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書是怎麽來的?

書是怎麽來的?

書是怎麽來的

圖書的起源

壹、漢字產生

漢字產生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漢字是怎樣產生的,是什麽人發明的?對於這個問題,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最為流行的是:"倉頡"造字說。

(壹)"倉頡"造字

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早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韓非子》、《淮南子》、《說文解字》等書中都認為倉頡創造了文字。司馬遷、班固等史學家認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還有的史籍,如《論衡》中說倉頡長著四只眼睛,"仰觀奎星圓曲之勢,府察龜紋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文"。但是,對於壹種獨立發展又有相當久遠歷史的文字來講,它是不可能由壹個人在較短的時間內發明的。在原始社會,生產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極為低下,文字的產生需要壹個相當長的過程,任何人都無法經歷如此之長的過程,所以,倉頡造字之說是不可信的。我們還可以舉出壹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早期文字成於眾人之手;而非壹人獨創。中國的早期文字,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都有許多異體字。也就是說,同壹個字有幾種甚至十幾種不同的寫法,如果是倉頡壹個人發明,他為什麽要給自己和別人制造這麽多麻煩?茍子就曾經認為,古時候,創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眾人發明的,而倉頡的名字為什麽單獨流傳下來呢?因為他做了壹些整理文字的工作。也就是說,在倉頜以前,文字已經產生,不過當時的文字還在初期階段,殊體異形,沒有定制,而倉頡的功勞正在於對這種形體不壹的文字進行了整齊劃壹的工作,因此他的名字世代被人們稱頌。

從"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這壹說法,我們還可以分析出,文字記錄與古代的史官關系密切。至於倉頡的活動範圍,現在,在山東壽光,河南開封,河北南樂;陜西長安和白水等地都有倉頡墓、倉頡廟和倉頡造字臺等遺跡。其中以陜西白水縣的倉頡廟規模最大,長安縣的倉頡造字臺保存尚好。盡管這些古跡都是後人根據傳說附會後造出來的,但是也從另壹側面說明,造字活動波及地域之廣,以及人們對文字發明者的崇敬。

倉頡本人曾被人們神化。《論衡》說倉頡長四只眼睛,《淮南子》中說倉頡造字時天上下小米,夜裏鬼哭泣。這種想象雖離奇荒誕,但其中卻孕育著深刻的含義。人都只有兩只眼睛,而倉頡卻比普通人多生了壹對眼睛,無怪乎他能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辨鳥獸之跡,見常人之所不見,造出文字來。倉頡造因文字後,人的能力空前提商。人們利用這位比常人多壹雙眼睛的倉頜的發明,不僅能看到千百裏之外發生的事,而且能夠看到千百年前發生的事。這豈不是給世人也多添了壹對神奇的眼睛嗎?至於"天雨粟,鬼夜哭",則是對文字的威力的形象化的贊歌。文字的發明,使千百萬人的經驗得以流傳,也使那些在黑暗中活動的魑魅魍魎無所逃其形,無處隱其身。在文書上,歷史上,永遠記錄他們的劣跡、罪惡,鬼怎能不躲在黑暗的角落裏流淚哭泣呢?因此,我們既不能將倉頡作書當作史實,也不能把它當作迷信簡單地完全摒棄,而應把它看作對現實事物所作的非現實的反映。這反映了人民對發明文字的祖先的無限景仰和欽佩,也表達了對文字產生及其價值的高度評價。把發明文字的功勞歸於倉頡,正像說伏羲發明畜牧,後羿發明弓箭,神農後稷發明種植,夏禹的父親鯀發明築城壹樣、並不是在他們之前沒有這些活動和成果,而是後人將祖先的創造力人格化,賦於壹身,這些傳奇才如此神奇動人,流傳不斷。

(二)文字產生的基礎

我們認為文字的產生,首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它必須有兩個基礎:即語言和實物。沒有語言,便沒有文字。文字依附於語言而存在,是記錄和傳播語言的工具,這早已成為眾所周知的道理。......

漢字和書是怎麽來的

現行漢字由甲骨文之類的古文字發展來的,而古文字源於象形圖畫;最早的漢字書籍應該是戰國竹簡,漢代才有紙質書。

我想知道,壹本書的定價是怎麽來的,比如壹本第六版新華字典,他的成本大概是多少,為什麽那麽貴

出版社定價,向物價局申報,批準後,就按照批準的價格發行售賣。

書籍的來歷是什麽?怎麽來的?

