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賞析:秋聲,是秋天的聲音,作者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風貌和秋之內在“氣質”描繪得具體可感,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眼前,其栗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壹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壹點余威,就會使繁茂蓊郁的綠色變色,蔥蘢的佳木雕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
《故都的秋》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麽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壹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賞析:作者用對比描寫的方法,向我們展示了第三幅故都秋景圖:秋蟬的殘聲。在南國,蟬遠離人類,而在北國,蟬與人竟這樣地緊密關聯,難怪自古以來蟬就是文人墨客的詠嘆之物,他們或者借以抒情,或者用以明誌。“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在被武則天迫害,落魄沈淪之後,以蟬自喻,高風亮節盡現其中。“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隱居輞川的王維用來抒發清閑悠然的心境。郁達夫的人生與王維、駱賓王有著相似之處,聽到故都的蟬鳴,恐怕也難免有同類的悲涼傷感吧。
《長亭送別》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賞析:這支曲詞是歷來公認的寫景名句。相傳王實甫寫完此句後,思慮殫盡,撲地而死(暈厥)。曲子寫的是秋景,傳統觀點壹般認為是通過蕭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涼的心情,這值得商榷。我認為這幅秋景的基調不是悲涼蕭瑟的,此曲所本的範仲淹的《蘇幕遮》詞為“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裏,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壹幅的美麗畫面。最能代表秋之蕭瑟的“黃葉”在範仲淹的筆下尚且不悲,何況是色彩更加絢麗的“黃花”呢?因此,“碧雲天,黃花地”二句壹高壹低,壹俯壹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紅葉,真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壹幅由藍、黃、紅構成的立體感極強的絢爛秋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