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壹套法定的漢字形式的拼音字母。又稱國音字母、註音符號、註音字符。1913年讀音統壹會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1919年又公布“註音字母音類次序”,重新排列字母順序。字母***有39個。1920年審音委員會增加“ㄜ”字母,成為40個。即:ㄅㄆㄇㄈ萬、ㄉㄊㄋㄌ、ㄍㄎ兀ㄏ、ㄐㄑ廣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直行作壹) ㄨㄩ 、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註音最初以讀音統壹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兀、廣三個字母。後來以北京音為標準,萬、兀、廣3個字母用來標註方音。1922年教育部公布《註音字母書法體式》,改訂標調法,廢除四角點聲法,改用標調符號。註音字母的特點是:字母選自古漢字,音節拼字法采用三拼制,主要用來標註漢字讀音。1918~1958年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壹直通行,對統壹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拼音知識有很大貢獻。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曾把註音字母改名為註音符號。後臺灣當局改稱為國音符號。
註音字母與漢語拼音字母對照:
ㄅ ㄆ ㄇ ㄈ 萬
b p m f ?
ㄉ ㄊ ㄋ ㄌ
d t n l
ㄍ ㄎ 兀 ㄏ
ɡ k ?0?7 h
ㄐ ㄑ 廣 ㄒ
j q ? x
ㄓ ㄔ ㄕ ㄖ
zh ch sh r
ㄗ ㄘ ㄙ
z c s
ㄧ ㄨ ㄩ
i u ü
ㄚ ㄛ ㄜ ㄝ
a o e ie
ㄞ ㄟ ㄠ ㄡ
ai ei ao ou
ㄢ ㄣ ㄤ ㄥ
an en ang eng
ㄦ
er
由於“萬”、“兀”、“廣”三個字母沒有相應的拼音字母與其對應,只好以?表示。
有24個聲母:ㄅ ㄆ ㄇ ㄈ 萬 ㄉ ㄊ ㄋ ㄘ ㄍ ㄎ 兀 ㄏ ㄐ ㄑ 廣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其中"萬 兀 廣"是拼寫方言用的).
16個韻母: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ㄧ ㄨ 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