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常熟有個叫桑悅的人,字民懌。書看過後,就焚燒掉,說:“已經在我腹中了。”當生員時,去拜見監司,自稱“江南才子”。監司很吃驚,請他校刊書籍,預先刪掉壹些來測試桑悅。對文意不連貫的地方,桑悅取筆補上。
學士丘濬看重他的文才,囑咐使者善待他。使者到了後,問:“桑悅不來迎接,難道是生病了嗎?”長吏都恨他,說:“沒有病,他自己仗恃有才氣名聲不肯拜見罷了。”使者派官吏去召他不來,加派兩人催促他。
桑悅大怒說:“起初我說天下沒有無耳朵的人,現在就有。與妳約定時間,三天後再去,怠慢我就不去了。”使者很生氣,想逮捕桑悅,因丘濬的緣故,沒有實施。
三天後,(桑悅)去見使者,對使者作長揖。使者很憤怒,桑悅脫帽後就走了。使者下臺階向他道歉,才作罷。所著的書,在世上頗為流行。
原文:
常熟有桑悅者,字民懌。書過目,輒焚棄,曰:“已在吾腹中矣。”為諸生,上謁監司,曰“江南才子”。監司大駭,延之校書,預刊落以試悅。文意不屬者,索筆補之。學士丘濬重其文,屬使者善遇之。
使者至,問:“悅不迎,豈有恙乎?”長吏皆銜②之,曰:“無恙,自負才名不肯謁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兩使促之。
悅怒曰:“始吾謂天下未有無耳者,乃今有之。與若期,三日後來,瀆則不來矣。”使者恚,欲收悅,緣濬故,不果。三日來見,長揖使者。使者怒,悅脫帽竟去。使者下階謝,乃已。所著書,頗行於世。
擴展資料:
桑悅明代學者。字民懌,號思亥,南直隸蘇州府常熟(今屬江蘇)人。成化元年舉人,會試得副榜。除泰和訓導,遷柳州通判,丁憂,遂不再出。為人怪妄,好為大言,以孟子自況,謂文章舉天下惟悅,次則祝允明。工於辭賦,所著《南都賦》、《北都賦》頗為有名。
從小記憶過人,在吳中壹帶很有名氣。書壹讀完就燒掉,因為“已在吾腹中矣”。好說大話,以孟子傳人自居。有人問他翰林文章好壞,他回答:沒有別人,天下數我的文章好,其次祝枝山,再其次是羅玘。
2. 常熟有桑悅者,字民懌.書過目翻譯常熟有個叫桑悅的人,字民懌。
書看過後,就焚燒掉,說:“已經在我腹中了。”當生員時,去拜見監司,自稱“江南才子”。
監司很吃驚,請他校刊書籍,預先刪掉壹些來測試桑悅。對文意不連貫的地方,桑悅取筆補上。
學士丘濬看重他的文才,囑咐使者善待他。使者到了後,問:“桑悅不來迎接,難道是有病了嗎?”長吏都恨他,說:“沒有病,他自己仗恃有才氣名聲不肯拜見罷了。”
使者派官吏去召他不來,加派兩人催促他。桑悅大怒說:“起初我說天下沒有無耳朵的人,現在就有。
與妳約定時間,三天後再去,怠慢我就不去了。”使者很生氣,想逮捕桑悅,因丘濬的緣故,沒有實施。
三天後,(桑悅)去見使者,對使者作長揖。使者很憤怒,桑悅脫帽後就走了。
使者下臺階向他道歉,才作罷。所著的書,在世上頗為流行。
3. '常熟有桑悅者,字民懌文言文常熟有桑悅者,字民懌。書過目,輒焚棄,曰:“已在吾腹中矣。”為諸生,上謁監司,曰“江南才子”。監司大駭,延之校書,預刊落①以試悅。文意不屬者,索筆補之。學士丘濬重其文,屬使者善遇之。使者至,問:“悅不迎,豈有恙乎?”長吏皆銜②之,曰:“無恙,自負才名不肯謁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兩使促之。悅怒曰:“始吾謂天下未有無耳者,乃今有之。與若期,三日後來,瀆③則不來矣。”使者恚,欲收悅,緣濬故,不果。三日來見,長揖使者。使者怒,悅脫帽竟去。使者下階謝,乃已。所著書,頗行於世。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4分)
(1)監司大駭,延之校書( ▲ ) (2)益兩使促之 ( ▲ )
(3)使者恚,欲收悅 ( ▲ ) (4)使者下階謝,乃已( ▲ )
11.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壹項是(2分)( ▲ )
例句:預刊落以試悅
A.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曹劌論戰》)
B.策之不以其道 (《馬說》)
C.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出師表》)
D.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12.翻譯下列句子。(6分)
(1)悅不迎,豈有恙乎?
