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絕句怎麽寫作文

絕句怎麽寫作文

1. 絕句那幅畫的作文怎麽寫300個字

春天在萬物沈睡之中悄悄向我們走來了,喚醒了壹切沈睡的生命。春天的腳步輕盈地走過田野,小草偷偷地破土萌芽。走過冒密的樹林,樹木蘇醒了,抽出了綠嫩的枝條。走過寬闊的花園,花兒開出了嬌艷欲滴的花朵。走過被冰凍的河面,冰雪融化了,河水淙淙地流著。小動物們也都全部出來了。大詩人杜甫也出來散步放松心情,他沿著河流壹直往下走,覺得心裏十分舒暢。

春天的早晨也剛剛開始了。太陽漸漸地升上了如藍寶石壹樣蔚藍蔚藍的天空,風和日麗,陽光照亮江河山川都十分壯麗,小動物們快樂的玩耍著,小朋友快活的出來放著形狀各異、五顏六色的風箏。壹陣春風輕輕拂過,傳遞著花的香味。燕子忙碌的飛來飛去銜泥土回去做巢,養育幼小的燕子。壹對壹對的鴛鴦在溫暖的沙灘上安靜的休息。

大詩人杜甫陶醉在這如詩如畫的境界裏,提筆便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水鴛鴦。

2. 四年級下冊絕句 這首古詩寫作文怎麽寫

寒來暑去,四季更替。我已經經歷了十幾種這樣周而復始的變化。季節體驗,給我留下了許多揮之不去的記憶。由於性格不同每個人的經歷也不同,當然感受也不壹樣。

《贊春》

春季,是我最喜歡的季節,他是壹個不冷不熱、非常溫馨的季節。夏天太熱冬天太冷,雖然秋天涼爽,但盛氣不足,不像春天。春天是壹年之中的早晨,盛氣不足。

“壹年之計在於春”,不錯的,春天就是壹位千姿百態的小姑娘,哺育大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小草偷偷的從地理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裏,田野裏,瞧去壹大片壹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韻夏》

夏天,柳樹長出了嫩嫩的綠葉。桃樹、杏樹、梨樹,妳不讓我我不讓妳,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閉上眼,樹上掛滿了桃子、杏子、梨兒,讓人回味無窮。壹陣風過後,樹上的花兒輕輕地落在了地上,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秋之韻》

涼爽的秋季,瞧去壹片金黃色。果實累累,瓜果飄香。真想時間永遠停留在金色的秋季。秋季是農民伯伯最喜歡的季節,勞動了壹年希望贏得壹年的好收成。

《誦冬》

白雪皚皚的冬季,是老年人最難熬的季節,空氣寒冷。反而是小孩子喜歡的季節,冬天裏下了雪,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在自家的院子裏堆壹個最漂亮的雪人。傳說“年”見到雪人,會被雪人凈化,變成壹個純潔、快樂的年。

寒來暑去,四季更替。壹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景觀,只有在壹次的“寒來暑去”!

3. 怎樣圍繞杜甫的絕句寫壹篇作文

糝徑楊花鋪白氈, 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 沙上鳧雛傍母眠.

這壹首《漫興》是寫初夏的景色.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景中狀物,而景物相間相融,各得其妙.

詩中展現了壹幅美麗的初夏風景漫天飛舞的楊花撒落在小徑上,好象鋪上了壹層白氈;而溪水中片片青綠的荷葉點染其間,又好象層疊在水面上的圓圓青錢.詩人掉轉目光,忽然發現:那壹只只幼雉隱伏在竹叢筍根旁邊,真不易為人所見.那岸邊沙灘上,小鳧雛們親昵地偎依在母鳧身邊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糝徑”,是形容楊花紛散落於路面,詞語精煉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點”、“疊”二詞,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寫得十分生動傳神,使全句活了起來.後兩句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它“微寓蕭寂憐兒之感”,我們從全詩看,“微寓蕭寂”或許有之,“憐兒”之感,則未免過於深求.

這四句詩,壹句壹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獨立的,壹句詩壹幅畫面;而聯系在壹起,就構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細致的觀察描繪,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連欣賞的心情,閑靜之中,微寓客居異地的蕭寂之感.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間二聯,雙雙皆對,又能針腳細密,前後照應.起兩句明寫楊花、青荷,已寓林間溪邊之意,後兩句則摹寫雉子、鳧雛,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後關照,互相映襯,於散漫中渾成壹體.這首詩刻畫細膩逼真,語言通俗生動,意境清新雋永,而又充滿深摯淳厚的生活情趣

