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陳敬,後改為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人。順治十五年進士,改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陳廷敬先後擔任大清康熙帝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
蔡廷幹——第二批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學,北洋水師“福龍”號魚雷艇管帶。
蔡廷幹(1861-1935) 字耀堂。廣東省香山縣上恭都上柵村人 (今珠海市香洲區金鼎鎮外沙村)。1871年(同治十年)清廷接受華僑教育家容閎(今珠海市南屏鎮人)的建議,同意選拔壹百二十名幼童分四批派送美國留學,並由容閎主持在美留學事宜。為了保證選派幼童的英文水準,清廷在上海創辦壹間預備學校,由全國各地選派聰穎子弟入學預修,然後通過考核選拔優秀者赴美留學。
蔣廷黻——民國外交家
(fu, 1895.12.7-1965.10.9),中國歷史學家,民國時期外交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於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今屬邵東縣)楮塘鋪(今屬廉橋鎮)壹個中等農家。1911年由教會資助赴美求學。先後就讀於派克學院、奧柏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歷史,獲哲學博士學位。1923年回國,先後任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主任。他主張兼重中外歷史,兼采中外史學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國近代外交史過程中,形成了壹套對近代中外關系變化如何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看法,十分重視中國近代對外關系史檔案資料的整理工作。他以當時首次影印刊布的清宮檔案《籌辦夷務始末》為基礎編輯了《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上、中兩卷),收購散藏於民間的檔案,編輯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同治五年以下未編成)。
蔡廷鍇——“壹二八事變”後奮起抗擊日軍的十九路軍將軍
(1892-1968)字賢初,廣東羅定人。外號高佬蔡。行伍出身,由士兵壹步壹個腳印升為19路軍上將總司令,憑的就是過人的戰功,最出名的就是率領十九路軍在“壹二八事變”後奮起抗擊日軍,致使日軍侵占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使得世界上知道在東北不抵抗之後,中國還是有壹批能打和熱血的軍人。後參與領導福建事變,與中華蘇維埃***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紅軍簽訂了《反蔣抗日的初步協定》,1934年1月因內部瓦解而失敗。抗日中壹度復出,因無兵而沒有大的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