▲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
▲
(3)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
13.桑悅是壹個怎樣的人?請簡要概括。(3分)
▲
答案
10.(4分)(1)延:請;(2)益:增加;(3)恚:惱怒;(4)已:停止。
評分要點及說明各1分,若答案與參考答案是同義詞、近義詞,只要講得通,亦可。
11.(2分)C。
評分要點及說明原句和C項均是連詞,表目的,相當於“來”“用來”。A項,介詞,把;B項,介詞,按照;D項,介詞,因為。
12.(6分) (1)(2分)桑悅不來迎接,難道是生病了嗎?
評分要點及說明反問句,“恙”需翻譯到位。
(2)(2分)除非正午,看不見太陽;除非半夜,看不見月亮。
評分要點及說明“自非”“亭午”“曦”,需翻譯到位。
(3)(2分)誰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這毒蛇更厲害的呢!
評分要點及說明句式,“孰”“甚”,需翻譯到位。
13.(3分)桑悅是聰明(記憶力強)、恃才傲物的人。
評分要點及說明***三點,聰明、有才、高傲(自負),每點1分。
參考譯文:常熟有個叫桑悅的人,字民懌。書看過後,就焚燒掉,說:“已經在我腹中了。”當生員時,去拜見監司,自稱“江南才子”。監司很吃驚,請他校刊書籍,預先刪掉壹些來測試桑悅。對文意不連貫的地方,桑悅取筆補上。學士丘濬看重他的文才,囑咐使者善待他。使者到了後,問:“桑悅不來迎接,難道是有病了嗎?”長吏都恨他,說:“沒有病,他自己仗恃有才氣名聲不肯拜見罷了。”使者派官吏去召他不來,加派兩人催促他。桑悅大怒說:“起初我說天下沒有無耳朵的人,現在就有。與妳約定時間,三天後再去,怠慢我就不去了。”使者很生氣,想逮捕桑悅,因丘濬的緣故,沒有實施。三天後,(桑悅)去見使者,對使者作長揖。使者很憤怒,桑悅脫帽後就走了。使者下臺階向他道歉,才作罷。所著的書,在世上頗為流行。
4. 古文懌字意思懌(yì) (1)歡喜:“辭之~矣”。
(2)鄭碼:UXBI,U:603F,GBK:E2F8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懌 懌,悅也。——《說文新附》 懌,悅也,樂也。
——《廣韻》 說懌女美。——《詩·邶風·靜女》 辭之懌矣。
——《詩·大雅·板》。傳:“懌,悅也。”
是故其成也懌。——《禮記·文王世子》。
註:“懌,悅懌。” 上不懌。
——《漢書·蕭何傳》。師古曰:“懌,悅也。”
於是秦王不懌,為壹擊缶。——《史記》 (1)悅服[obeyhappily] 懌,服也。
——《爾雅》。郭璞註:皆謂喜而服從 (2)又如:懌悅(使心情怡悅) (3)更改[alter] 懌,改也。
自山而東,或曰悛,或曰懌。——《方言》。
5. 《徐霞客傳》的譯文在江陰市馬鎮南 岐村徐霞客故居與“晴山堂石刻”之間的壹條長長碑廊內,墻壁上砌嵌著130余塊多為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及“附編”中的名段佳句碑刻。
碑廊南端有兩塊碑刻頗受遊人關註,常常有人駐足觀賞。這倒不是因為碑刻書藝、刻工高超,獨具神韻之故,而是碑文內容的吸引。
