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拿到全國武術冠軍,19歲名字響遍中國,44歲單片片酬壹億, 李連傑 壹路走來幾乎都是處於領域巔峰。
拋開“勵誌”這類場面話,李連傑的“功夫皇帝”之路,用兩句話就可以總結原因。
第壹句話,恰好就是李連傑自己在采訪裏說的: “沒有人會歧視金錢。”
這句話其實就代表了資本核心的價值觀。
即使在好萊塢受到歧視,但是只要能幫他們賺錢,他們就會“格外重視”,送上角色,再合力拿下市場。
“就算我不喜歡,我也會重視妳。”
第二句話,是李連傑曾經對吳京的壹句人生忠告: “夾著尾巴做人。”
李連傑在這方面確實很清醒,即使是最為人詬病的和發妻離婚,也是“快刀斬亂麻”,凈身出戶,好聚好散。
吳京曾經也是年少輕狂,後來他越往上走,越聽得懂李連傑這句話裏的深意。
不浮誇,不招搖,好好做演員本位的事情,把心思都花在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上,每年都能帶給觀眾更有觀賞性、藝術性的作品,才是演員的正道。
所以難怪李連傑可以站上演員金字塔,名利雙收,他認得清資本和市場,又能不停讓觀眾滿意,還不惹事。
李連傑成功後,很多人想要復制他的成功,這其中有他當年的伯樂,有合作過的名導,有西方明星,也有斜眼覬覦的商人。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李連傑的接班人換了壹代又壹代,誰是和他最為接近的?這些“接班人”現在又都怎麽樣了?
壹、第壹代李連傑接班人
第壹位:趙文卓
發掘趙文卓的,不是別人,正是李連傑本人。
當時他和元奎專程去了趟北京 體育 大學武術系選人,趙文卓拿過全國武術冠軍,形象也不錯,這樣的好苗子自然壹眼就被相中。
21歲那年,他就在《方世玉》中飾演大反派,和李連傑打得有來有回。
拍這部戲時,他又被過來串組的徐克壹眼看中,於是他又成了《黃飛鴻》系列的黃飛鴻。
《黃飛鴻》系列是徐克壹手打造的經典IP,其前三部曲都是由李連傑主演,因此接手這個系列的趙文卓,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李連傑接班人。
白天演《黃飛鴻》,晚上演《方世玉》,趙文卓剛剛出道的“兩點”,就已經是普通演員畢生難達的天際線。
徐克希望趙文卓能借著《黃飛鴻》系列成為 “下壹個李連傑” ,可惜拍到《王者之風》,這個系列開始走向 娛樂 化,失去了以往的深度。
加上觀眾對換主角反響不佳,在拍攝了兩部續集之後,就劃上了句號。
趙文卓還跟著徐克拍了幾部電影,還演了《金玉滿堂》,但在主演《刀》時兩人因為創作專註度的事,關系起了裂縫,慢慢就分道揚鑣了。
失去徐克的趙文卓,主演的作品再沒有壹部能成為經典。
他輾轉影視圈20多年,自降身份進入網大,雖然之後因為綜藝翻紅過,但迅速又回歸沈寂,壹部《紋身》總票房186萬讓人面面相覷。
趙文卓今年才50歲,演藝圈他走了30年,卻似乎越走越遠。
第二位:王玨
王玨是李連傑的同門,也曾參演《少林寺》,在80年代演過不少武打片。
到了1993年,袁和平也想跟風拍壹部黃飛鴻電影,因為怕自己的幹兒子甄子丹分量不夠,便從內地發掘王玨出來扮演黃飛鴻,推出《黃飛鴻與蘇乞兒》。
王玨的黃飛鴻扮相完全Copy李連傑版黃飛鴻的形象,連壹舉壹動都在刻意模仿。
可惜這種“照搬”反而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觀眾也難以接受。
加上當時身材已經微胖的王玨遠稱不上帥氣,即使他打得很努力,這部電影也只有701萬港元的票房。
第三位、第四位:於榮光、王群
於榮光和王群都是《少林寺》導演張鑫炎發掘出來的。
當年是張鑫炎發掘了李連傑,如今看到李連傑的成功,張鑫炎認為自己的眼光不錯,理應能夠再找到與李連傑實力相當的好苗子。
於榮光和王群都是在80年代已經做出成績的,於榮光有代表作《木棉袈裟》和《海市蜃樓》;王群是李連傑師兄,比李連傑還早出道,作品更多。
兩人在張鑫炎的提攜下,拍了《東瀛遊俠》和《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
