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畫唐寶應元年(762)十壹月,以叛將張忠誌為成德軍節度使,統恒、趙、深、定、易五州,賜姓李,名寶臣。第二年正月,以降將薛蒿為相、衛等六州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等五州都防禦使,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六月,改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形成成德、魏博、幽州三個藩鎮。這些節度使表面上服從朝廷,實際上蓄意發展自己的勢力。河北三鎮節度使與鎮守淄青(治所青州,今山東益都)的高麗人將領李正己(懷玉)互為表裏,各擁勁卒數萬,治兵完城,自設文武將吏。朝廷對這些藩鎮壹味姑息,忍辱退讓。
李寶臣、李正已和田承嗣議定,在藩鎮確立世襲制。唐大歷十四年(779),田承嗣死,侄田悅接替他,李寶臣奏請朝廷承認田悅的繼承權,正式任命其為魏博留後。建中二年(781),成德鎮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嶽也要求繼承其父之位,田悅屢次為李惟嶽奏請繼襲。唐德宗堅決不允,於是田悅、李正己、李惟嶽聯合起來,為爭取繼承權而對朝廷出兵。田悅派大將康情以八千人圍邢州(今河北邢臺縣),並親率數萬人圍臨沼(今河北永年縣西)。唐德宗調各路兵馬討伐叛軍。又封靺鞨人、原郭子儀部將李懷光為朔方節度使。秋,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神策軍將李晟在臨沼大破田悅軍。田悅引兵夜逃,求救於李納(時李正己死),和李惟嶽。李納派兵萬余,李惟嶽派兵三千,與田悅散兵合到壹處,計兩萬余人,屯於洹水(今河南安陽以北)。淄青軍在東面,成德軍在西面,首尾呼應。八月,範陽節度使朱滔奉命討李惟嶽,遊說易州(今河北易縣)守將張孝忠歸降朝廷。朝廷任命張孝忠為成德節度使。十壹月,宣武節度使劉洽、朔方大將唐朝臣等率兵破淄青、魏博兵於徐州。
唐建中三年(782)正月,馬燧、李抱真等軍在洹水破田悅軍,斬首兩萬余級,捕虜三千余人。田悅收集殘兵敗將千余人,逃回魏州。朱滔、張孝忠與李惟嶽戰於束鹿(今河北束鹿東北),李惟嶽大敗,逃往恒州。李惟嶽部將、契丹人王武俊因遭到李惟嶽猜忌,殺李惟嶽,歸順朝廷。二月,唐德宗以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度便,王武俊為恒、冀州都團練觀察使,另壹降將康日知為深、趙二州都團練觀察使,命朱滔管轄德、棣二州。朱滔拒絕交出深州,朝廷不允,因此甚為怨恨。王武俊自以為有功而不被朝廷重用,亦甚不悅。田悅得知,派人遊說朱滔、王武俊,要求三鎮連兵。此時,朝廷又下詔要王武俊、朱滔討伐田悅,朱滔卻率步騎兵兩萬五千人南下救助田悅,將士們鼓噪反對,殺了二百余人,復率兵南行,無人敢再反對。朱滔反叛,連累其兄朱泚(原鎮守鳳翔),被奪兵權。朱滔、王武俊南救魏州,田悅殺牛備酒相迎,大敗前來征討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
田悅感激朱滔援救,與王武俊議立朱滔為王。朱滔認為不可,遂商議***稱王而不改年號。十壹月,朱滔稱翼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朱滔為盟主,稱孤,王武俊等三人稱寡,四人又向懷西節度使(駐蔡州,河南汝南縣)李希烈勸進。十二月,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
建中四年(783)正月,李希烈攻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又派出部將四方騷擾,取尉氏(今河南尉氏)、圍鄭州,另有少數兵馬逼近洛陽,東都震驚。戰火從河北蔓延到河南。奸相盧杞慫恿唐德宗派三朝元老顏真卿為淮西宣慰使,前去說降李希烈,顏真卿利用壹切機會,多次勸說李希烈,李希烈有野心,不聽勸告,並將顏真卿送到蔡州拘留起來,於公元784年將他殺死。