如:“霞客先生遊覽諸記,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當令泯滅不傳”;“徐霞客千古奇人,《遊記》乃千古奇書”。那是出自東南文壇盟主、官至禮部右侍郎錢謙益,當年為謀求梓印《徐霞客遊記》而寫給兩位友人書函中的文字。
正是這兩段文字,充分展示了錢謙益與徐霞客之間的真摯情誼。慕名拜訪錢謙益可以說是最早客觀而準確評價徐霞客及其著作的壹位著名學人,並且首先將徐霞客推崇為“千古奇人”,把《遊記》視作“千古奇書。”
出身於常熟名門富室、頗負盛名的錢謙益?1582-1664 ,字受之,號牧齋、蒙叟、東澗老人。明萬歷三十三年?1610 進士,早年參加東林黨活動,崇禎時為禮部右侍郎。
清兵入關,任南明福王朝禮部尚書。徐霞客雖然也出身自澄江望族,家有萬卷樓,然而稍長即摒棄舉業,立誌五嶽,視功名為浮雲。
聲名顯赫,受人仰望的錢謙益,怎麽與許身山水的壹介布衣徐霞客相知相交,建立起深厚友情的呢?錢謙益和徐霞客相晤於崇禎六年?1633 ,應該說,他們兩人的相識是相當晚的。這年,徐霞客48歲,出遊已20余年,曾遍訪東南佳山麗水,登臨中州名山勝跡,遊歷了齊魯、燕趙大地,寫下了多篇名山遊記,他探奇歷險的事跡已播揚大江南北。
江陰與常熟毗鄰,喜好山水的錢謙益自然也有所聞,錢謙益有個漳州籍詩畫朋友劉履丁,壹再介紹徐霞客的傳奇經歷,而劉履丁是徐霞客去漳州探望閩南大師黃道周時相交的友人。錢謙益經劉薦介,不免心動,企望能與奇人謀面。
徐霞客平生喜與品行高潔、磊落英奇之士結交。他早就聞說常熟大名鼎鼎的錢謙益,與江上飽學之士、藏書家李如壹,以及和錢同榜進士、江城著名詩人尹嘉賓等傳閱秘籍、詩詞唱和的文壇佳話。
那時,錢謙益因卷入黨派之爭,得罪權貴,被列為東林黨人,革職還鄉,正在常熟虞山拂水山莊閑居。徐霞客與諸多東林黨人,如文震孟、陳仁錫、繆昌期等相知相交,情誼篤厚。
東林黨人的政治品德、道德文章,徐霞客最為崇敬。對拜謁錢謙益這樣壹位東林前輩,徐霞客實是心儀已久了。
於是,經劉履丁介紹,他決定去虞山拜望“文學巨匠”錢謙益先生。雨舟晤見1633年金秋時節,徐霞客剛剛遊畢北嶽恒山南歸,正在醞釀西南萬裏遐征,考察長江源頭之際。
9月間的壹個清晨,天空浮起陣陣烏雲。徐霞客從南 岐村前河浜,登上江南常見的小木船。
隨著櫓聲矣欠乃,如葉小舟劈波前行,經沈塘河,過錫北運河,轉入澄虞大塘。途中天不作美,大雨傾盆而下,木船在風雨交加中,來到煙籠碧水的虞山西嶺拂水巖下。
“虞豹蹲奇石,珠璣濺瀑泉;”“石梁飛澗壑,雲閣聳崎 ”。拂水巖歷為虞山十八景之壹。
錢謙益的山莊,就坐落在石壁如削、氣勢雄偉的拂水巖下。徐霞客手掌油布傘走出船艙,在船頭環顧錢先生所居山莊,只見背依青青虞山,南臨碧波尚湖,那拂水巖上澗水,由於時當大雨,飛流奔瀉,猶似清泉四溢,淩空飄灑,蔚為奇觀,確是壹處景色絕妙之地。
錢謙益聞訊,趕忙打起雨傘,在家人攙扶下來到山莊前船埠頭,與徐霞客相見,邀請客人上岸到山莊憩息。徐霞客的興致特別濃烈,稍作寒暄,說道:“錢先生此處近山傍水,風光獨佳。
秋雨江南,雲山溟氵蒙,盡在眼簾,就在艙中壹談如何?”錢謙益拗不過賓客,只得主順客意,弓腰下船與徐霞客在舟中晤談。8年以後,錢謙益在為徐霞客寫傳之際,回憶當時兩人會面景狀,仍記憶猶新,寫道:“小舟如葉,大雨淋濕,要之登陸,不肯。
曰:‘譬如澗泉瀑註,撞擊肩背,良足快耳’。”這正是徐霞客與錢謙益初次會晤時的真實寫照。
