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行求法
鑒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奘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壹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貞觀三年秋八月(629年),當時有來自秦州的僧侶孝達在長安學涅槃經,學成返鄉,玄奘與孝達壹起去秦州。在秦州停留壹夜後,又與人結伴到達蘭州。之後偶遇涼州人送官馬歸,玄奘壹同去往涼州。?
在涼州停留月余後,玄奘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麯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淩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
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壹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壹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余裏。
2、通曉三藏
在迎濕彌羅國,玄奘學習梵文經典,後又到達今巴基斯坦境內,壹年裏親歷四國,所到之處,都停留學習佛法。在31歲那年,玄奘邊學邊行,始進入中印度。
此後,玄奘壹邊學習佛教經論,壹邊巡禮佛教遺跡,先後經歷翠祿勒那、襪底補羅、揭若鞠閣等十多個國家,始至那爛陀寺留學,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壹。
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學婆羅門教經典、各類梵書。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裏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壹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
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壹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
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壹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裏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
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壹千六百頌。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
唐貞觀十五年(641年),玄奘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
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壹人能予詰難。壹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壹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