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詝(yì zhǔ)。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壹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壹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
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於北京圓明園,生母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為儲君,道光三十年(1850年)即位,第二年改元鹹豐。
奕詝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鹹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
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
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後以簽定壹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鹹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
鹹豐帝在位十壹年,鹹豐十壹年(1861年)8月22日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廟號文宗,謚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葬於定陵,死後由其子載淳繼位。
擴展資料:
鹹豐帝在位期間重大事件:
1、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鹹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壹場大規模反清運動。
鹹豐元年(1851年)元月,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在兩年的時間裏,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嶽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威脅清朝中部腹地,於鹹豐三年(1853年)定都南京。
鹹豐帝於三年(1853年)初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紳舉辦團練,組織地主武裝。曾國藩所辦湘軍,就是其中之壹。他以羅澤南的湘勇為基礎,“別樹壹幟,改弦更張”。
由於太平軍沒有集中力量全力進行北伐以及鹹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的“天京事變”使清廷獲得了喘息的機會。鹹豐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勾結外國勢力,合力撲滅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革命發生在中國進入近代社會的初期,它既是單純的農民戰爭,又帶有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它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發展到了頂峰。從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統治還延續了近半個世紀,但在這半個世紀中,中國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和鼓舞,壹直沒有停止過對封建王朝的鬥爭,半個世紀後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壹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這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遊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壹步加深了。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壹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15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百度百科——愛新覺羅·奕詝
百度百科——太平天國運動
百度百科——第二次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