4. 絕句那幅畫的作文怎麽寫300個字

大詩人杜甫也出來散步放松心情,他沿著河流壹直往下走。

春天的腳步輕盈地走過田野,小草偷偷地破土萌芽。走過冒密的樹林,樹木蘇醒了,抽出了綠嫩的枝條春天在萬物沈睡之中悄悄向我們走來了,喚醒了壹切沈睡的生命。

壹對壹對的鴛鴦在溫暖的沙灘上安靜的休息、五顏六色的風箏,春風花草香,覺得心裏十分舒暢。春天的早晨也剛剛開始了。

太陽漸漸地升上了如藍寶石壹樣蔚藍蔚藍的天空,風和日麗,陽光照亮江河山川都十分壯麗。壹陣春風輕輕拂過,傳遞著花的香味。

燕子忙碌的飛來飛去銜泥土回去做巢,小動物們快樂的玩耍著,小朋友快活的出來放著形狀各異,提筆便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養育幼小的燕子,冰雪融化了:遲日江山麗。泥融飛燕子,沙暖水鴛鴦。

走過寬闊的花園。小動物們也都全部出來了,河水淙淙地流著,花兒開出了嬌艷欲滴的花朵。

走過被冰凍的河面。大詩人杜甫陶醉在這如詩如畫的境界裏。

5. 絕句怎麽寫

第壹,我問妳妳會寫古詩嗎?古詩除了煉字用句之外,還講究意境。

絕句不過是近體詩的壹種,而近體詩也不過是古詩的壹種,所謂近體詩,就是講究格律押韻的詩,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就是四句話,律詩就是八句或者以上的,八句以上的律詩又稱長律或者排律——絕句和律詩合稱為格律詩,又稱近體詩。

無論絕句也好,律詩也罷,分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由於妳只問絕句,我就先發絕句的格律。五言絕句1、仄起入韻:(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2、仄起不入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3、平起入韻: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4、平起不入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七言絕句1、仄起入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2、仄起不入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3、平起入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4、平起不入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我來解釋下,凡是我用括號括起來的,表明這個字,比如(平),表明這裏最好用平,但妳要用仄也行,(仄),最好用仄,用平也無妨。

沒用括號括起來的,表明這裏的這個字必須用這個律。後面的句子寫了壹個(韻)的,表明此處要押韻——妳可能發現了壹個規則,其實很簡單,——格律詩要押韻的韻腳必定是平聲。

像《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他就不屬於格律詩即近體詩,他屬於古體詩,另外的如詩經、漢詩(參考三曹的詩)、騷賦(以屈原為代表)、樂府(如李白《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等)、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對格律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連韻腳都不是十分嚴厲,但不代表完全沒有格律,比如古體詩特別流行結尾三連平,即比如壹句詩7個字,可能是XXXX平平平,這又叫古風味,但古體詩又沒有具體的標準,他完全是按照朗誦、音樂之美來結合出來的。絕句不要求對仗,不同於律詩。

如果是普通的八句律詩,那麽要求是中間四句,每兩句都需對仗,而頭尾兩句不需要對仗,舉例:《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不需要對仗)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對仗)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對仗)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不需要對仗)但妳頭尾兩句要對仗也可以,比如:《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此處對仗,但不需要對仗,對仗亦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對仗)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對仗)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處對仗,但不需要對仗,對仗亦可)當然,絕句妳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此處對仗)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此處對仗)《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此處不對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此處不對仗)PS:排律,超過8句的律詩,除了開頭兩句和結尾兩句,其余都要對仗。

6. 怎樣寫絕句

在此我想簡明扼要地說個基本要領,給有興趣的朋友做快速入門之用.如果妳非要寫壹首完整的絕句,那麽我不得不提到格律.先談平仄,簡單地說,第壹聲和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和第四聲就算仄聲.具體規則如下:五言絕句——第壹種: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二種: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三種: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絕句——第壹種: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種: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種: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種: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但並非鐵板壹塊,有“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其中數字是指每壹行的第幾個字.再講壓韻.壓韻是非要不可的,在偶句的末字.如果在首行的末字就押上,則更佳.簡單地說,凡韻母相同的字都算壓韻.對於是否對仗,絕句裏沒有要求.好吧,說之不盡,但知道這些就可下筆了.不盡之處,下次再談.。

7. 絕句怎麽寫

絕句分為五言和七言。

傳統詩詞的寫作方法(壹)聲調 傳統詩詞講究音樂性,易誦能唱,容易記憶。所以它的寫法強調懂得格律,過去便有人將它稱為格律詩。

懂得傳統詩詞的格律,要先從字的聲調入手。從前的四聲,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去。

古人把上、去、入三聲統稱為仄聲,故聲調的問題概括起來就是分清平仄兩個字。 有人研究過,認為粵方言(白話)更接近古代的語言,所以懂得說白話的人,要區分平仄聲比較容易。

