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作者的情感是怎麽變化的
本課是壹首激發讀者追尋理想的哲理詩,又是學生踏進中學要學習的第壹篇課文。點燃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向往和熱情,是尤為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也就是因為“萬事開頭重要”。因而,設計此課,要以讓學生窺見語文課堂學習中的思想美、情感美、知識美等的交融,產生走進博大精深、五光十色的語文殿堂的沖動和期待為目的,這是需要倍花心思的。而完成這壹任務,以朗讀、感悟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方式,是較為有效的。 初涉中學語文學習,學生必要的語文學習習慣養成不可少。讓學生課前自學“讀壹讀,寫壹寫”中的詞語:“癡想、隱秘、想望、凝成、誘惑、喧騰、漫濕、壹瞬間”,查字典,理解這些詞語的意義,並要求以獨特的方式進行課前壹分鐘匯報,如:① 字形解讀:以偏旁與字義的關系講述對詞語的理解,“瞬”間的“瞬”以“目”為偏旁,意為眼珠兒壹動、眨眼,“瞬間”極言時間之短;“漫濕”二字均以三點水為偏旁,與水的浸潤有關。等等。② 義類歸並:將表達的範圍較壹致的詞語,歸為壹類,比較其差別。“癡想”和“想望”均屬於心理描寫的詞語,但是“癡想”比“想望”更有著迷的意思。“誘惑”雖然不是直接描寫心理的詞語,可其透露出的被“誘惑”者的心理狀態,是顯而易見的。③ 反義推敲:就詞語產生的閱讀效果來看,有沒有使人產生相反感覺的,或者,以尋找反義詞的方式,解釋詞語的意思。“凝成”給人的感覺是較為長久的固定和靜止,而“喧騰”則讓人產生片時的熱鬧之感。“隱秘”的意思則應是“不外露”。小組匯報後,再由代表向全班匯報。此環節相當於課前演講,可以不納入課堂教學的正式環節。 字詞教學如果只強調詞語的音形義的記憶,很容易顯得生硬。以上以自學及個性化匯報方式為手段的字詞學習要求,對於初壹學生,估計有壹定難度,但其方式是容易受學生歡迎的,即使完成的效果不理想,也不妨讓學生鍛煉,久而久之,學生研究語文知識的興趣、探究語文知識的能力會有所增強的。 本課的導入頗需講究。詩人運用浪漫的手法,以“海”比喻理想,以“山”比喻重重困難,以爬山比喻人生奮鬥的過程,意象壯闊,意境深遠,給人以啟迪。同時,詩中貫穿著詩人“想望—失望—想望—歡欣鼓舞”的情感變化。所以,不妨用歌“山”頌“海”的詩句誦讀入手,或者以誦讀贊頌理想追求的精彩詩文切入,渲染氣氛,傳授學法,做好課文理解的鋪墊,也激發學生的熱情,進而進入課文學習。 本文的教學以誦讀、感悟為主線,可以分三步走: 第壹步,理解朗讀。讓學生自由朗讀,談談自己的朗讀體會。同時,要求學生把握“山”和“海”的象征意義。詩中的“海”在詩人的筆下具有嶄新的意義,“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壹個全新的世界”,是虛指的壹個理想境界。詩中的“山”,不僅指壹座山,也是指無數座山;不僅是指自然界的山,還象征著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因此,讀到有關“山”的詩句,應當帶著失望、仿徨等復雜的感情,而讀到“海”的詩句,則應當帶著熱切的期盼。這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初步讀出情感的壹步。 第二步,動情朗讀。在把握了“山”和“海”各自象征意義的基礎上,要進壹步引導學生根據詩人感情變化的線索,去探究二者的關系。“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麽呢?”山那邊的未知世界使“我”好奇。“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媽媽的指點,喚起了“我”對“海”的向往。經過多次失望後,“我”仍然“壹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我”堅信“翻過無數座山後”,壹定會看到“海”。在這裏,要讓學生思考“山”和“海”二者的關系,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領悟二者的整合意義在於表達了壹個哲理:奔向理想的人生道路上困難重重,但是只要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終將達到理想的境界。此處可以在自由朗讀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朗讀,比較,推敲,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體會作者的感情。 第三步,激情誦讀。此步朗讀訓練,要註意朗讀時的語氣、語速、語調。可由教師範讀(或指名學生朗讀示範),由學生自評,教師適時指導,找到學生普遍接受的朗讀方式。再請全班同學齊讀全詩,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哪兒最傷心?哪兒最激動?那兒最有信心?靈活地運用範讀、指名讀、齊讀、快速讀等多種形式,甚至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片段朗誦比賽。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在讀中體悟哲理,品味意蘊,同時體會詩歌通過語言傳遞出的深刻哲思和深沈感情。 在本詩的教學中,還要註意引導學生對詩中壹些重要詞語進行揣摩,聯系上下文,探究其深層含義。如“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渴望追求新的天地。“隱秘”,是指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臉色鐵青。“種子”,比喻壹個信念。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山頂”,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每壹個山頂都是壹個挑戰,都是壹個希望。“枯幹”,形容對理想的渴望。“壹次又壹次”“又壹次次”“壹次次”,表明面對困難,作者毫不動搖,堅定的追求心中的理想。這種追求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力量的。這些重要詞語深層含義的探究可以穿插在朗讀教學中自然進行。 “‘詩’讀百遍,其‘美’自見。”詩歌教學強調朗讀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對於初中的學生,以朗讀促理解,激感悟,也是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有效舉措。重視朗讀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是大有裨益的。因為詩文的文化營養通過反復誦讀,很容易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品質,在需要的時候,成為學生真正的人生感悟或啟示。盡管朗讀教學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對於今天的語文教學,還有其很強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現實價值,因此,應當得到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