徐霞客雖然不善言辭,但談起遊事來,卻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今天,他與“賢豪長者”錢謙益舟中相晤,也像去年秋季去浙江臨海拜訪輿地學者陳函輝那樣,壹口氣談了他20余年間的旅遊經歷,向錢先生“劇談四遊四極,九州九府,經緯分合,歷歷如指掌。”
並透露了遠征西南高原的設想和計劃。客人的言談和執著,令錢謙益目瞪口呆,驚訝不已,使他真正感受到“風餐中人”的偉岸和奇特氣質,對奇人徐霞客產生無限敬意。
徐霞客慕名探訪常熟名士錢謙益的場景,是如此飄逸、純真、奇特,而正是虞山西嶺拂水巖下的這次雨中相聚,他倆從此結下了深厚友誼。情深意切人世間友朋的情誼是否深厚,並非以會晤次數的多寡來衡量。
錢謙益與徐霞客之間僅是此次虞山之會,但他們兩人從此壹往情深,成了故交知己。是年,徐霞客在拜訪錢謙益後,又南下漳州第四次探訪黃道周。
此後兩年,徐霞客在家為西行作準備,再未出遊。崇禎九年?1636 仲秋,徐霞客開始萬裏遐征。
當他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到達滇西,探明長江之源出自金沙江而非岷山導江之後,寫下了《溯江紀源》?即《江源考》 這篇文論,就立即從萬裏之外寄給錢謙益。這可以分別從錢謙益、陳函輝的《徐霞客傳》、《徐霞客墓誌。
6. 文言文翻譯壹文錢與烏紗帽東川精銳教育老師為您解答:
壹文錢與烏紗帽
清代康熙年間,北京城裏延壽寺街上廉記書鋪的店堂裏,壹個書生模樣的青年站在離賬臺不遠的書架邊看書。這時賬臺前壹位少年購買壹本《呂氏春秋》正在付書款,有壹枚銅錢掉地滾到這個青年的腳邊,青年斜睨眼睛掃了壹下周圍,就挪動右腳,把銅錢踏在腳底。不壹會兒,那少年付完錢離開店堂,這個青年就俯下身去拾起腳底下的這枚銅錢。
湊巧,這個青年踏錢、取錢的壹幕,被店堂裏邊坐在凳上的壹位老翁看見了。他見此情景,盯著這個青年看了很久,然後站起身來走到青年面前,同青年攀談,知道他叫範曉傑,還了解了他的家庭情況。原來,範曉傑的父親在國子監任助教,他跟隨父親到了北京,在國子監讀書已經多年了。今天偶爾走過延壽寺街,見廉記書鋪的書價比別的書店低廉,所以進來看看。老翁冷冷地壹笑就告辭離開了。
後來,範曉傑以監生的身份進入謄錄館工作,不久,他到吏部應考合格,被選派到江蘇常熟縣去任縣尉官職。範曉傑高興極了,便水陸兼程南下上任。到了南京的第二天,他先去常熟縣的上級衙門江寧府投帖報到,請求謁見上司。當時,江蘇巡撫大人湯斌就在江寧府衙,他收了範曉傑的名帖,沒有接見。範曉傑只得回驛館住下。過壹天去,又得不到接見。這樣壹連10天。
第11天,範曉傑耐著性子又去謁見,威嚴的府衙護衛官向他傳達巡撫大人的命令:“範曉傑不必去常熟縣上任了,妳的名字已經寫進被彈劾的奏章,革職了。”
“大人彈劾我?我犯了什麽罪?”範曉傑莫名其妙,便迫不及待地問。
“貪錢。”護衛官從容地回答。
“啊。”範曉傑大吃壹驚,自忖:我還沒有到任,怎麽會有貪汙的贓證?壹定是巡撫大人弄錯了。急忙請求當面向巡撫大人陳述,澄清事實。
護衛官進去稟報後,又出來傳達巡撫大人的話:“範曉傑,妳不記得延壽寺街上書鋪中的事了嗎?妳當秀才的時候尚且愛壹枚銅錢如命,今天僥幸當上了地方官,以後能不絞盡腦汁貪汙而成為壹名戴烏紗帽的強盜嗎?請妳馬上解下官印離開這裏,不要使百姓受苦了。”
範曉傑這才想起以前在廉記書鋪裏遇到的老翁,原來就是正在私巡察訪的巡撫大人湯斌。
