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步驟
Abstract(或abstract),即英文的abstract。
顧名思義,就是壹篇文章的要點。其內容講究對文章內容的高度壓縮,強調文字本身的概括,不能附有圖表和參考文獻。摘要:想寫好並不容易,因為它對文章數量有嚴格的限制。SCI中英文論文的摘要壹般允許200-300字,很少超過500字。無論是在書裏還是論文裏,都是放在正文之前的。許多SCI期刊對摘要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如結構化摘要和非結構化摘要。因為出版形式的考慮,本質和目的不變。
總結(或介紹),即英文摘要:
既然叫總結,就包括提煉和要點兩個方面。在科技文獻和教材中,摘要強調對研究課題的概括,如實驗內容、目的、研究前景等。對字數的要求比較靈活,可長可短。可以圖文並茂,也可以廣為引用。它可以放在正文之前或之後。與抽象相比,抽象概括更加通俗和常用,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日常交流中都經常出現。如果是總結就可以叫總結。
我個人認為,抽象和概括的區別不是小或者模糊,而是更明顯。總結文章要引用大量前人的成果和文獻,篇幅比普通論文要長得多。Abstract(抽象)對人物的提煉程度要求更高,壹字千金。句子和詞語都很講究,要用簡潔的描述把文章的內容概括給讀者。但如果要寫復習文章的總結,雖然對句型和語法有要求,但比總結容易,描述範圍也更大。比如總結文章的背景,思路的來龍去脈,采用的方法。篇幅可以比摘要長,形式可以靈活掌握,比如增加壹些圖表甚至公式,有利於讀者理解和記憶。
所以SCI論文要求的摘要,不管是結構化的還是非結構化的,都和摘要不壹樣。壹旦明白了兩者的區別,怎麽寫也就水到渠成了。至於文筆的好壞,有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經常寫文章的學者習慣在構思階段寫提綱,其實就是摘要的前身。大部分人都是先寫文章,再總結。當然,有些情況是需要先寫總結的,比如申請基金或者提交意向書。
個人認為,如果審稿人對英文SCI論文摘要說三道四,可能是在雞蛋裏挑骨頭;也許我對摘要的寫作水平有異議,或者對作者的英文有批評,但我不想太直白。三種可能性都是壹種可能性。這時候就看作者如何應對了,可能直接影響論文的命運。
但是,如何縮小文化觀念差距造成的誤解,似乎還是壹個話題。理解、包容、換位思考很重要。提前想好。妳是不是太執著了?應對方式是否過於東方化?對方有能力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嗎?如果對方想法不對,針鋒相對會有幫助嗎?如果暫時受了委屈,主動妥協,能有什麽壞處?在某些情況下,有沒有比爭論更有效的方法?發表英文SCI論文的目的是為了更廣泛的交流。這是交流的壹部分嗎?
另外,不僅僅是語言,觀念不同也很容易產生隔閡。在審稿的過程中,作者和審稿人,尤其是來自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包容對方的思維理念,避免摩擦,比不買帳甚至吵架更實惠,結果可能對雙方都有利。對於青年學者來說,以這種方式練就“道高壹尺魔高壹丈”的功夫,應該是壹種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