軛的讀音為è。
詳細字義:
1.名詞
(形聲。從車,厄聲。本義:駕車時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同本義。軛,轅前也。——《說文》。段註:“轅前者,謂衡也。”楔貌如軶。——《儀禮·既夕禮》;三公奉軶持納。——《荀子·正論》;牽牛(牽牛星)不負軛。——《古詩十九首》
2.動詞
束縛。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軛民,父以名壓子。——譚嗣同《仁學界說二十七界說》;控制。意大利之大部被軛於奧國。——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
《康熙字典》解釋:
廣韻於革切集韻韻會正韻乙革切,音厄。正韻轅端橫木,駕馬領者。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衡任。註衡任謂兩軛之閑也。疏服馬有二,壹馬有壹軛。軛者,厄馬領不得出也。集韻或作枙。莊子·馬蹄篇加之以衡枙。
說文解字註:
轅歬也。曰轅前者、謂衡也。自其橫言之謂之衡。自其扼制馬言之謂之軶。隷省作軛。毛詩韓奕作厄。士喪禮今文作厄。叚借字也。車人為大車作鬲。亦叚借字。西京賦作槅。木部曰。槅、大車枙也。枙當作軶。從車。戹聲。於革切。十六部。
相關例句:
1.商代時期,人們使用馬軛來固定馬匹和車輛,使得運輸更加便捷高效,大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交通的進步。
2.古代農民用馬軛把兩匹馬拴在壹起,***同耕作田地,展現了團結協作的精神與力量,為實現豐收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努力和汗水。
3.在古代,馬車上的馬匹需要佩戴馬軛來分散拉車的壓力,這樣可以保護它們的頸部和背部健康,使得長途運輸更加安全可靠。
4.在古代,馬軛是壹種用來連接馬匹和車輛的工具,它的設計使得牲口能夠更好地承擔拉車的重量,保證了交通工具的穩定性,提高了運輸效率,為古人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5.昔日傳統的農耕社會中,人們使用馬軛來安裝在牲畜背上,以便牽引農具。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如今大多數地方已經不再使用馬軛了,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農具,使得農作物的種植效率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