秋八月,李希烈將兵三萬圍襄城,朝廷派淮西招討使李勉救襄城。九月,又派涇原等諸道兵馬救援襄城。冬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將兵五千至京師,降雨天寒,士兵只有粗食劣菜,怨聲載道,於是張旗鼓躁,口華變攻入京城。唐德宗率少數壹宮室人員倉皇出走,逃到奉天(今陜西乾縣)。過了幾天,郭子儀手下大將渾城來到奉天,統率各路到京的援兵。叛軍擁朱訿為王,因朱訿曾擔任涇原節度使,於是朱訿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天,與河北三鎮遙相呼應。
唐德宗派人去魏縣行營告急,李懷光率朔方兵馳援奉天,神策軍將領李晟也沿途收拾兵將來奉天。馬燧等各守本鎮,李抱真仍留在河北。朱批從東西南三面合力攻城,渾瑊苦戰卻敵。朱泚圍城月余,城內糧盡,唐德宗也只以糙米、蕪青根充饑,將士們更是困餓不堪,但士氣尚可。李懷光引兵五萬至長安附近,其余援兵陸續到達。朱洮聞訊退去。
李懷光生性粗魯,自山東來救援,解奉天之圍,自忖皇帝必以禮相待,厚賞重賜。不料德宗聽信盧杞讒言,詔令李懷光不必入朝,可直接攻取長安。李懷光憤恨不已,說:“我遭奸臣排斥,前途可知!”屯兵不進,連連上表,揭發奸相盧杞。
朝中大臣議論紛紛,歸罪於盧杞。德宗無奈,於十二月貶盧杞為新州司馬。接著,李懷光又逼德宗殺了宦官翟文秀。
興元元年(784),唐德宗改元,下詔罪己,宣布除朱就外,赦免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朱滔等人之罪。李納、田悅等見赦令,皆去掉王號,上表謝罪,歸順朝廷。德宗任命王武俊為恒、冀、深、趙節度使;李納為平盧節度使;田悅本是節度使,加檢校左仆射官號。只有李希烈自恃兵強馬壯,遂稱帝,國號大楚,改元武成。朱泚改國號漢,自稱漢元天皇。
李懷光脅迫朝廷趕走盧杞等後,內心十分不安,遂有反叛之意。他屯兵鹹陽,以士兵疲乏為由,不進攻長安。李晟屢奏其反狀,德宗不信,派使臣前往加封,賜鐵券。李懷光大怒,投鐵券於地說:“凡人臣反,則賜鐵券,今授懷光,是使反也。”李懷光遂與朱泚通謀,聲稱:“吾今與朱泚連和,車駕當須引避。”唐德宗倉皇逃往深州(今陜西漢中)。
李晟率孤軍駐長安東北邊的東渭橋,夾在李懷光和朱泚之間,兩面受敵,處境十分困迫。此時,駐鋣寧、奉天、昭應(陜西臨潼縣)、藍田的官軍,紛紛接受李晟指揮,軍威大振。李懷光壹怕部下生變,二怕李晟襲擊,急忙燒營房東逃,中途掠奪涇陽等十二縣。四月,朝廷加封李晟為鄜坊、京畿、渭北、商華副元帥,任渾城為朔方節度使,引乓屯奉天,與李晟東西呼應,進逼長安。朱滔攻貝州百余日,不下。澤潞節度使李抱真與王武俊馳援貝州。李抱真、王武俊距貝州三十裏駐軍。朱滔引三萬人出戰,抱真、武俊合兵奮擊,朱滔軍死者萬余。當夜,朱滔焚營,趁霧逃往德州。李晟率軍收復京師長安,軍紀良好,秋毫無犯。是日,渾城等亦收復鹹陽。朱泚想出奔吐蕃,為部將所殺。唐德宗論功行賞,封李晟為司徒、中書令,渾城為侍中。
唐德宗回長安後,以李晟兼鳳翔、隴右節度使及四鎮、北庭、涇原行營副統帥,進爵西平王。加封渾城為河中絳州節度使,馬燧為奉誠軍、晉慈骨節度使。六月,朱滔病死,將士們擁涿州刺史劉怦為主。朝廷任命劉怦為幽州、盧龍節度使。李懷光困守長春宮,馬燧、渾王成奉命討伐李懷光,先勸降了李懷光的部將,使之孤立無援、李懷光走投無路而自殺身亡。
唐貞元二年(786),李希烈接連派人攻襄州、鄭州,均失敗。四月,李希烈病,部將陳仙奇買通醫生將其毒死,然後率眾投降。朝廷任命陳仙奇為淮西節度使,不久,吳少城殺死陳仙奇,朝廷只好任命他為淮西留後。
唐德宗回長安後,對宿將握兵多者漸生猜忌,如李晟、馬燧、渾城等,加之回紇、吐蕃連續內侵,使朝廷與割據勢力的矛盾暫退第二位,但藩鎮割據並沒有結束。
