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為什麽不能沽名釣譽

為什麽不能沽名釣譽

1. 項羽真的是沽名釣譽的嗎

2. 為什麽說項羽沽名釣譽

3. 為什麽不做沽名釣譽之輩

4. 沽名釣譽學霸王講的是什麽典故

項羽真的是沽名釣譽的嗎

史上的確對項羽有評價為“沽名釣譽”。

連 *** 也在《七律·人民 *** 占領南京》詩詞中說到“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但以現今觀點分析,也未必如此。

沽名釣譽:故意做作或用某種手段以騙取名譽。

沽:買;釣:用餌引魚上鉤,比喻騙取。

那麽項羽是沽名釣譽的人嗎?來看看史料:

1、在著名的鴻門宴前,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是“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項羽對劉邦的金錢珠寶誘惑表示大怒,幹脆的說:武力解決!

2、在鴻門宴中,劉邦卑辭“謝罪”,先是拉關系敘“戰友”情:“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後強調自己沒野心,“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接著更是把責任推給別人,“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表現的非常巧言令色。

但是項羽非常坦誠告訴劉邦“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並且留下劉邦飲酒敘談。

顯然是輕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

3、之後範增數次對項羽使眼色,“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讓他對劉邦下手,可是項羽默然不應,不屑於範增的暗殺手段。

4、再後來項莊起舞意在沛公了,項伯卻拔劍起舞,用自己身體擋住沛公,讓項莊不能得手。

,項羽居然對此是毫無反應,聽憑了項伯胳膊肘往外拐。

後樊噲“帶劍擁盾入軍門”,指責他,項羽居然也默默接受了樊噲的義正詞嚴的申斥。

5、在鴻門宴後劉邦逃離,張良進來道謝,項羽也沒啥反映,接納了張良的虛與委蛇。

6、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完全被劉邦壹夥人裏應外合地爭取、利用、愚弄了。

在這個表面上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中,表現的是項羽比較忠實、厚道的壹面,完全缺乏政治鬥爭手段的壹面。

壹句大白話:項羽是壹個不會耍手段、玩心眼的人。

劉邦說“項羽有壹範增而不能用。

”從中也可以看出項羽是不耍手段、玩花招的。

韓信就說過“請言項王之為人也。

項羽喑嗚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只特匹夫之勇耳。

”他的英勇、堅強、慷慨、坦白和豐富的情感,都是英雄本色。

陳雲說過:“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

”對於歷史人物的認識、評價,也應如此。

縱觀項羽的壹生,應該說他是力能扛鼎、沖鋒陷陣的將領,而不是壹個運籌帷幄的統帥。

他只懂得鬥力,而不懂得鬥智,他的失敗在此,他的可愛也在此。

他的失敗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但決不是因為他沽名釣譽。

所以說——項羽不是壹個沽名釣譽的人。

為什麽說項羽沽名釣譽

這個問題麽~~~

其實沽名釣譽有個類似意義的詞是“好大喜功”,意思是“不管條件是否許可,壹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誇的作風”

項羽雖然勇猛強悍,但不能否認他性格中有不小的弱點,比如剛愎自用,不相信外人,把事情看的太簡單,太崇尚武力什麽的,也可以說成是好大喜功

順便壹提:沽名釣譽的解釋是--沽:買;釣:用餌引魚上鉤,比喻騙取。

用某種不正當的手段撈取名譽。

為什麽不做沽名釣譽之輩

名譽是個好東西也是個壞東西。

不在乎的時候就是好東西,在乎的時候就是壞東西。

那些沽名釣譽之輩永遠也不會懂得真正的名譽來自哪裏。

因為受到封建傳統禮教的束縛,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於名譽很在意,所以不乏壹些沽名釣譽之輩,為了自己的名號而做出違心背德的事情來。

