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讀yōng。
詳細字義:
(形聲。從疒(chuáng),雍聲。本義:中醫指惡性膿瘡);同本義,佗以為腸癰。——《後漢書·華佗傳》;又如:癰腫(癰疽);癰瘡(很大的毒瘡);癰囊(癰腫);鼻疾,不知香臭,鼻不知香臭曰癰。——漢·王充《論衡·別通》;喻禍患。如:癰疽(比喻禍患;毛病)。
《康熙字典》解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容切,音邕。說文腫也。廣韻癰癤。釋名癰,壅也。氣壅否結,裹而潰也。正字通惡瘡也。有疵癰,赤施,兔齧,走緩四淫。厲癰,脫癰諸名。
又地名。與雍州之雍通。後漢·獻帝紀分涼州河西四郡為癰州。註謂金城,酒泉,墩煌,張掖。又邕上聲。戰國策夫癘雖癰腫胞疾。釋文癰,委勇反。集韻亦作臃。又書作。韻會或作。
說文解字解釋:
腫也。肉部曰:腫,癰也。按腫之本義謂癰,引伸之為凡墳起之名句。如上文癅,腫也;痤,小腫也,則非謂癰也。釋名曰:癰,壅也。氣壅否結裹而潰也。從雝聲。於容切。九部。
相關例句:
1.人如果吃了它,可以治療癰腫病:如果舍不得吃,把它養起來,還可以防禦火災。
2.回到家裏,靖姑見父母因思念自己而罹病纏綿於床榻,且患癰瘡,調治三年,群醫束手。
3.快坐我牛車回去取,順便再弄些人參須來,我用針為他鎮痛,不過他腸癰病發時候不短,萬延誤了,恐怕有危險!
4.我們對待缺點錯誤的態度,應是作堅決的鬥爭,決不能養癰遺患。
5.有遠見的政治家,都應該未雨綢繆,消弭隱患於初起之際,免得養癰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