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納諫有風險,有哪些關於古代君王善於納諫和不納諫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例?

納諫有風險,有哪些關於古代君王善於納諫和不納諫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例?

納諫:魏征和唐太宗

魏徵向太宗進諫,前後200多條。魏徵不僅在唐朝以休養生息、註重教化的基本國策的辯論上,在廢除分封制度、完善郡縣制度的政治方針的施行上,提出正確的見解,而且在許多生活細節上,也給太宗以很好的規諫。

特別要提到的是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這十條幾乎條條都是針對人性的弱點,告誡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約束自己。

魏徵總是言人之所難言,即使太宗不能壹下子全部接受,事後總能做出妥協,克制自己的脾氣與欲望,從而成就了求諫納諫的佳話。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敢諫之臣,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太宗的行動及政策措施給以極有益的影響。

不納諫:

周厲王不納諫

周厲王暴虐成性,奢侈專橫,百姓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穆公勸諫說:“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周厲王大怒,找到壹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巫師告誰議論,周厲王就殺掉誰。這樣壹來,議論的人逐漸減少,但同時諸侯也不來朝拜。

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百姓不約而同起來反叛,襲擊周厲王,周厲王於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

當時周厲王的太子姬靜躲藏在召公家裏,百姓知道後,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但君王不聽,所以才造成這次的災難。

擴展資料

諫太宗十思疏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壹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壹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壹定要厚積道德仁義。

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

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壹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

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余,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麽呢?

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壹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壹在北方,壹在南方,也能結成壹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茍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裏卻不服氣。

(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壹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麽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壹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麽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

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遊,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壹面,擔心意誌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

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壹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壹時發怒而濫用刑罰。

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

那麽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

文臣武將爭先恐後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麽,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

為什麽壹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人民網-是什麽成就了唐太宗?

百度百科-姬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