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怎樣才能讀出文言文的味道呢?在教學實踐中,小學文言文的誦讀教學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壹、讀出“語言”味這裏的“語言”,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的語言形式。文言文具有較強的音樂感,讀起來抑揚頓挫、古樸悠然,有不同於白話文的特別韻味。
初學文言文,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誦讀文本,教給學生壹些朗讀文言文的技巧,如:關註多音字的讀法,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把文本讀正確、讀流利;要引導學生體會斷句、停頓,讓學生感知語速、語調,音斷氣不斷等方法,從而讀出文言文語言的味道。如《學弈》壹課的教學:師:讀古文講究“斷句”。
有標點的地方當然需要停頓,但在壹些句子中,根據它的意思,那些沒有標點符號的地方,需要拖個長聲。這樣讀,自己比較好理解,聽的人也容易聽懂。
大家拿出筆來,聽老師讀壹遍,註意聽老師讀到哪裏沒有標點卻拖長了字音,妳就在哪裏畫壹條斜線。(師範讀)師:下面各自按照畫出的斜線朗讀壹次,拖音的地方,可以誇張些。
(生各自練習朗讀)師:古人讀書講究吟詠,讀得入情後還要搖頭晃腦,甚至身子也跟著節奏晃動。(師示範:“弈秋,通國這……善弈者也。”
生笑。)妳們別笑,讀出滋味來的人都是這樣。
妳們也試壹試,看看能讀出滋味來嗎?(生繼續練習,不少人搖晃起來,氣氛很熱烈。)師:大家讀得真不錯,敢站起來晃壹晃嗎?(眾笑)師:好多了。
再重讀壹下這壹句。(示範:“為/是其智/弗若與?”)註意是問號。
(生重讀此句)……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們可以看到,教者的講述、示範、標畫、練習,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感知文言文與白話文不同的語言形式,讓學生學會誦讀文言文。值得壹提的是,教學文言文,教師的範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節奏分明、音韻優美的教師範讀,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較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誦讀節奏,讀出輕重緩急,讀出古文的韻味,從誦讀中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的魅力。
二、讀出“意境”味所謂“意境”,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語言中包含的內容及思想、情感。入情入境可以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
讓學生獲得“意境”體驗,是離不開“讀”的。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咀嚼文本中的語言文字, “意境”的解讀會越來越形象飽滿、情感豐富,仿佛文本中的那人、那物、那景、那情,就在眼前。
有時候,聲情並茂的誦讀比費盡心思的逐字逐句翻譯更能引領學生進入意境、體驗情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意境的過程,“讀”才是第壹文庫網首選策略。
如《伯牙絕弦》壹課的教學:師:善哉!“哉”字後邊壹延長,好像琴聲都落到心裏去了。我覺得妳不僅“善哉”讀得好,妳這個“峨峨兮”“洋洋兮”也讀得真好啊!當妳讀著這個“峨峨兮”的時候,妳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怎樣的畫面?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高高的泰山,顯得很巍峨。
師:巍峨高聳的泰山,請妳再讀,讀出這種畫面來。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高聳入雲的、頂立於天地之間的泰山。
師:體會得真好,把這樣的畫面讀出來。(男生齊讀,很豪邁、很有感覺。)
師:不愧是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不愧是頂立於天地之間的泰山。第二句誰來讀?(女生齊讀,很有感情。)
師:真是“巾幗不讓須眉”啊!好像讓我們看到了那寬廣的“江河”。這裏的“江”是指我們中國的長江,“河”是指我們中國的黃河。
想到這長江與黃河,妳的腦海中跳出了哪些詞語或者詩句?生:我的腦海中跳出了“波瀾壯闊、波濤洶湧”。師:我聽妳說這兩個詞語的時候,壹點波浪都沒有。
生:(很有氣概地)波瀾壯闊、波濤洶湧。師:就是這樣“波瀾壯闊、波濤洶湧”的江河,請妳來讀!生:我想到了壹句詩,“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濤風簸自天涯”。
師:正是這樣磅礴雄偉的泰山,正是這樣洶湧澎湃的江河,壹起讀。(齊讀,讀得很有氣勢。)
這個環節,教師以讀為本,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讀出了泰山的雄偉巍峨,讀出了長江黃河的澎湃洶湧,把理解與朗讀結合起來,用朗讀促進理解,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掌握了學習方法,獲得了理性的審美感受,這就是讀出來的意境味。三、讀出“文化”味這裏的“文化”,是指文言文蘊含的人文內涵。
當我們面對經過歷史淘洗的經典文言文時,我們總能感覺到其文字背後博大精深的人文內涵,也能深深體會到優秀中華經典文化需要我們代代傳承。如《伯牙絕弦》壹課的教學:師:同學們,伯牙和子期,這知音的故事感動和溫暖著壹代又壹代渴望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中國人。
就在故事發生300多年後的戰國時期,古書《列子》就記下了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記下了這對知音的名字――生:俞伯牙,鐘子期。師:時間在流逝,500多年過去了,《呂氏春秋》依然為我們呈現了這對知音相遇時那最美好的瞬間――男生壹起讀!(男生讀)師: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
1000多年後的唐代,人們在古詩中也都為那伯牙的破琴絕弦嘆息不已――女生壹起讀!(女生讀)師:2000多年後的明朝,人們又用小說傳誦著這個千古佳話。師。
2. 讀起來很有味道的古文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2.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訂膽斥感儷啡籌拾船漿 4.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
