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繁體字就是零,是它本身。
零(拼音:lí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零”的古字作“霝”,始見於商代甲骨文。“霝”的甲骨文是雨字頭下有三個方塊,代表雨點。零的本義是零星的雨,由本義引申為雨、霜、露等降落。又由降落引申為落涕、淚,如:感激涕零。
又由雨、霜、露等降落引申為雕落、雕零等。由本義又引申為零碎不整的。“零”又有數字義,指數的空位。“零”的數詞義是近代產生的,古代漢語並沒有這個含義。
零的文字源流:
“零”是形聲字,其中“雨”作形旁,表示下雨;“令”作聲旁,表示音讀,是不示義的聲符。本義是零零星星的、徐徐而下的小雨。部分學者認為甲骨文“零”字本作“霝”。
“霝”在“六書”中屬會意字,甲骨文上部為“雨”,像天上下雨的樣子,下面還有具體而微的點綴數量不等的小雨點和幾個方塊形,方塊形可能代表大的雨點。後來因為借用為零碎、零落、零數等意義,而轉註為從雨、令聲的“零”字,以保留下雨本義,篆文因此寫成“零”。
由下雨的意思引申,“零”又表示落下。古語有“涕零”壹詞,涕是眼淚,涕零就是掉眼淚。古詩有“泣涕零如雨”(《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的句子,意思也就是淚如雨下。
草木雕落也叫零,這是從降落的義項引申來的。草木的花葉雕謝零落叫“雕零”,也叫“零落”,如陸遊的《詠梅》詞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用漢字“零”來表示數字“0”概念是較晚的事,大約到19世紀才有明確記載。清代華蘅芳《學算筆談》:“名位之數,既俱可用自壹至九之各數記之,則其空位當以零字記之,或作壹圈以代零字亦可。”後來“零”逐漸成為現代漢語表空位數的統壹方式。
因為“零”是數的空位,因此又被用來表示沒有、或等於零的。漢語音節中沒有聲母的音節叫做零聲母。溫度計上有“零度”,時間上有“零點”,都指的是起點,相當於沒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