公元805年,唐憲宗即位。憲宗意在統壹全國,因而對藩鎮鬥爭較有決心。田承緒、田悅、田緒相繼為魏博節度使時,曾選拔壹萬精兵充作衛兵。稱牙軍。後來,牙軍勢力越來越大。元和七年(812)秋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立子田懷諫為副大使。牙將田興知書達理,有勇有謀,任步射都知兵馬使。時憲宗與宰相李絳商議討魏博之事。李絳反對出兵征討,勸憲宗坐待魏博自歸,田懷諫年僅十壹歲,無法控制魏博局勢,很快發生內訌。牙軍廢除田氏繼承人,擁田興為留後。十月,朝廷聞訊,采納李絳建議,用田興為魏博節度使。十壹月,發內庫錢壹百五十萬緡犒賞魏博將士。軍士受賜,歡聲雷動。其間,諸藩鎮,如李師道、吳少陽、王承宗先後派人到魏博遊說,田興不為所動,田興安葬了田季安,又將田懷諫送到京師。元和八年(813)正月,憲宗賜田興名弘正。田氏割據魏博四十九年,田弘正歸朝,割據告壹段落。
元和四年(809),成德節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為留後,憲宗想割除河北藩鎮世襲之弊,打算由朝廷遣官去成德,如不服即出兵征討。時淮西節度使吳少城死,其部將吳少陽殺吳少誠之子元慶而代之,自為留後。元和五年(810)七月,朝廷討伐王承宗,失利,只好赦王承宗,任為成德節度使。元和九年(814)淮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為帥。他派兵四處滋擾,屠舞陽(今河南舞陽西北),焚業縣(今業縣西南),掠魯山、襄城(均屬河南)。朝廷派宣武節度使韓弘等進軍淮西,討伐吳元濟。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成德王承宗請赦吳元濟,不允。李師道又派人燒毀河陽軍糧,遣刺客入京刺死宰相武元衡,並想焚掠東都洛陽。憲宗任用裴度為宰相,堅持討伐淮西,但數年討伐,久戰無功。
元和十二年(817),憲宗用李愬為唐(今河南唐河)、隨(今湖北隨縣)、鄧(今河南鄧縣)節度使,要他進剿吳元濟盤據的蔡州(今河南汝南)。李愬,字元直,甘肅臨潭人,名將李愬之後,為人有謀略,武藝過人,尤擅長騎射。李愬到任後,見軍士厭戰,為安定軍心,同時為麻痹淮西,絕口不提蔡州事。故意對迎接他的人說:“天子知恝柔而忍恥,故令撫養爾輩。戰者,非吾事也。”二月,李愬部下在巡邏中捉到吳元濟的捉生虞侯丁士良,李愬義釋丁士良,在他的幫助下攻取了淮西的據點文城柵和興橋柵,收復敵將李祐和李忠義。不久,裴度以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身份親臨郾城,統壹指揮淮西軍事。冬十月,李愬接受李祐建議,雪夜飛奔蔡州,出其不意壹舉攻占,進入吳元濟外宅。吳元濟還以為是洄曲(淮西精兵所在地)將士來討寒衣!李愬生擒吳元濟,平定了淮西鎮。消息傳出,各藩鎮多震動。於是,平盧李師道獻沂、密、海三州;成德王承宗獻德、棣二州;幽州劉總也要求歸順朝廷。隨後,李師道反悔,不肯獻地。朝廷令宣武韓弘、魏博田弘正、義成李光顏、武寧(今徐州)李愬、橫海(今滄州)烏重胤***同討伐李師道,屢戰屢勝。元和十四年(819)平盧都知兵馬使劉悟殺李師道,歸順朝廷。憲宗收復了淄青十二州。淄青鎮自李正己從公元765年割據以來,長達四十五年。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幽州、成德兩鎮反叛。第二年,魏博牙將、奚人史憲誠亦反叛,節度使田布自殺。三鎮聯合起來,又恢復了割據。太和三年(829),魏博軍嘩變,殺史憲誠,擁立牙將何進滔為節度使。此後,動亂不止,先後擁立韓君雄、樂彥禎、羅弘信,直到公元912年。魏博鎮自田承嗣到羅弘信,***割據壹百五十年。
成德鎮以田弘正為節度使。長慶元年(821),都知兵馬使回鶻人王庭湊鼓動牙將殺死田弘正,自稱留後。朝廷不得已,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直到公元921年,部將張文禮殺王氏繼承人。從李寶臣到王氏滅亡,成德鎮割據計壹百六十年。
幽州鎮朱滔死後,將士擁立劉怦為節度使。後來,其子劉濟接任節度使。長慶元年(821),唐穆宗任張弘靖為幽州節度使,代替劉氏後人劉總。後內部不斷殘殺,互相代立,直到公元913年。李存勖殺節度使劉仁恭、劉守光。幽州鎮自李懷仙至劉守光割據達壹百五十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