詞語:書籍——即印刷裝訂成冊的圖書和文字.

書籍在狹義上的理解是帶有文字和圖像的紙張的 *** 。廣義的書則是壹切傳播信息的媒體。不過有些人認為圖書壹詞是“河圖”與“洛書”的簡稱。

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原指典籍。圖書包括書籍、畫冊、圖片等出版物。書籍是用文字、圖畫和其他符號, 在壹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清楚地表達思想,並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書寫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裝幀形式,以及形態方面,也在不斷變化與變更。

書籍的起源和發展 書籍的歷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 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制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 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幹簡編綴在壹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秋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出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制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制成蔡侯紙 (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 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軸。公元10世紀,中國出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卷軸,成為目前世界各國書籍的***同形式。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活字印刷術在世界上最早產生,並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了書籍的生產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了書籍的生產進程,為歐洲國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制造了壹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出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了紙的生產, 並為印刷技術穿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制插圖的平版印刷的出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臺印刷機的出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 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壹本書是怎樣產生的

1. 斬竹漂塘

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壹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壹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 臼

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 蕩料入簾

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余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 覆簾壓紙

然後將簾反復過去,使溼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復蕩料與覆簾步驟,使壹張張的溼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幹

將溼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幹。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溼紙逐張貼上焙幹。幹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7.書寫文字

在紙上寫出文字

8.裝訂成冊

將壹張張寫滿字的紙縫起來。裝訂成壹本冊子

書店裏的書是從哪裏來的?

壹般都是從出版社裏進來的而下遊的書是從那些黑印刷廠進的所以便宜

基準書是怎麽來的

這是日本、韓國的企業常用的說法,相對應是我們國內的說法是檢驗標準、檢驗指導書、檢驗規範……主要是確定產品的檢驗項目、方法、頻率、標準要求、檢測器具、抽樣方案等列出來

書本是怎樣來的

關於書本是怎樣來的:

(壹)“河圖洛書”的傳說

關於我國圖書的產生,還有壹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即“河圖洛書”中國最早的古籍《尚書》中也有同樣的說法。有人進壹步解釋說:“伏羲統治夫下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和“書”畫成八封,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河圖》、《洛書》,是由壹系列的神秘符號所組成的數字方陣。它們是經過周、秦、漢幾代儒生方士們之手加工後的形態,其原始面貌已無法知曉了。有人認為它是古代遊牧民族所畫的立體的天象圖(《內蒙古師範學院學報》壹九 *** 第六期);還有人認為它是由自然界的耽然痕跡——龜甲發展而成的抽象符號,是中國第壹部圖書(《大學圖書館通訊》壹九八八年第四期),並認為《河圖》與《洛書》在中華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華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說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圖》《洛書》)則是河洛文化的初基。它所建立的辯證思維的模式,對後世的思想、哲學、文學和科學都有重要的影響。孔子曾說過:“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史記·孔子世家》)

?傳說和神話並不是歷史,但它是歷史的產物,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為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壹些啟示:在文字發明以前,就先有了圖畫和壹些簡單的符號作為傳播信息的工具。我國文明的最早發生之地是在黃河、洛水壹帶的中原地區。

?(二)圖書產生的時代

?有了文字,就有了創造書籍的基本條件。當然並非從有文字開始就有了書籍。人們最初利用文字,不過是用來彌補生活勞動中語言的不足,促進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藉以喚起***同的行動。當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將文字刻寫在各式各樣的材料上,藉以記錄經驗,闡述思想,並使之傳播久遠的時候,書籍便開始出現了。