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
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
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
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5.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6.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7.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3. 如何讓文言文教學充滿語文味壹.采擷文言文教學美的花朵
在數千年文言文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優美古文,它們或韻或散,或律或絕,或氣勢磅礴,或娟秀雋永,真是五彩斑斕,絢爛多姿。這些古典美文如清流壹般清澈湍急,滋養著多少的華夏子孫。
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設計時,應充分發掘蘊含在其中的美的要素,讓其語言之美、內涵之美、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放射出無窮的魅力,在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今天我聆聽了錢虹老師和宋彥琳老師執教的“千古美文”《嶽陽樓記》壹課,雖然是舊課文,但仍有有壹種常聽常新、親切優美的感覺。印象最深的是宋老師的課,她沒有執著於用死板的翻譯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而是用情感體悟的方式來指導學生,真正的用現代的思想、靈活的語言去挖掘教材的美,去品析文言的味道。
我覺得語文教師應該善於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真正挖掘出古文中美的因素,讓美的花朵綻放出來,讓壹句句優美的古詩文細流涓涓流淌出來,那麽課堂上學生才會感受到古文字的美,上出來的課才有語文味。
二.應重視誦讀和積累
在文言文教學設計中,誦讀和積累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語文課要真正上出語文味,離不開誦讀和積累。
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也是打開教學大門的第壹把鑰匙。課文中所選的文言文大多詞采斐然、韻律優美、意境深邃、瑯瑯上口,比較適合朗讀。教師在設計時首先應考慮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與文下註釋,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特別要註意多音字、通假字以及古代專有名詞的讀音。其次,要考慮指導學生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和情調。有條件的最好是借助電教設備對所教的文言文進行配樂錄音讓學生隨其誦讀。再次,要考慮對課文的深入研讀,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章法結構、文中的人物形象、文章的語言特點進行分析。最後要考慮讓學生悟讀提高,這是學習的總結階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多次誦讀,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今天淺虹老師的課,就特別重視誦讀,她僅僅抓住了語文教學中的讀,引導學生賞析課文。課上,她以賞讀為主線,通過讓學生自瀆自賞、妳讀我賞、我讀妳賞把課文中的景物的修辭、作者的感情進行全面的賞析,使學生在賞讀的過程中與作者在感情上達到***鳴,對文章的內容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我們在設計《嶽陽樓記》的教學,應考慮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駢句整齊、瑯瑯上口的特點,領略範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以及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大抱負。只要引領學生步入其間,置身至境,上出的語文課才有文言文的味道。
4. 小學生如何讀出文言文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範疇。
意境壹詞最早由唐代詩人王昌齡與物境、情境並列提出來的三境之壹,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將意境這壹範疇具體化,認為詩的極致在於“不著壹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宗白華先生也說過,意境是“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貢獻的壹方面”。
可謂意境?“意”是作者在詩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它通過借景抒情、托物言誌,或因事明理來寄托。“境”即作者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使讀者如臨其境,產生與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內心的***鳴。
具體地講,意境是指運用藝術形象,在主客體交融、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將接受者引向壹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形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由此可見,意境是自然景致與作者心中境界的高度統壹,是外物與內情的自然融合,是飽含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畫面。
古詩文是中國文學藝術殿堂中最璀璨的明珠,許多名家名作皆入選中學語文課本。語文教學大綱裏明確要求,要培養中學生對古詩文的賞析能力。
因此,作為壹名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如何欣賞古詩文。古詩人中的“意境”非常美,卻是教學中的壹大難點。