可惜張鑫炎的電影故事太老套了,早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加上市場已經飽和,都沒能取得好的票房成績。
其後於榮光還是進入香港電影圈,勤勤懇懇地參演了很多電影;而王群跟著張鑫炎去拍電視劇,卻在2008年因病去世了。
第五位:吳京
吳京也是由張鑫炎發掘出來的,他是各方面條件最接近李連傑的人選。
他出道時22歲,和李連傑同樣年輕,陽光帥氣又帶著壹絲俏皮的形象,也和李連傑很相似。
1996年,張鑫炎為他量身打造了電影《功夫小子闖情關》,可惜未能獲得成功;其後主演的《太極宗師》雖讓他火了壹把,但那畢竟是電視劇,不能與電影相提並論。
吳京也是影視圈勞模,曾多次嘗試轉型,拍了各種類型的電影,甚至到處客串,最後終於憑借《戰狼》系列找到出路。
與之相比,也就轉型電視劇導演的於榮光,在影視圈的成就比較接近。
趙文卓、王玨、於榮光、王群、吳京,這些在90年代進入香港電影圈的影星,可以稱為第壹代李連傑接班人。
結合5位演員的發展現狀,不管起點高或低,不管出道時是怎樣的表演風格,最終還是得靠自己敢闖,走出了壹條新路,才能打出壹片天。
二、第二代李連傑接班人
進入2000年之後的動作明星,個個都有比肩李連傑的野心,但值得壹說的還真不多。
第六位:安誌傑
安誌傑是美籍華人,打過美式橄欖球,當過調酒師,做過模特,因形象帥氣於2002年被向華強發掘,主演徐克的《黑俠2》。
這個系列也是從李連傑開始的,1996年由徐克編劇、李仁港執導、李連傑主演的《黑俠》反響不錯,但其後李連傑就離開香港到好萊塢發展了。
徐克決定拍攝續集,李連傑請不到,就找形象更帥氣的安誌傑,這選角其實沒有問題。
可惜《黑俠2》的故事實在不行,電影的特效又做得形同兒戲,安誌傑雖然全程都打得很努力,無奈電影並沒有取得好的成績。
其後安誌傑參演了很多港片,扮演過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並不局限於動作片,但這20年下來帶給觀眾深刻印象的角色形象並不多。
與其他武打明星相比,安誌傑雖然是半路出家,其身手卻很不錯,參演的動作片都打得很好看。
但他因為是模特出身,起點比較高,不需要太努力就能夠生活得很好,因此也並沒有專註於電影圈,這些年竟沒有多少好的作品。
第七位:釋彥能
80年代由於受到《少林寺》的影響,有很多70後、80後的小屁孩都跑到少林寺學藝,這其中就包括釋彥能、王寶強、釋小龍這些明星。
釋彥能又是這幾位中最符合“李連傑接班人”的壹位。
他原法名釋行宇,在少林寺輩分比主持釋永信都要高,苦練10年才出山,被認為是實力最強的演員。
實際上釋彥能在90年代末就開始演電影了,但直到2004年在周星馳的發掘下,他參演動作片《功夫》,飾演“七十二路”苦力強,才真正令觀眾熟悉。
但其後的近10年間,釋彥能參演過很多電影,始終只能演配角,沒能得到更好的角色。
直到2013年,釋彥能與羅永昌導演合作推出《金剛王:死亡救贖》,希望能夠復刻李連傑的成功。
可惜這部純粹的功夫武俠片還是敗在故事的缺乏新意和演員的尷尬演技上,內地票房只有1253.2萬元,而這已是他至今主演電影的最好成績了。
三、第三代李連傑接班人
2010年後雖然武俠和功夫片已經不能占據主流了,但還是湧現出不少新人,其中以下面這幾位最具代表性。
第八位:袁曉超
袁曉超是山東鄆城人,因先後在亞洲武術錦標賽和亞運會上獲得長拳冠軍而成名。
2010年袁曉超退役後簽約華誼兄弟,年輕才俊馮德倫導演圍繞其打造《太極》三部曲,電影在宣傳時就以“李連傑接班人”來定義他,可見對其寄予厚望。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被寄予厚望的前兩部票房都不理想,第三部的計劃也胎死腹中。
於2012年9月27日上映的《太極1:從零開始》票房2.94億元;10月25日上映的《太極2:英雄崛起》票房1.18億元,皆未能收回成本。
這部電影雖有梁家輝、彭於晏、馮紹峰、舒淇、楊穎等眾多明星加盟,陣容強大,無奈缺點顯而易見,從壹開始就註定要失敗。
首先,電影的定位就有問題,馮德倫想拍壹部“怪茄”武俠片,又加入大量蒸汽朋克元素,這些過於超前的概念令電影十分浮誇,導致失去觀眾緣。
其次,電影的劇本也寫得不好,缺少亮點和吸引力,受到風格的影響,洪金寶操刀的動作場面也沒能給觀眾留下好印象。
