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字讀音:[wú]
吳(拼音:wú)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壹般認為是大聲說話,喧嘩。由大聲說話義引申為大。作為古國名的“吳”,地處中國東南部,因此又泛指中國東南壹帶為吳地。金文中用為國名、地名或人名。
康熙字典:醜集上口部 吳(新字形)·康熙筆畫:7·部外筆畫:4
《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竝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誌》: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前漢·地理誌》:會稽郡吳縣。
又《說文》:郡也。《後漢·郡國誌》: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為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為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為三吳,其說不同。又《齊語》:西服?沙西吳。註:雍州之地。
又天吳,水神也。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又《說文》:姓也。《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