7. 《徐霞客傳》的譯文在江陰市馬鎮南 岐村徐霞客故居與“晴山堂石刻”之間的壹條長長碑廊內,墻壁上砌嵌著130余塊多為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及“附編”中的名段佳句碑刻。
碑廊南端有兩塊碑刻頗受遊人關註,常常有人駐足觀賞。這倒不是因為碑刻書藝、刻工高超,獨具神韻之故,而是碑文內容的吸引。
如:“霞客先生遊覽諸記,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當令泯滅不傳”;“徐霞客千古奇人,《遊記》乃千古奇書”。那是出自東南文壇盟主、官至禮部右侍郎錢謙益,當年為謀求梓印《徐霞客遊記》而寫給兩位友人書函中的文字。
正是這兩段文字,充分展示了錢謙益與徐霞客之間的真摯情誼。慕名拜訪錢謙益可以說是最早客觀而準確評價徐霞客及其著作的壹位著名學人,並且首先將徐霞客推崇為“千古奇人”,把《遊記》視作“千古奇書。”
出身於常熟名門富室、頗負盛名的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蒙叟、東澗老人。明萬歷三十三年?1610?進士,早年參加東林黨活動,崇禎時為禮部右侍郎。
清兵入關,任南明福王朝禮部尚書。徐霞客雖然也出身自澄江望族,家有萬卷樓,然而稍長即摒棄舉業,立誌五嶽,視功名為浮雲。
聲名顯赫,受人仰望的錢謙益,怎麽與許身山水的壹介布衣徐霞客相知相交,建立起深厚友情的呢?錢謙益和徐霞客相晤於崇禎六年?1633?,應該說,他們兩人的相識是相當晚的。這年,徐霞客48歲,出遊已20余年,曾遍訪東南佳山麗水,登臨中州名山勝跡,遊歷了齊魯、燕趙大地,寫下了多篇名山遊記,他探奇歷險的事跡已播揚大江南北。
江陰與常熟毗鄰,喜好山水的錢謙益自然也有所聞,錢謙益有個漳州籍詩畫朋友劉履丁,壹再介紹徐霞客的傳奇經歷,而劉履丁是徐霞客去漳州探望閩南大師黃道周時相交的友人。錢謙益經劉薦介,不免心動,企望能與奇人謀面。
徐霞客平生喜與品行高潔、磊落英奇之士結交。他早就聞說常熟大名鼎鼎的錢謙益,與江上飽學之士、藏書家李如壹,以及和錢同榜進士、江城著名詩人尹嘉賓等傳閱秘籍、詩詞唱和的文壇佳話。
那時,錢謙益因卷入黨派之爭,得罪權貴,被列為東林黨人,革職還鄉,正在常熟虞山拂水山莊閑居。徐霞客與諸多東林黨人,如文震孟、陳仁錫、繆昌期等相知相交,情誼篤厚。
東林黨人的政治品德、道德文章,徐霞客最為崇敬。對拜謁錢謙益這樣壹位東林前輩,徐霞客實是心儀已久了。
於是,經劉履丁介紹,他決定去虞山拜望“文學巨匠”錢謙益先生。雨舟晤見1633年金秋時節,徐霞客剛剛遊畢北嶽恒山南歸,正在醞釀西南萬裏遐征,考察長江源頭之際。
9月間的壹個清晨,天空浮起陣陣烏雲。徐霞客從南 岐村前河浜,登上江南常見的小木船。
隨著櫓聲矣欠乃,如葉小舟劈波前行,經沈塘河,過錫北運河,轉入澄虞大塘。途中天不作美,大雨傾盆而下,木船在風雨交加中,來到煙籠碧水的虞山西嶺拂水巖下。
“虞豹蹲奇石,珠璣濺瀑泉;”“石梁飛澗壑,雲閣聳崎 ”。拂水巖歷為虞山十八景之壹。
錢謙益的山莊,就坐落在石壁如削、氣勢雄偉的拂水巖下。徐霞客手掌油布傘走出船艙,在船頭環顧錢先生所居山莊,只見背依青青虞山,南臨碧波尚湖,那拂水巖上澗水,由於時當大雨,飛流奔瀉,猶似清泉四溢,淩空飄灑,蔚為奇觀,確是壹處景色絕妙之地。
錢謙益聞訊,趕忙打起雨傘,在家人攙扶下來到山莊前船埠頭,與徐霞客相見,邀請客人上岸到山莊憩息。徐霞客的興致特別濃烈,稍作寒暄,說道:“錢先生此處近山傍水,風光獨佳。
