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老師的這堂課,以“冊”“典”的演變導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讀懂全文,總結司馬光是“仁智勇”的機智;讀《道邊苦李》,對比王戎是“富有理性”的“理智”。整堂課不是逐字逐句的理解,而是整體把握全文,引導學生愛上古文。
2018年11月的和美課堂,崔巒教授執教的《司馬光》,讀詩猜作者,亮出司馬光“七歲好學”的古文翻譯版導入,重點放在別具壹格的讀上:指名讀、齊讀、師範讀、指導讀,去標點讀,豎排字讀、繁體字讀、篆體字讀——形式變化的背後,既考查學生的朗讀與背誦,也讓學生感受古文與漢字的魅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至此,學生對於全文的理解也就不難了。教師壹點撥,人物形象的解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兩位老師,畢老師讓學生自主學習把握文章,以群文閱讀引導學生多讀;崔老師的“反復誦讀”,激發第壹次接觸文言文的孩子愛上古文。
——讀,始終是語文的重點與法寶。
畢老師又花了壹個半小時,旁征博引,理論結合實際,道出閱讀的重要性,以及身為教師“必須多讀書”的緊迫感。
輸入程序,計算機都能做出“像樣的詩”來,教師不讀書,如何體現人文的特性?如何影響學生更多?
數據表明,教師如果教得不得法,教師教的效果不比學生自讀的效果好多少,甚至適得其反。引導學生多讀、有效讀,才是語文的要點與重中之重。
畢老師舉自己女兒的事例,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5歲成為家裏的“古詩詞字典”,清華保送生留學美國後,回北京當老師。沒學過教育學的女兒,對課堂與教學的把握贏得前輩的贊美——這就是閱讀的魅力,閱讀會“做人有品格、做事有質量、生活有品味。”
——閱讀的好處遠不止於此。
閱讀的重要性之聲不絕於耳。真正落實並不容易。許多城市、許多學校都已經納入課程體系且收獲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也有許多地區與學校無法真正實施。就我所在的學校,壹是閱讀課程體系不完善;二是學校要面臨太多的任務要完成。對於我自己的班級,我想過推廣閱讀,卻沒找到有效的方法且堅持下去,效果並不明顯。
7年教學,我是語文老師,自然十分重視閱讀。在引導學生閱讀和班級建設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壹、建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愛上閱讀,打造濃厚書香氛圍。
壹年級起,我會自己買書到班上,也發動同學們自願捐書,成立班級圖書角,鼓勵同學們多看書——課余時間,不少學生願意在教室裏讀書,並同學討論;列出圖書角清單(後來這個事就完全是孩子們自己的活了),課間整理、修補圖書,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和動手護書能力。
寫讀後感與讀書心得是必須的,每周末必有壹項作業是“讀書1小時,課後記錄壹篇”,新的壹周會掛在班級展示欄、利用課前3分鐘分享優秀心得。
二、彩虹花晨讀課,開啟詩意早晨。
彩虹花晨讀課是鄭州時朝莉老師發起的閱讀系列課程,並通過CCtalk網絡直播平臺進行直播,時間為早上7:40-8:00。周二、四為低段晨讀,以現代文小詩為主,適合壹、二年級;周三、五為高段晨讀,以古詩詞為主,適合三至九年級學生。
從2016年9月起,早讀聽彩虹花成了班級的特色課程之壹。以古詩開啟早晨,學生積累了不少古詩詞,懂得了學習不局限在教室內,網上也是壹種很好的方式。學生試著改編小詩,提高了作文水平。
這是值得擁有的閱讀方式。
接下來談談我自己的閱讀。
小學階段——
小學起,我深知閱讀的重要性。不過在農村,幾乎沒辦法弄課外書。那些周末,我只能壹遍遍翻看《小學生導刊》《小溪流》等雜誌。我總收納整齊不舍得丟,惹得父親都看不下去:“看這麽多遍,可以扔掉了!”
其次就是作文書和語文課本,正是這樣的回環往復和四年級語文鄧艾秀老師“每天壹篇作文”的要求,我的作文從壹竅不通到有起色,有幾次成為班級範文,激發了我對寫作興趣,壹直至今。
再次讀的是《天方夜譚》與《故事會》《益智故事500篇》。這幾本書也基本翻爛了,這多是好玩的故事。
最打基礎的時候,只有這麽多書讀!
