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筆畫是橫、橫、橫、撇、捺、撇、橫、豎、撇、點
1.解釋
秦(拼音:qín)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雙手持杵舂禾谷的樣子,本義疑即壹種“禾名”,但多假借為國名,也即周代的秦國。相傳其地“宜禾”,故假“秦”為名。
秦孝公時定都鹹陽,後逐步吞並六國,至秦始皇時統壹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壹個帝國秦王朝。此外,“秦”也可用為姓氏使用。因陜西的大部分地區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所轄,所以陜西省別稱秦。
2.文字源流
會意字。在最早的甲骨文中,“秦”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的左右是兩只手(“廾”),中間是“午”字,“午”是“杵”的初文,是壹種壹頭粗壹頭細的圓木棒,用來在石臼裏搗糧食用的。下半部是兩棵稻谷,象征成熟了的莊稼。這是壹幅兩手舉杵正在舂米的豐收景象。
春秋金文、《說文》籀文字形皆同。而西周金文或省“秝”為“禾”。小篆承襲從壹禾的字形。秝與禾或覆重或否,並不影響字義,乃古文字衍化之通例。漢代隸書將字形簡化,上部寫成“春”字頭“?”,下部仍然是“禾”字,楷書作秦。
秦的古字形像舉杵舂禾,但是這個意思在古代文獻中不見使用,更多的是用於國名。“秦”的字形與秦國有何種聯系,有壹種說法認為:遠在上古時代,這個在《說文解字》裏說的“伯益(伯翳)之後所封的國地,宜禾”。
3.康熙字典
唐韻《廣韻》匠隣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慈隣切,並音螓。國名。《說文》: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詩·秦風·車鄰》註:秦,隴西谷名。在雍州鳥鼠山之東北。疏:今秦亭,秦谷也。《韻會》:春秋秦國,漢置天水郡,後魏改秦州。《釋名》: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
又三秦。《史記·項羽紀》:三分關中,王秦降將,章邯雍王,司馬欣塞王,董翳翟王,為三秦。又大秦國。《後漢·西域傳》:大秦在海西,亦雲海西國。其人民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又姓。秦自顓頊後,子嬰既滅,支庶以為秦氏。又《說文》:壹曰秦,禾名。又葉慈良切,音墻。《易林》:玉璧琮璋,執贄是王。百裏寧越,應聘齊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