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中的“意境美”呢?本文粗淺地談談認識。 1.啟發想象力,再現意境美 想象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加工重組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想象具有突破現實的限制,將記憶表象自由地加以綜合、重組,並創造出新穎、獨特的意象的特性。任何審美活動如果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次上,就不能產生審美情感的***鳴。
中國古詩文中的許多意象便是借助想象力的作用,使主客體,創作者與欣賞者發生感情的交流與融合。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歐陽修,其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富有詩情畫意,膾炙人口,傳誦至今。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盡情地欣賞到作家筆下描繪出的壹幅幅意境優美的藝術畫卷,必須要明確作家創作的真意,展開豐富的想象,方能再觀詩文中風光綺麗的圖畫美,自悅目而致賞心。 《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壹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壹根彩線連綴起各幅畫面,構成了壹個完美的藝術珍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寄情山水,醉意自然,這便是作家的真意。
作家根據這樣的“意”繪出了秀美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和諧。 畫面壹,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家筆下,瑯琊山就是壹幅山水畫。有山、有泉、有亭。
瑯琊山蔚然深秀,蒼翠連綿;釀泉水聲潺潺,傾瀉而出;醉翁亭踞臨泉上,翼然欲飛。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壹幅畫中山水亭臺,壹應俱全,輝映生色,盡顯詩畫般的優美境界。
畫面二,朝暮變化之美。“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早晨日出東山,林間霧釋露消,頓顯清新之氣,傍晚日落西山,巖穴皆籠暮色,則有昏暗之象,作家以簡練的語言,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致。 畫面三,四季變幻之美。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野花競放,幽香撲鼻,佳木秀頎,枝繁葉茂,秋高氣爽,霜露潔白,冬季水淺,亂石顯露。
壹季壹幅畫,都選取最有特點的景物,無不情狀俱到,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 畫面四,與民同樂之美。
山水之樂,常人都極易感受,這不足為奇。描寫滁洲官民遊樂的情景,“樂”的內涵就加深了,滁州人民在清廉有為的官員治理下,在和平富足的環境中過著怡然快樂的生活,這幅“與民同樂”的風習畫顯現了政治清明的景象,表達了作家的政治理想。
《醉翁亭記》是壹篇風格清新,意境優美的散文,它為讀者既描繪了壹幅景色優美的風景畫,又勾勒了壹幅太平祥和的遊樂圖,兩組畫面相映成趣,意境幽遠,千古傳誦。 2.抓住關鍵語,品味意境美 古人說:“著壹字而境界全出。”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欣賞它們的意境美,應抓住關鍵的詞語或句子,細細地品味詩文的意境美。 《望天門山》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壹首氣勢恢宏的寫景詩,描繪了從行船上遙望天門山的壯闊氣勢和雄渾意境。
詩的三、四句中“出”字和“來”字用得極妙,應細細品味。“兩岸青山相對出”,“出”字使本來靜止的山有了動感的美。
如果只是站在岸邊某壹固定的點來遠望天門山,那只會有群山屹立的靜態感。而詩人身在江中的行船上,遠處的天門山迅急的撲進眼簾,愈發清晰的雄姿轉瞬即逝,兩岸青山迅速向後退去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來”字是“出”字的補充,船行江中,天門山仿佛張開雙臂,迎接從天邊遠來的客。“出”“來”二字提挈全詩,我們據此細細品味,就不難領略詩人勾畫的“天門夾江相對,長江波瀾壯闊”這幅雄奇壯闊的畫卷,給人以歷歷在目的感覺。
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散曲,“斷腸人”壹語最為關鍵,曲的前半部分用寄情於物的手法,寫了九個特有的景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分別冠以九個極貼切傳神的詞語: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有形之物,皆能觸發心中悲苦之情,組成了壹幅淒涼的畫面,後半部分寫浪跡天涯的遊子,眼見日落西山,有家難歸抑或。
5. 怎樣才能熟讀文言文如何學好文言文 壹.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必要性分析。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可以說,《語文新課程標準》降低了學習文言文的要求,並且中考文言文考試篇目限定於課本,從道理上講,應該有相當理想的成績,結果卻相反,很出乎意外。 筆者調查了50多位中學語文老師發現,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老師十分註重語句翻譯、記憶,以及進行針對性練習,教學過程嚴謹。
然而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樣學習文言文的過程比較枯燥,效率不高、體會不深,懵懂如學另外壹門外語,甚至覺得老師煞費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師的壹廂情願,學生只能“逆來順受”。 學習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處,筆者分析如下: 1、學生離開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文言文確實不像現代文那樣,讓學生壹下讀來流暢上口,通曉其意。學生難以接受翻譯斟字酌句的煩瑣,難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達,難以體會古人情感真實豐富的抒發。
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問妻、妾、客同樣壹個問題,“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語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變化,卻表達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和不同心理。