初高中階段——
初中讀的第壹本名著是《魯濱遜漂流記》,之後是《平凡的世界》與《紅樓夢》,高中讀《紅樓夢》,受“百家講壇”影響,也看過心武先生《紅樓夢》的註解之類的書。
四大名著,其他三本我到現在都看不下去,而《紅樓夢》,高中時語文老師在寫人物關系圖時,才發現我沒有刻意去整理,居然對人物關系壹清二楚。初高中時,班上的女生開始明著暗裏看明曉溪、韓寒的青春小說,我卻真的不感興趣。現在想來,我是屬於情竇晚開的類型。
大學階段——
大學有了充裕的時間和偌大的圖書館,我立誌要發奮讀書,充實自己,好明事理。卻發現,閱讀也是需要方法的。沒有方法的我,無異於盲人摸象,總入不得門。 文學類的書 ,看了沒有多大收獲,有些書死活看不進去,《飄》大學期間借了兩三回,都不知所雲,卻在畢業壹年後在手機上翻看電子書,終於讀通有所獲——魚骨頭終於吐出來了,快哉也! 其他類的書, 看完就忘了。
——讀書要有法,不得法的話,等於浪費時間。當然,方法需要學習與練習。
工作後——
工作後,我依然想通過看書來提升自己。仍舊會面臨“看不進去”的困境。
娛樂消遣類的書, 我也隨電視劇熱點追過,讀的津津有味。在我心裏,我總把它們歸為“快餐無營養的書”,壹段時間後就果斷放棄,除非有熱點偶爾看之。身邊的同事,願意在手機上看書的,多是這種網絡小說。
文學類的書, 這幾年來,除了《飄》,幾乎想不起還看過名著或對自己有影響的書了。
教育教學類的書 ,理論沒有聯系實踐的話,幹巴巴的文字,我看不下去。幾年前從校長處借了壹本《聽竇桂梅老師講課》,不知所雲。過段時間再看,聯系課堂,終於吸收壹點。有收獲的是魏書生、李鎮西等幾位老師的書,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有啟發,也在公眾號更新過讀書心得。
其他類的書, 畢業頭兩年在省圖借過不少,看了也就忘了。
碎片化閱讀。 眾所周知,就是刷微博、朋友圈、公眾號等等——近年來流行的“抖音”,我不喜歡也堅決不看,浪費時間的碎片化!我看得多的是公眾號,它如家長裏短,看起來有意思,然而”並沒有什麽卵用”,半年、壹年後,根本想不起它們有什麽用。真正有收獲的,能有20%就要謝天謝地了。
其次是公眾號大肆宣傳的“ 聽書 ”,我在“壹修讀書”聽過半年,快捷方便,但並不像它所說的“半年內脫胎換骨、改變氣質、老公對自己刮目相”等那樣神奇——太浪漫主義了。
每當看到公眾號營銷鼓吹大眾抓住時代紅利,勤奮寫作,終能成10萬+的寫作大V,坐收流量和名利,又有各種9.9元,19.9元等線上寫作指導班推送,會有壹剎那讓我熱血沸騰,覺得這是壹件自己業余時間可以做的事。瞬間,又讓我倍感焦慮:這是賣力不討好的活,花那麽多時間,收效甚微怎麽辦?既然幹不了,就不幹了。
在某壹天,我突然明白自己為什麽總看不進書,最大的原因是:我希望能夠快速在書中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和方法。找不到我便焦慮不安,又不肯靜下心來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我成不了、也害怕拒絕成為所謂的“才女”“詩人”“書呆子”——這類人處理現實事務的能力比較弱。身邊也有那種安心做“才子詩人”的,雖然在某些時候與現實打交道的能力不強,但人家至少有書香氣質。
我呢?自認為,並沒有書香氣質,卻有”書呆子的傻氣”:比較宅,不善於與人打交道;抓不到人生壹些階段的重點,做事憑感覺;賺錢能力較弱(必須承認,好多年才發現,這點很重要);理想化,不懂人情世故……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菲兒老師的公眾號和更新,突然找到了讀書寫作的意義——我,先不求它們能帶給我多少實在的好處。首先,讀教育教學的書,能夠解決我會面臨的問題,就是好處;寫作,能夠記錄日常所思所想,有所反思,順便鍛煉自己急需解決的表達與邏輯問題,不就感恩戴德了麽?什麽“腹有詩書氣自華”,都先統統壹邊去!
對於公眾號文章,不管有多少收獲,還是值得壹看的。人的壹生中,總有壹些無聊與困惑,公眾號(相當於當初的《讀者》與《青年文摘》)即使不能治根本,如果能在某些時刻給人壹點啟發、壹點安慰、燥熱不安的心壹點撫慰,在無聊時帶來壹點趣味,又何嘗不可?——當然,公眾號要有所選擇,盡量精華。
人的壹生那麽長,不必追求每時每刻都要充實有意義。允許有無聊和沒有意義的時刻。
對吧?
那麽,現在的我閱讀, 先從能解決問題、看得進的書讀起。
講究方法、讀與寫結合;
有時間就讀,沒時間也不必焦慮。
讀得進就讀,有些書讀不進,先放放,等我和它的緣分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