公兼善、廉訪使幹公克莊、禦史中丞吳公元震、廉訪副使杜公德常、廉訪僉事魯公誌道等皆持節在外,遂往來諸公間,名聲藉甚。而江南大姓慕君氣勢,望風承謁。於是挈妻子居東吳,日與諸貴人觴詠為樂,所賦詩音節精麗,李義山、溫庭筠輩不能過也。
至正壬辰間,兵起淮東西。淮南行省郎公曹公德照雅君言於上官,使人具書幣辟參軍謀事,君度不可為,謝遣使者,移家避地於越。時太尉高公為禦史大夫,開行臺於會稽,以君為上客,與參謀議。而大夫之子安為樞密院官判,掌兵柄。恃己為父客,以安事語大夫,公因召訓戒。安忿懼,遂中君於法械,系以吏,送還吳郡。行次蕭山道中,拉殺之,以暴疾聞。其子谷間走,竊得其屍,藏之會稽嶽王墳。僧可觀請於谷,葬君西湖嶽王墓側,大夫公不知也。
論曰:禍其可避乎?以郭璞之智而不能免,禍不可避也。果不可避乎?孔子微服而過,有避之道矣。必也盡其避之道,然後聽於天,斯可以言命也。君嘗約予避地,予留以全,君往以斃,其故何耶?君知避其身不知避其言,豈獨兵之能殺身也哉?日見大山不睹眉睫,禍所由來矣。昔馬援恃故舊以致主疑,梁松挾忿怨而害父客,《易》曰“言行,君子之樞機也”,可不慎乎! (《稗史集傳》)
譯文:
潘純,字子素,是廬州人。年輕時就有傑出的才能。他到京師遊學,壹時間喜歡寫文章談學問的人家和富貴官員之家爭著邀請他到家。每次宴會聚集時,人們總是說“潘先生不在,讓我們沒有歡樂”;聽說他到了,大家都急忙連鞋子也來不及穿好就跑出來迎接,等到他談笑風生大開玩笑,滿座都為他傾倒。他曾經寫了《袞卦》這本書來諷諫針砭當時社會,這本書開頭的文字說“壹出門就碰到皇帝,永遠不會遭受災禍”。在這句話的上面說:“因為碰上皇帝而得到官爵,也不值得尊貴。”有人把這句話報告給文宗皇帝,想把他抓起來治他的罪。在逃亡江湖期間,碰上有人拿皇帝的事為幽默滑稽的人解脫過錯,他的事才得以放過。
潘純因為此事客居江南,恰逢京城同他壹起遊學的平章事吳可堂先生、治書侍禦史廉亮先生、秘書卿達兼善先生、廉訪使幹克莊先生、禦史中丞吳元震先生、廉訪副使杜德常先生、廉訪僉事魯誌道先生等人都帶有皇帝授予的生殺大權在外當官,潘純就在他們之間往來,名聲大震。因而江南的大戶人家羨慕他的氣勢,只要壹聽見他的風聲就連忙去迎拜他。此時他帶著妻兒子女居住在東吳,每天同各位達官貴人以喝酒詠詩為樂,他所賦寫的詩音節十分精美,詞句十分華麗,李義山、溫庭筠這些人的詩都不能超過他。
元惠宗壬辰年間,淮東淮西都起兵造反。淮南行省郎公曹德照(字雅君)向上級報告,帶著聘書和禮物征召他為參軍謀事,潘先生考慮到此事不可為,謝絕了派遣的使者,搬家躲避到了越地。當時太尉高先生擔任禦史大夫,官署就在會稽,他把潘純作為座上客,讓他參與重大決策的制定。禦史大夫的兒子高安擔任樞密院官判,掌握兵權。潘純仗著自己是高安父親的賓客,把高安幹的(不合規矩的)事告訴禦史大夫,禦史大夫因而把兒子召來訓斥誡勉。高安既生氣又害怕,就中傷潘純按照法律把他抓起來,捆著到官府,押送回到吳郡。他們行走到蕭山途中住宿,高安把他拉出去殺了,假說他暴病而死報告給上面聽。潘純的兒子潘谷悄悄逃走,偷得潘純的屍體隱藏在會稽嶽王墳。可觀和尚向潘谷請求,把潘純埋葬在西湖嶽王墳旁邊,禦史大夫高先生不知道這件事。
(作者)評論說:災禍難道可以逃避嗎?憑借著郭璞那樣高的智商尚且不能避免,災禍是不可能避免的呀。果真不能避免嗎?孔子穿著壹般人的衣服逃出宋國,(這就是)有避免災禍的辦法呀。壹定要盡量選擇避免災禍的方法,之後才聽從上天的安排,這樣才可以談論命運啊。潘純曾經約我壹起出外地避禍,我留下來卻得以保全,他跑出去卻因此斃命,這中間的原因是什麽呢?潘純知道讓自己的身體避免災禍之地卻不知道避免會讓自己遭受災禍的言論,哪裏只是兵禍才能殺身呢?每天能見到大山卻不能看見眼前的事,災禍就由此而來了。以前馬援仗著是老朋友因而導致漢光武帝劉秀的懷疑,梁松因為私人的怨恨而誹謗中傷嶽父的賓客,《易經》說:“言語和行動,是君子立身的關鍵呀。”可以不謹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