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利用社會自然環境開展富有野趣的本土文化區域活動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應親近動植物,觀察、了解照顧他們,具有熱愛自然、珍惜自然資源,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和“接觸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質,觀察和感受風、雪、雨、雷等自然現象,了解它們的顯著性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的精神,幼兒園要不斷挖掘附近的自然環境資源,利用周邊自然環境的可鍛煉因素,進行愉悅的戶外區域活動。幾年來,我們帶孩子走遍了縣城的大街小巷、風景名勝、田間、山頭、各種特色水果基地、竹雕工藝廠等,例如:帶孩子們“徒步”到長江邊,寬闊的沙地成了孩子們天然的活動場地,江邊的鵝卵石、河沙、路邊的舊樹枝成了活動材料,孩子們在裏面盡情地壘城堡、做生日蛋糕、畫畫、奔跑樂此不疲;和孩子們壹起來到“川南民俗文化活字典——夕佳山民居”,10056平方米、***有123間房、已有四百年歷史的、其儒家耕讀文化和民俗風情之完美的民居莊園,成了孩子們的活動區域,孩子們在裏面親身體驗、感知、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民居的園林布局、建築裝飾、民風民俗以及園林生態等方面去看、去聽、去想,去領略、感受民居中所蘊涵的傳統文化。這樣的天然活動區域在我們幼兒園周圍很多很多,這裏就不壹壹列舉,在這些自然和歷史賦予我們的空間裏,新奇又陌生的物品引起幼兒興趣,激發了探究的欲望,孩子們暢快、自由的活動,豐富了幼兒的活動內容,提高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拉近幼兒與大自然、歷史與現代的距離,滿足幼兒親近大自然的渴望,使幼兒天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自主性逐步提升、運動熱情更加高漲,感受了我們的歷史文化,充實了幼兒的內心世界。 另外,《學前教育課程指南》提出:“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積累運動經驗,體驗運動樂趣,開展各種富有野趣的活動。”我們充分發揮地方優勢,打破了以前把孩子“關”在幼兒園甚至“關”在教室裏“教”的局面,在充分考慮安全的情況下,積極利用社會自然環境開展生動活潑的戶外區域活動。鄉間的羊腸小道、田埂、石板路,李子成熟季節爬到樹上去摘李子,夏橙成熟時摘夏橙,孩子們可以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自由地活動,在攀爬、鉆、跑、跳、投、平衡等運動中使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在具有自然鄉土氣息的材料和空間裏,體會和享受原汁原味的“野味”。
(二)利用本土文化開展純真樸素的區域活動 獨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兒園的孩子們擁有與眾不同的活動區域內容。杜威曾經說過:“只有社會與兒童找到平衡點時,幼兒對於活動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興趣。”結合主題活動我們在園內創設了“走進戲劇—橙鄉小舞臺”“民俗壹條街”“農家小院”“奇石居”“美食壹條街”“竹藝空間”等特色區域,大量投放了各類本土材料供幼兒欣賞與娛樂,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探索興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家鄉小吃”中,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制作了“黃粑”、“紅橋豬兒粑”、“竹筒飯”等等,在活動中津津有味地品嘗家鄉的美味小吃。在“國立劇專”中,幼兒從帶來了在家裏和爸媽壹起收集的有關“國立劇專”的成立、為啥如何遷搬到我們江安,以及在此培養出的壹些著名人物等等資料,再加上孩子們和老師壹起到“國立劇專陳列館”親身看到、感受到壹些知識經驗,和老師***同創建了此活動區,在活動角中盡情模仿著、創造著、表演著……這些傳統的本土文化遊戲,蘊含著純真、樸素的韻味,讓孩子們百玩不厭。
(三)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富有本土文化氣息的區域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夥伴,作為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長們豐富的自然知識和各方面的技能,可以為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增添與眾不同的課程。如每年春天我們幼兒園都組織“親子春遊活動”,家長同孩子壹起走田埂、采野花、捉蝌蚪,捉蚱蜢、捉螃蟹,在活動中教會他們對自然的知識;秋天組織“親子登山活動”;還不時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壹些有編織特長的家長來幼兒園的編織區教孩子編織草鞭、花籃、昆蟲等等;邀請會竹雕工藝的家長到幼兒園“竹工藝區”現場雕刻,教給孩子們壹些簡單的竹雕技術;邀請愛好收藏奇石的家長給孩子們講解相關的知識,讓孩子們感受家鄉的奇石文化。家長們在教孩子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責任感,孩子也為自己的家長感到自豪,使家園形成合力。
(四)以本土文化主題探究活動為主線,有機滲透區域活動。 課題研究中我們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總體構思幼兒園的課程體系,在本土文化品牌中篩選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與幼兒日常生活知識經驗相接近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內容,並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進行歸類整理。通過考察、訪問、開展活動等形式,以主題探究活動為基本模式,構建五大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動主題,形成了名為《娃娃遊江安》系列園本課程。區域遊戲是實現主題教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