秋雨江南,雲山溟氵蒙,盡在眼簾,就在艙中壹談如何?”錢謙益拗不過賓客,只得主順客意,弓腰下船與徐霞客在舟中晤談。8年以後,錢謙益在為徐霞客寫傳之際,回憶當時兩人會面景狀,仍記憶猶新,寫道:“小舟如葉,大雨淋濕,要之登陸,不肯。
曰:‘譬如澗泉瀑註,撞擊肩背,良足快耳’。”這正是徐霞客與錢謙益初次會晤時的真實寫照。
徐霞客雖然不善言辭,但談起遊事來,卻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今天,他與“賢豪長者”錢謙益舟中相晤,也像去年秋季去浙江臨海拜訪輿地學者陳函輝那樣,壹口氣談了他20余年間的旅遊經歷,向錢先生“劇談四遊四極,九州九府,經緯分合,歷歷如指掌。”
並透露了遠征西南高原的設想和計劃。客人的言談和執著,令錢謙益目瞪口呆,驚訝不已,使他真正感受到“風餐中人”的偉岸和奇特氣質,對奇人徐霞客產生無限敬意。
徐霞客慕名探訪常熟名士錢謙益的場景,是如此飄逸、純真、奇特,而正是虞山西嶺拂水巖下的這次雨中相聚,他倆從此結下了深厚友誼。情深意切人世間友朋的情誼是否深厚,並非以會晤次數的多寡來衡量。
錢謙益與徐霞客之間僅是此次虞山之會,但他們兩人從此壹往情深,成了故交知己。是年,徐霞客在拜訪錢謙益後,又南下漳州第四次探訪黃道周。
此後兩年,徐霞客在家為西行作準備,再未出遊。崇禎九年?1636?仲秋,徐霞客開始萬裏遐征。
當他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到達滇西,探明長江之源出自金沙江而非岷山導江之後,寫下了《溯江紀源》?即《江源考》?這篇文論,就立即從萬裏之外寄給錢謙益。這可以分別從錢謙益、陳函輝的《徐霞客傳》、《。
8. 徐恪,子公肅,常熟人徐恪,字公肅,常熟人。成化二年進士。授工科給事中。中官欲出領抽分廠,恪等疏爭。中徐恪像[1]官怒,請即遣恪等,將摭其罪,無所得乃已。出為湖廣左參議,遷河南右參政。陜西饑,當轉粟數萬石。恪以道遠請輸直,上下稱便。
弘治初,歷遷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違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賜書誡王。河徙逼開封,有議遷籓府三司於許州者,恪言非便,遂寢。四年拜右副都禦史,巡撫其地。奏言:“秦項梁、唐龐勛、元方谷珍輩往往起東南。今東南民力已竭,加水旱洊臻,去冬彗掃天津,直吳、越地。乞召還織造內臣,敕撫按諸臣加意拊循,以弭異變。”帝不從。故事,王府有大喪,遣中官致祭,所過擾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復之。恪請如先帝制,並條上汰冗官、清賦稅、禁科擾、定贖例、革抽分數事,多議行。戶部督逋急,恪以災變請緩其事。禦史李興請於鄖陽別設三司,割南陽、荊州、襄陽、漢中、保寧、夔州隸之。恪陳五不可,乃止。
