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區別,自古以來“妥貼”就是“妥帖”通假字,在古文中,“妥貼”通“妥帖”,亦同“ 妥怗 ”,都表示恰當,十分合適的意思。
三者並無區別,在古文中是通用的,表達意思相同,具體應用如下:
三者都表示貼切妥當時的古文釋義:
1、晉·陸機《文賦》:“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譯文:有時信手拈來辭意貼切,有時煞費苦心辭意不合。
2、《南齊書·文學傳·陸厥》:“岨峿妥怗之談,操末續顛之說。”
譯文:那些關於語言有齟齬不合與妥當貼切,文章要首尾接續互相照應的論說。
3、宋·梅堯臣?《次韻和長吉上人淮甸相遇》:“文字皆妥貼,業術無傾敧。”
譯文:文章字句都合適貼切,技能學術研究沒有偏差。
擴展資料
“妥帖”與“妥貼”在其他古文中的應用
1、唐·杜甫《故司徒李公光弼》詩:“擁兵鎮河汴 ,千裏初妥貼。”
譯文:手握重兵鎮守河汴,方圓千裏才安定下來。
2、《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元年》:“ 泌曰:‘易帥之際,軍中煩言,乃其常理, 泌到,自妥貼矣。’”
譯文:李泌說:“在更換節帥的時刻,軍中言多語雜,這乃是通常的情理。我來了,這類事情自然會安定下來。”
3、清·陳維崧?《醉春風·上巳陰雨慨然成詠》詞:“賓朋妥貼,心情安頓。”
譯文:賓客朋友都安排穩當後,心情也安定下來。
百度百科--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