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典古代四字成語故事
勤能補拙
唐朝時期,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而蘇州是唐東南地區的州,地方事務繁雜。
白居易上任後為了處理繁重的郡務,謝絕了所有的宴請,壹心處理政務,很快就熟悉當地的情況,整頓吏治。
要知道,白居易在分司東都時曾是多麽地沈溺於飲酒與音樂,但是在蘇州刺史任上這壹切的消遣都讓位於正事了。
因為他認為自己生來笨拙,只有靠勤奮才能來彌補。
白居易在蘇州任上壹年,雖然時間不長,但由於他以民為本,政省刑寬,使得蘇州人民獲得了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實惠,深受州民的愛戴。
所以當他兩袖清風地經水路離開蘇州時,勤勞純樸的蘇州人民夾岸相送。呈現出壹時臨水拜,十裏隨舟行的依依難舍的盛大感人場面。
勤能補拙,意思是指後天的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缺陷。
2.經典古代四字成語故事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壹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壹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麽學什麽,學壹樣丟壹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壹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麽模樣。家裏的人勸他改壹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有壹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壹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壹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麽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壹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壹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故事出自《莊子·秋水》。
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3.經典古代四字成語故事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壹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壹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裏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壹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裏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壹想,這裏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壹天,孟子看到壹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擡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壹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壹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壹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壹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妳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壹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妳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壹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楞住了。這壹次,孟軻心裏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4.經典古代四字成語故事
鍥而不舍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領域相當活躍,名家輩出。當時有壹位哲學家、教育學家荀子,其博大的學問、深刻的見解,令後人敬佩不已。他寫有許多散文,《勸學》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不懈地學習可以增長人的才幹、改變人的氣質。他特別指出,學習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
荀子說:“只要妳不斷地堆積泥土,就能最終堆成高山,風雨就會從山裏產生出來;只要妳不斷地積聚少量的水,就壹定會形成深淵,那裏就會有蛟龍來潛藏;只要妳做好事做多了,就壹定會養成壹種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備聖賢的思想品質也就不難辦到了。
“這裏重要的是,絕不能看輕點滴的積累。人若是不壹步壹步地走,哪能走到千裏之外?不匯積小河裏的水,大江大海又怎麽能形成呢?壹匹千裏馬如果只跳壹下,連十步的距離都不可能超過;而最劣等的馬如果連續走十天,也能走很遠。後者的成功就在於從不停止前進啊!
“壹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壹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總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斷地、專壹地奮鬥下去!”
荀子的這些話成為至理名言,壹直流傳至今。
5.經典古代四字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 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亡羊補牢典故的意思: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