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新批評理論的基本特點。

新批評理論的基本特點。

新批評是英美現代文學批評中最有影響的流派之壹,它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英國發端,三十年代在美國形成,並於四五十年代在美國蔚成大勢。五十年代後期,新批評漸趨衰落,但新批評提倡和實踐的立足文本的語義分析仍不失為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之壹,對當今的文學批評尤其是詩歌批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新批評”壹詞,源於美國文藝批評家蘭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評》壹書,但這壹流派的起源則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茲。 艾略特可視為新批評的思想先驅。他在《傳統與個人才能》壹文中提出了壹重要論點——非個性論,這壹論點構成了新批評文論的基石。艾略特強調批評應該從作家轉向作品,從詩人轉向詩本身。為新批評提供方法論基礎的是瑞恰茲,他通過引進語義學的方法使人們把註意力移向語言。 新批評派有幾代批評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的休姆和美國詩人龐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蔔遜和蘭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韋勒克和文薩特,他們***同完成了新批評的理論體系。

1.新批評的理論觀點

文學本體論。這壹觀念由新批評的主將蘭色姆提出。他將“本體”這壹哲學術語首次用於文學研究。

新批評則認為,文學作品是壹個完整的多層次的藝術客體,是壹個獨立自足的世界,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文學活動的本源。以作品為本體,從文學作品本身出發研究文學的特征遂成為新批評的理論核心。持有同樣觀點的文薩特和比爾茲利則從另外的角度來闡述他們的主張,為此他們提出了兩個著名的概念:其壹是意圖謬誤。其二是感受謬誤。文薩特和比爾茲利視對作者意圖的探究為謬誤,其鋒芒所向直指實證主義或浪漫主義文學批評。同時他們認為以讀者情感波動弧度的大小評判作品的優劣,是壹種感受謬誤。在作家——作品——讀者***同建構的藝術有機過程中,新批評毫不猶豫地斬斷了兩端千絲萬縷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批評是壹種地道的作品本體論。

結構—肌質論。這壹主張由蘭色姆提出。他認為,結構與肌質是相互對應又聯系緊密的概念,所謂結構是壹首詩的邏輯線索和概要,它是壹首詩可以用散文轉述的部分,它給予壹系列感性資料以秩序和方向。詩始終把握著具體事物的形象,這些具體事物和形象就是詩歌的肌質。詩的結構—肌質是壹個不容分割的有機整體,正像壹個活人的肉體和精神不可分離壹樣,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是不可分離的。

語境理論。語境理論是新批評語義分析的核心問題,也是理解新批評方法的前提。這壹理論由瑞恰茲提出,後來得到新批評派的贊同和運用。

語境指的是某個詞、句或段與它們的上下文的關系,正是這種上下文確定了該詞、句或段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瑞恰茲進壹步擴展了語境的範圍。壹是當時寫作時的話語語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詞語所體現的“表示壹組同時再現的事件的名稱”,這裏詞語蘊含了歷史的積澱,壹個詞可能暗含著壹個驚心動魄的事件,或某種強烈的情感。由此可見,新批評的語境理論具有十分開闊的視野,體現了新批評對文學語言的新認識。語境構成了壹個意義交互的語義場,詞語在其中縱橫捭闔,產生了豐富的言外之意。

2.新批評派在詩歌批評當中的常用術語 意義含混。該術語由燕蔔遜引入新批評,指文學語言的多義形成的復合意義。換句話說,意義含混指的是壹個語言單位(字、詞)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義,壹句話可以有多種理解的現象,是指某種修辭手段所產生的多種效果。意義含混以往被視為文學創作的壹大弊病,而新批評則把它視為詩歌語言的基本特征,使之大致接近“豐富”、“巧智”的意思。意義含混這壹術語的提出和運用將使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更好地對詩歌的復雜性和幽微曲折性加以解釋,從而豐富詩歌的意蘊。

反諷。布魯克斯對反諷作了最詳備的解釋。他把反諷定義為“語境對壹個陳述語的明顯的歪曲”。語境能使壹句話的含混意顛倒,這就是反諷。詩歌中的所有語詞都得受到語境的約束,它們的意義都受到語境的影響,因而都存在著壹定程度的反諷。 反諷可以表現在語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話說輕,但聽者卻知其分量。反諷也可以表現在整個作品結構之中。 張力。張力原為物理名詞,由退特引入文學批評中,成為新批評的重要概念。 所謂張力就是指詩歌當中由詞的字典意義與延伸意義所產生的相互牽制、相互依托的關系,詩歌的張力便來自於詞的全部外延與內涵所表現的各種意義的統壹。詩歌應該是其字典意義與延伸意義的平衡,字面意思與隱喻意義這兩種因素要同時存在並處於張力的狀態。若過分偏重於字典意義,詩便少了詩味,過分偏重於隱喻意義,又常造成晦澀難懂。只有在兩者的相互約束、相互限制中,使隱喻意義在盡可能理解的範圍內發揮作用,使字面意思在盡可能暗示的範圍內保持其意義的壹致性,才能使詩內涵豐富而又耐人尋味。 隱喻。隱喻是比喻中的壹種,也是新批評詩歌分析中的又壹重要概念。在此,它已不只是修辭學上的術語,而成為詩歌的壹種基本要素。布魯克斯曾說:“我們可以用這樣壹句話來

總結現代詩歌的技巧:重新發現隱喻並且充分運用隱喻。”瑞恰茲把比喻分為兩個部分,喻體與喻旨,前者是壹種具體的形象,後者則是從形象中引申的抽象意義。壹般來講比喻中的明喻是喻體對喻旨的直接說明,而隱喻則要求喻體與喻旨“遠距離”、“異質”。

3.新批評的“細讀法”新批評的細讀法不是壹種自我感興趣的印象式批評,而是壹種“細致的詮釋”,是對作品作詳盡分析和解釋的批評方式。在這種批評中,批評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鏡讀每壹個字,捕捉著文學詞句中的言外之意

、暗示和聯想等,其操作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步驟:首先是了解詞義,然後是理解語境,再次是把握修辭特點。 新批評於五十年代後期開始衰敗,但新批評的壹些基本論點和方法已在美國文學批評和文學教學法中留下無法消除的痕跡。有人講如果說新批評已經死去,那它是像壹個威嚴而令人敬畏的父親那樣死去的。新批評給當代文學批評留下了壹些被普遍接受的觀念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