學生理解上文,往往壹上來就與文字、句式較勁,然後急著回答老師“語氣為何不同的原因”的問題,而不在具體故事情境中體會。這樣,文言文理解膚淺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穩當牢固。
2、學生離開了文言文運用的情境。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明了學以致用情境的重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交流不會刻意用文言表達,覺得那是比較迂腐的表現,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壹證。在教學課堂中,我們老師也可能會忽視經典語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師經常把它形容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的表現,並把它理解為別有用心。但是,此時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記》中就不宜這樣理解。
其實,文言文的運用,也需要學生壹定的文化品位。由於學生文化素質的限制,學生倒是對新興簡單的網絡語言情有獨鐘,而對文言文的(運用)置之不理。
3、學生離開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著豐富的詩畫意蘊,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
然而,學生似乎不能領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處。例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壹文,學生理解了文章的“憂患意識”,“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識,但是,問其憂患意識的現代意義,如何讓自己成為人才,學生壹籌莫展、壹片茫然。
這關鍵在於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就是要求學生關註當代社會文化生活、關註自身素質涵養,努力在文言文學習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憂患意識”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即讓學生憂患於和平年代中的戰爭、發展社會中的環境、美好生活中的絕癥……讓學生學習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負起傳承優秀文明的責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可見,營造文言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學習文言文需要壹個良好的情境,同時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是那樣的重要,我們就應該為其進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諷誦而後得之 吟哦諷誦就是要學生放聲朗讀,讀得正確、流暢,抑揚頓挫中將語言形象化,將情感美化、深化。讓學生沈浸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並有所“得”。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就是吟哦諷誦精妙呈現。例如:《陳涉世家》中“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的反復朗讀中與“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進行了區別,對秦興徭役、發民謫戍歷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在鄒忌諷諫之後說“善”。壹個字簡練精純、運用恰當,表明了齊威王對鄒忌勸諫的肯定,說明他是壹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
所以“善”字讀起來,應在短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威嚴明智,在高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大膽胸襟,壹代明君可謂形神逼肖。 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針對文言文教學,葉聖陶先生認為:“ 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寶貴的壹種境界。”
陶淵明讀書, “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而“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便是個好例子。在《嶽陽樓記》中我們吟詠著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偉大的政治抱負時,更應體味 “先憂後樂”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現實意義。
在《魚我所欲也》中我們高歌“舍生取義”的神聖時,更應感受歷代仁人誌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的意誌。 通過品味感悟,學生親切地體會,讓文言文學習有滋有味;學生獨特的審美情趣也讓文言文內涵熠熠生輝。
同時,學生也將優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內化,臻於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 3、積累貫通而學致用 歐陽。
6. 怎樣讀好古文妳壹定不會想要網上復制的那種長篇大論吧
我自身的經驗是
妳應該準備壹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綠皮的,書店能買到
在平時做古文閱讀或者看古籍的時候遇到不會的字詞就用字典查,把它的每壹個解析都記住
以後再看到這個字的時候就沒有問題了,也就是壹次多用
還要註意詞類活用,比如名詞作狀語啦,名次動用啦,等等
有時間多讀古文,資治通鑒,古文觀止,史記什麽的,培養語感
如果妳得做古文題,先看問題上原文找答案,把原文對應的部分翻譯壹下,問題會迎刃而解
最後,祝妳成功啦!
7. 怎麽讀好文言文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