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秋下荊門中使用典故的作用

秋下荊門中使用典故的作用

秋下荊門 唐 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1、布帆無恙: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裏借用了“布帆無恙”這壹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壹帆風順、天助人願的意味。這種秋風萬裏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2、鱸魚鲙: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蒓羹、鱸魚鲙,說:“人生貴得適誌耳,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於是回到了故鄉。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遊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鲙”,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這樣反跌壹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縣,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壹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