劉墉作為壹個知名的文人,卻很少有作品傳世,他好像壹點也不看重自己的名聲。

其實,仔細分析壹下乾隆的馭臣之策,就不難明白劉墉所深含的大智若愚糊塗自保之道。

低調的才華也正是乾隆欣賞他的壹大原因。

乾隆對臣子們的好名習氣很是不滿。

在他看來,臣子們越來越好名有礙於朝廷吏治,也不利於維護皇室的權威。

所以他經常給那些喜歡沽名釣譽的人壹些教訓,甚至實行大動作,大開殺戒。

乾隆曾非常嚴厲地警告陜西巡撫陳宏謀說:“嗣後倘不思痛改前非,遇事茍且掩飾,仍蹈沽名邀譽之惡習,必不能逃朕洞鑒,思再邀寬典也。”

可見,乾隆對此已經十分生氣。

但是好名作為壹種封建傳統,已經成為知識分子心中壹種根深蒂固的向往,很難說停止就停止。

當接二連三的警告沒有什麽效果之後,乾隆產生了用大獄震懾人心的想法,於是,尹嘉銓案爆發。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乾隆在巡幸五臺山回京的途中,在保定短暫停留。

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9即尹嘉銓趁機遞折請求為他的父親請謚,並從祀文廟。

當時,尹嘉銓怎麽也沒有想到,此舉竟然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尹會壹是尹嘉銓的父親,為直隸博野縣人,乾隆初年曾出任河南巡撫,名聲壹向不錯。

他信奉道教,寫過不少論述天理性命的著作。

做官時他也很註意積德行善。

回鄉定居之後,搞壹些設義倉、置義田、興義學之類的慈善事業。

這個老夫子平日最敬佩的是康熙朝的湯斌,認為他不愧為本朝道學第壹人。

由於對湯斌的仰慕,尹會壹在河南巡撫任上時,曾奏請湯斌從祀文廟,雖然沒有得到朝廷的獲準,但卻擡高了他的身價,當時人都認為他與康熙朝三位講道學的名臣——陸隴其、湯斌和張伯行不相上下,壹時間名聲大噪。

尹嘉銓從小生活在道學家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也對道學有壹定的研究。

長大後步入仕途,更以承接道統為己任,得意時甚至宣稱自己是孟子後身。

尹嘉銓是舉人出身,先後做過山東、山西、甘肅等省的司、道等官,後來遷升為為大理寺卿,官正三品,居九卿之列。

但時間不長,即因年老回歸故裏。

尹嘉銓在仕途中沒有發展,恰恰在於他總是不忘大講其道學,有悖“聖意”。

誰知這個迂夫子退休還鄉後還是沒搞明白,仍然壹味迷道,不知察言觀色。

乾隆先看了尹嘉銓的第壹個奏折之後並沒有為他的孝心所感動,反生厭惡之情。

乾隆的想法是:大臣死後是否賜謚,賜什麽字,都是壹件十分鄭重的事,因為它關乎死去大臣壹生評價,因此應由內閣議定撰擬,皇帝親自圈定。

而這個尹嘉銓,僅僅為博取孝名而請謚,這樣成何體統?想到這裏,乾隆提筆在尹嘉銓奏折上批諭:“謚乃國家定典,豈可妄求?此奏本當交部治罪,念汝為父私情,姑免之。

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逭矣!”沒想到尹嘉銓非但沒有領情,還火上澆油上了第二個折子,壹下子把乾隆逼到了死胡同裏。

他的第二折先從本朝陸隴其壹人從祀文廟說起,然後引出其父生前曾有湯斌亦應從祀的心願,到結尾才點明,不僅湯斌,而且範文程、李光地、顧八代、張伯行等人也都在湯斌之亞,也統統應請準壹並從祀文廟。