?我國書籍最早出現於何時,現在很難作出校準確的結論。我們至今尚未發現夏朝的文字和文獻實物,根據其它文獻判斷分析,很可能就是在夏這壹歷史時期——即公元前二十壹世紀至十六世紀,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獻典籍這壹歷史性的轉變。其論據有七條:1.《史記》和《竹書紀年》都載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盡管兩者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這說明兩者是以同壹份原始文獻記錄為依據的。而且,在殷墟甲骨文發現後,王國維據蔔辭中殷商的先公先王世系考證出《史記》中的《三代世表》是“信史”,因為夏代諸王與商先王剛好是同時代的人,都在距今四千年左右。2、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多士》中有這樣壹段話:“唯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這是武王滅商後,周公對殷商貴族的訓話,大意是:妳們殷的先人,在推翻夏朝時,已有典籍,記載了這段史實。3.殷墟甲骨文是較為系統成熟的文字、其數量、規模及完備程度說明它已經不是早期原始文字,壹定是經過了若幹年的發展。特別是壹九八三年又在西安西郊的壹個原始社會遺址,發掘出壹批更早的甲骨文,時間是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前。這批甲骨文字體細若蚊足,字形清晰,剛勁有力,結構嚴謹,更新了人們的傳統觀念。據考證,這批早期甲骨文比殷墟甲骨早壹千二百年,比夏朝還要早五百年以上。4.夏代,人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總結並掌握了壹定的天文歷法知識,以十二個月為壹年,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還懂得了十九年置七個閏年。夏代的歷法稱“夏歷”和“夏小正”,夏歷以寅月為歲首。春秋時,孔子曾主張“行夏之時”(《論語·衛靈公》)。5.在《竹書紀年》和《世本》等古書中,有“夏發七年,泰山振”,“夏桀十年,夜中星隕如雨”等記載,這也是世界上關於地震和隕石雨的最早文字記錄,可作為夏代有文獻記錄的......

世界讀書日是怎麽來的?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功於國際出版商協會。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1972年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 活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漢字和書是怎麽來的 15分

漢字的來源很多,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 古書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以我之見,成系統的文字不可能是壹個人的創造,而倉頡(如果確有其人)也只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妳說的象形、指事等等,只是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寫的對於漢字形體構成的歸納,即是所謂的“六書”。

中國文字已有五千年歷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見,今傳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簡稱甲文)。

所謂甲骨文,就是刻或寫在龜甲及牛骨上的文字。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時代的銅器,上面鑄有很多銘文,稱為鐘鼎文(簡稱金文)。這兩種文字,因為是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文字,所以又稱為「古文」。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稱大篆) ,壹部份籀文形體還可以在說文解字中看到。秦始皇壹統天下後,李斯奏同文字,於是小篆通行,說文解字壹書,就是以說解小篆為根本。

漢朝以後,文字漸趨約易,隸書變成漢代通行的文字。

魏晉以後,字體變為楷書,楷書書寫容易,通行後就保持了相當大的穩定性,壹直沿用至今。楷書通行同時,為了書寫的便利,也出現行書及草書,這些都是楷書的變體.

陶文

漢字的遠祖。 在中國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漢字產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號就是陶文。陶文已經出土的資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樣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單個的符號。從新石器時代壹直到商代晚期,現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為最早,大約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間。此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缽外口緣的黑寬帶紋和黑色倒三角紋上,極少數刻在陶盆外壁和陶缽底部,壹般器物上只有壹個陶文。對這些陶文的性質,學界看法不壹。裘錫圭認為是“記號”,郭沫若認為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而於省吾等學者則認為已屬文字範疇。唐立庵(蘭)先生在談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時說,這“是現行文字的遠祖,它們已經有5500年左右的歷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難,至今也只有幾個字能猜測它相當於後代的某字。不過,陶文與漢字有淵源關系,應該是肯定的。

甲骨文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中國真正的文字。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內容,除極少數屬於記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蔔的記載,故又稱"蔔辭"或"占蔔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金文

古代把銅稱為金,所以人們把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青銅最早出現在商周,形成我國歷史上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器大致可分為十余類,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車馬器及各種工具等。

西周中期起,青銅器中出現了大小相次的編鐘,它是祭祀和宴食的主要禮器。青銅器中的鼎多用作煮牲畜祭天敬祖的祭祀用器,後來鐘鼎還成了國家政權的象征。由於鐘與鼎是青銅器中重要的禮器,所以金文又稱鐘鼎文。

金文是重要的歷史資料銘文的書法藝術與青銅器的造型藝術是壹個整體,正是金文線條章法的書法藝術與瑰麗的造型裝飾藝術相輝映,使青銅器成為美的化身。

商代中期起青銅器開始加鑄銘文,商代後期到西周前期,青銅器變得厚重,制作日趨精美。常以雲雷紋為底,襯托饕餮紋和夔紋,給人壹種深沈神密、猙獰威嚴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