平是平順的意思,聲音比較響亮動聽,能拖長,也就是如壹條平坦的路徑,可以順利的走下去。仄是傾斜的意思,屬仄聲類的字,聲音比較拗屈難聽,較短促,如人為想將它拖長,則不可能。

要正確運用此平仄聲判斷方法,最好是將同拼音不同調的兩三個字來對比,如鐘和眾、期和企、花和畫等,前者和後者壹讀白話聲,便有明顯的區別:前者悅耳、平柔,屬平聲;後者聱牙、急迫,屬仄聲。 習慣於區分現代新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聲字已經分散到新四聲中去。

那麽,分散到上聲和去聲的入聲字,自是仄聲;這裏十分要註意的是已分散到陰平和陽平去的原入聲字。如“插”字和“差”字,在現代普通話中同音,同屬陰平聲調,但如讀起白話來,便有很大區別,又如現代普通話“衣”“壹”。

同音,但在古語中“壹”是入聲字,“衣”是平聲字,是不容混淆的。所以,只懂得現代普通話而不懂得白話的人,要正確區分出傳統的平仄聲,必須手上有壹本《詞林正韻》之類的工具書不可,特別是要掌握好入聲字這壹類。

除了查工具書、字典或詞典這壹手段外,多背熟壹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確區分某些疑難字的音調,在同壹句中,唐詩是“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說,壹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雙數字,平仄必須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亂。如上面提到的“畫”字,如果用其他方法無法判出其平仄聲歸屬,我們的頭腦中立時湧起“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這壹名句,那麽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間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斷出它屬仄聲。

至於,同句平仄相間的規律又該是如何呢?這是我們在下壹回要談到的主要內容。 傳統詩詞的寫作方法 □ 符瓦 (二)句式 在律詩和絕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為雙後為單的詞組組合法。

如“床前/明月/光”,為2/2/1句式;“風急/天高/猿嘯哀”為2/2/3句式;“鳳凰臺上/鳳凰遊”為4/3句式;“於無聲處/聽驚雷”為另壹種類型的4/3句式。詞的不同之處,是大量采用前為單後為雙的詞組組合法,且此種句式在不同詞牌不同地方與前雙後單的句式是不能混亂的。

如“金風玉露壹相逢”和“便勝卻人間無數”兩個七言連續句,前者是前雙後單句式,後者是前單後雙句式,為3/4句式。詞中有的五言句也是這樣,如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 賦》的“正驚湍直下”,為1/4句式,與“床前明月光”的句子結構截然不同。

律詩和絕句的平仄聲調,壹般是要“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除結尾字的押韻規律外,逢雙數的字,必須是平聲和仄聲錯開,為此只有兩種情況:仄平仄和平仄平。如“風急天高猿嘯哀”的二四六位數的字,分別是急、高、嘯,為仄、平、仄聲;而壹三五位數的字分別為風、天、猿,都是平聲,卻不妨礙入律,這就是“壹三五不論”的意思。

“於無聲處聽驚雷”。的二四六數字分別是無、處、驚,為平、仄、平聲;而壹三五數的字分別為“於、聲、聽”,為平平仄聲。

壹般情況下,單數位的字是不論平仄聲的,但應力爭避免“三平腳”或“三仄腳”,也就是說,不要末尾的三個字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所以五言字的第三位和七言詩的第五位的字,有時就需要講究壹下。

此外,犯“孤平”即同壹句詩除韻腳外,只出現壹個平聲字,也是詩家之忌,但此內容較復雜,還有較深壹層的“補救”方法,作詩者在初始可以抱著“不以詞害意”的創作觀點。 詞裏的平仄聲,要求更為嚴格,相當多的長調都不能按照“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寫詩格式去做,必須對照詞譜的固有格式去填寫,所以說是“按譜填詞”,這樣說來,學寫詞的人,手上有壹本“詞譜”之類的工具書是有必要的。

如最簡單的《十六字令》,它的定格是“壹(韻)1┃--┃┃-(韻),--┃(句)+┃┃--(韻)”其中壹是平聲,┃是仄聲,+是可平可仄的地方。由此看來,寫詞要比寫詩難。

有的初學者以為只是符合詞牌那規定的字數就可以算是該詞了,不講句式和平仄規律,隨意填寫卻冠上詞牌名,誰知是貽笑大方。 傳統詩詞寫作方法 □ 符瓦 (三)格律 律詩從第壹句到第八句,平仄的“二四六分明”,簡單說是“對粘”關系:“對”是相對的意思,也就是說第二句與第壹句的平仄要相反,如果第壹句的二、四、六位字為平仄平,那麽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就應為仄平仄。

“粘”是粘貼的意思,就是說下句與上句的平仄相同,如第二句為仄平仄,那麽第三句也是仄平仄。再往下推,都是這樣對粘下去,第四句和第三句對、第五句又和第四句粘……試看杜甫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