最後,袁曉超雖是能和李連傑比肩的武術高手,可惜演技太差,全程不懂做表情,幾段武打戲也沒什麽亮點,剛剛出道,表現卻很平庸。
這兩部電影之後,袁曉超只參演了壹部網大《紫霞》,便再沒有人找他拍戲了,很快便從演藝圈銷聲匿跡。
第九位:伍允龍
伍允龍從小跟隨父親伍紹華練蔡李佛拳,後拜黃淳梁為師學習詠春,2002年回港發展,多從事幕後工作。
直到2014年,伍允龍才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和安誌傑主演《惡戰》,又在《龍之誕生》中扮演李小龍,但也是輸在電影沒有特色,都沒能引起觀眾的反響。
第十位:陳虎
陳虎是武術指導出身,因參與《黑客帝國》系列的制作而成了基努·裏維斯的好弟兄。
基努·裏維斯不惜投資為他打造了《太極俠》,後又主演了《功夫俠》、《三重威脅》等影片。
可惜這些電影質量都是壹般,事實證明陳虎還是更適合幹幕後。
第十壹位:嶽松
嶽松的出道完全是靠自己壹步壹步打拼出來的。
2012年,嶽松自導自演《街頭之王》正式出道,但電影跟短片畢竟不壹樣,到了電影裏,嶽松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
嶽松擁有完美的肌肉線條,形象其實很好,但他沒有太多表演經驗,同樣不懂做表情。
主演的幾部電影劇情都很老套,動作又太浮誇,這些都是給觀眾留下無數槽點。
在推出三部電影都未能成功之後,2020年嶽松推出了壹部自傳紀錄片,之後就退出了演藝圈。
中國武俠功夫電影的發展之路,似乎也以嶽松的徹底放棄而走向終結。
四、為什麽出現不了“第二個李連傑”,把李連傑與這11位明星放在壹起看,差別出來了
上面提到的這些動作影星,他們都曾經留下意氣風發的誠意之作,但最後要麽逐漸隱退,要麽走出了壹條有別於李連傑的新路。
華語影壇壹直在試圖打造“第二個李連傑”,為何每次都是以失敗收場?
我們如果要找原因的話,需要從主客觀兩個方面來談。
主觀原因是這世上只有壹個李連傑。
李連傑的武俠片是無法復制的。
引用兩位電影人的話,袁和平說過李連傑是傳武“活字典”;元彪在看了李連傑的電影後,也承認“他是專業的”,那壹套“我們都學不來”。
最具代表性的正東公司5部作品,每壹部都有其精心打造的故事和別具壹格的武功。
比如《太極張三豐》講述張三豐的成長故事,其標誌性武功便是太極拳;《精武英雄》講陳真的愛國故事,其武功是源自李小龍的自由搏擊。
與此同時,李連傑的形象、個人魅力和演技最容易被忽略。
特別是演技方面,即使初出茅廬時的《少林寺》,李連傑經過短暫的演藝培訓之後,也能夠以本色演出詮釋出角色的特點。
而《黃飛鴻》系列中,李連傑塑造的宗師形象更是後人無法超越的。
上面提到的李連傑接班人中,只有趙文卓、於榮光、吳京和安誌傑在形象和演技方面與他比較接近,但他們也仍然存在距離。
而像袁曉超、陳虎、嶽松這三位,演技上的不成熟是他們演藝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客觀原因上,現今武俠電影題材上的匱乏,缺乏好的故事和能夠持續發展的IP;
動作設計上的老套和過時,還在運用90年代吊威亞和慢動作的那壹套,缺乏創新意識,令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也是其沒落的原因。
依皮哥看來,動作明星應該具備屬於自己的風格和標簽。
李小龍風格硬朗,接近實戰;成龍從基頓電影中學到了特技動作的風格;李連傑的傳武風格花樣百出;甄子丹積極求變,最講創新,他們都具備自身鮮明的特點。
中國武俠功夫電影的未來,應該經營能夠持久發展的電影IP。
比如80年代邵氏的《獨臂刀》系列,日本的《座頭市》系列等,都是曾經推出過多部續集,甚至兩家公司還合作“聯動”過的經典IP,這兩個系列的成功很有借鑒意義。
動作設計上應該推陳出新,緊跟世界發展的趨勢,而不是抱著90年代的那壹套吃老本。
近年來《拳霸》、《突襲》、《疾速追殺》等系列的成功,能看出世界動作電影發展的潮流正以更真實的打鬥為方向,那些借助威亞的浮誇武打動作觀眾早就看膩了。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