這壹下乾隆真的火了,竟然有人要威脅他做事,大有壹副不給謚號誓不罷休的樣子。

當天乾隆即召見軍機大臣等,將朱批的尹嘉銓的兩個折子給他們看,同時作了如下的指示:立即革去尹嘉銓頂戴,鎖拿解京,交刑部治罪,查抄其財及家產。

另外,乾隆還特別交代:查抄時資產物件尚在其次,如有狂妄字。

跡、詩冊及書信等務須留心搜檢,據實奏出。

乾隆從此對講學很是厭惡,他認為這樣的風氣最終必然會危及帝王的統治,讓每個民眾心裏都長草。

正所謂“古來以講學為名,致開朋黨之漸”。

於是,乾隆自即位初期就特別註重打擊朋黨,壓抑講學之風。

他曾訓誡大小臣工、讀書士子對道學只要埋頭潛修、躬行實踐就行了。

所以當時誰要以道學先生自居,大講其仁義道德、修身養性,輕則受到社會輿論的譏諷,重則招致禍殃。

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尹嘉銓卻出人意料地冒了出來,自己講學倒還罷了,卻又不知深淺地奏請皇帝尊崇壹大堆不倫不類的道學名臣,重新煽起講學之風,乾隆對此當然很憤怒。

遵循乾隆旨意負責查閱書籍的翰林們從尹嘉銓所著各書中,除了查出“狂妄字跡”壹百三十壹處,還另外找出尹嘉銓“狂妄”之處。

原來,尹嘉銓自號“古稀老人”。

“古稀”二字典出杜詩“人生七十古來稀”,並不是帝王的專利,但不巧的是,乾隆也恰好正逢七旬大壽,自稱“古稀天子”,又寫了《古稀說》頒示天下,這就把“古稀”給壟斷了。

誰知年逾七十的尹嘉銓不知眉高眼低,也以“古稀”為號,結果就被斥為“妄”。

乾隆四十六年四月十七日,大學士、九卿等在反復審訊後,將尹嘉銓照大逆律淩遲處死,親屬照律緣坐。

乾隆命加恩免其淩遲,改為絞立決,親屬壹並加恩免其緣坐。

同時命各省查繳銷毀尹嘉銓著述***八十二種,他在各地的碑崖石刻及拓本也壹律鏟削磨毀。

各省查繳尹嘉銓文字作品的工作,從乾隆四十六年三月起,直到當年十二月才基本結束。

由此可見,乾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想借尹嘉銓案,向所有文武大臣闡發“本朝無名臣”的思想。

他說:“名臣之稱,必其勛業能安社稷方為無愧。

然社稷待名臣而安之,已非國家之福。

況歷觀前代,忠良屈指可數,而奸佞則接踵不絕,可見名臣之不易得矣。

朕以為本朝紀綱整肅,無名臣,亦無奸臣。

”乾隆否定名臣的存在,實際上是刻意貶低臣子們在政治中的作用。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通行飭禁地方官建德政碑,離職時令百姓制造衣傘、脫靴等邀名之舉等也是為此。

因而,出身名相之後的劉墉,晚年在乾隆“本朝無名臣”的思想影響之下,變得茍安自適,無所作為。

不僅牢記將盛名歸於皇上,而且也從不做那些沽名釣譽的“邀名”之舉。

看過乾隆整治尹嘉銓的事例,應該明白為什麽作為大書法家和著名詩人的劉墉,卻很少有作品傳世了,因為劉墉是壹個很謹慎很有大局觀念的臣子。

除了當時“文字獄”的震懾作用以外,從劉墉本人的為官之道出發,他也不會去過問這方面的事。

“文字獄”的是非暫且不提,而沽名釣譽確實是不應該存在於官場的東西。

這對於為官者而言是個高度的危險品,很可能壹不小心就把自己陷入危險境地。

沽名釣譽學霸王講的是什麽典故

原話是“不可沽名學霸王”。出自 *** 的《人民 *** 占領南京 》。“沽”是追求的意思;“霸王”指的就是楚霸王項羽。項羽其在鴻門宴上為求名聲,動婦人之仁,放走了劉邦。後來劉邦壯大,消滅了項羽,奪得天下。此詩是 *** 在1949年題於人民解放戰爭“渡江戰役”之際,整句意思是:要拿出最後的勇氣和力量去追打落荒而逃的敵人,而不能像楚霸王項羽那樣為了壹時的名利而放走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