恪素剛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為巡撫,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嚴,宗人多不悅。平樂、義寧二王遂訐恪減祿米、改校尉諸事。勘無驗,坐恪入王府誤行端禮門,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無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責,命湖廣巡撫韓文與恪易任。吏民罷市,泣送數十裏不絕。屬吏以羨金贐,揮之去。至則值岐王之國,中使攜鹽數百艘,抑賣於民,為恪所持阻不行。其黨密構於帝。居壹歲,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進用,宜出廷推,未聞有傳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進,請賜罷黜。”帝慰留,乃拜命。勢要家濫索工匠者,悉執不予。十壹年考績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白話
徐恪,字公肅,常熟人。成化二年考取進士。授官工科給事中。中官想出掌收稅的部門,徐恪等上疏規勸。中官惱怒,請求立即驅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證,無所得才作罷。調離京城,任湖廣左參議,晉升河南右參政。陜 徐恪石刻像[2]西饑荒,應當轉運幾萬石糧食。徐恪以路遠為由請求撥給與糧食等值的錢款,上下稱便利。
弘治初年,歷次升任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違反定制設置官吏,徐恪革除了它。徽王上奏徐恪侵犯侮辱,皇帝賜書告誡徽王。黃河改道逼迫開封,有人建議遷藩府三司到許州,徐恪說不便,於是停止。四年,任右副都禦史,巡撫其地。
舊例,王府有大喪,派中官致祭,經過之處騷擾百姓。成化末年,開始就地派王府承辦。至皇帝即位,又恢復過去的做法。徐恪請求按先帝舊制,逐壹列出問題,上奏汰除冗官、清查賦稅、禁止科擾、制定贖例、革除抽分等幾件事,大多經討論而得以施行。戶部督責拖欠賦稅很急,徐恪以災變為由請求寬緩其事。禦史李興請求在鄖陽分別設置三司,割南陽、荊州、襄陽、漢中、保寧、夔州隸屬它。徐恪陳述“五不可”,於是罷止。
徐恪向來剛正。所到之處抑制豪強,去除奸弊。到擔任巡撫,因管轄範圍內多有王府,持法尤其嚴厲,皇室的人多不高興。平樂、義寧二王於是揭發徐恪減少祿米、改任校尉等事。經查勘沒有證據,判徐恪入王府時誤得端禮門,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沒有其他過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嚴厲斥責,命令湖廣巡撫韓文與徐恪交換任地。吏民因此而罷市,哭著送行幾十裏而不斷絕。屬吏用剩余的金錢贈送,徐恪將他們趕走。到任時正遇上岐王至封國,中使攜帶幾百艘船的私鹽,降低價格賣鹽給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其同黨私密向皇帝誣陷他。過了壹年,宮中直接下旨將徐恪改調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說:“大臣晉升任用,應出於朝廷推薦,沒有聽說有內宮直接下令得官的。臣生平不敢由別的途徑晉升,請求賜罷黜。”皇帝寬慰挽留,他才受命。權要人家濫索工匠的,徐恪都堅持不給。十壹年,因考核政績入京城,得病,於是辭職,(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